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发育了裂缝型、溶蚀型和孔洞型3种基本储层类型。不同的储层类型具有各自独立的成因机制和发育规律,它们共同构成风化壳淋滤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溶蚀带、内幕孔洞带、断裂溶蚀带和构造裂缝带等6个储集体发育带,在空间上组合成复式立体的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模式。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构造及沉积演化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构造及沉积发育过程与郯庐断裂带有着密切联系。地史上郯庐断裂带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既有过左旋也有过右旋,对盆地构造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其中,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挤压褶皱;燕山运动Ⅰ、Ⅱ幕主要表现为右旋剪切走滑;燕山运动Ⅲ幕主要表现为左旋剪切走滑,喜马拉雅运动主要表现为右旋剪切走滑及拉张块断。最后得出盆地新生代早期形成的构造格局受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盆地内的凸起或凹陷都是在褶皱基础上经断层改造形成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圈闭主要有断块、残丘和内幕潜山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潜山圈闭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控制成藏的地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针对保存、运聚配套、圈闭、储层条件等4项地质条件及圈闭可靠程度共5项评价指标对圈闭地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采用“5项条件评价值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取地质风险系数,建立潜山圈闭地质风险评价分级标准。对济阳坳陷潜山圈闭的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潜山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能反映探区地质特点和勘探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试论济阳坳陷前古近系潜山断裂的研究策略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潜山断裂具有多期次、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形成早、埋藏深的逆断层对潜山的演化及其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形成晚、埋藏浅的正断层的研究程度高,但是对那些形成早、埋藏深的逆断层研究程度低,从而制约了对潜山构造特征的深入认识。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潜山逆断层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调研与实践发现,可以根据地层结构特征研究潜山内幕构造。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济阳坳陷桩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已有油气井的发现,利用平衡剖面原理分析了潜山的形成演化,并划分为6个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长时期的抬升剥蚀,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古近纪以来的拗陷期潜山上覆了巨厚的新生界,为潜山提供了油源和盖层条件.但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构造的复杂性,制约了潜山油气的进一步勘探.通过产油井构造部位结合演化分析,发现断层带附近的高部位是潜山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异常高压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压力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在凹陷形成演化与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主体分布层位和形成机制等4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压力形成和演化也应具有相似特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典型异常高压洼陷,压力场演化定量研究分析表明,渤南洼陷超压形成时代较晚,异常高压主体层段(沙四上段和沙三段)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认为整个济阳坳陷异常高压具有晚期形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斜滑断层是一种重要的构造变形,断层的斜向滑动导致盆地发生斜向裂陷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盆地内的沉积体系。在系统分析斜滑断层的变形机制的基础上,将斜滑断层的成因分为4类,即:同期纯剪切、简单剪切和一般剪切,以及由斜向伸展/挤压导致的多期纯剪应变。通过对济阳坳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其内断层的平面、剖面解析以及运动学参数计算,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得出济阳坳陷中生代以来斜滑断层的活动特征。印支期受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断层为逆斜滑活动,燕山期受区域简单剪切作用为正斜滑活动,喜马拉雅期受区域伸展应力场作用主要是正斜滑活动;同时,还包括一般剪切作用下的正斜滑活动及由于应力场转换产生的继承性斜向伸展。斜滑断层的活动控制着盆地边缘扇体的横向迁移和叠置、碎屑体系的推进和展布,空间上解析了由沉积体横向叠置产生的沉积叠瓦、斜歪背斜等地质现象。利用沉积体展布来判断斜滑断层旋向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假象,需要结合断层的次级构造或区域构造演化史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张波 《石油实验地质》2022,44(6):981-988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运聚特征,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方向,利用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及油气运聚方式进行了研究。孤北潜山下古生界油气来自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断层与下古生界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其中北东向断层与东西向盆倾断层活动时期与渤南洼陷生烃期一致,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下古生界潜山顶面风化壳厚度大,物性好,渗流能力强,可以作为油气远距离横向运移的良好输导层。原油主要充注方向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西排山与渤南洼陷通过孤西1号断层对接,渤南洼陷生成的油气可直接运移到西排山中聚集成藏;而对于中排山和东排山,油气首先沿埕东断层和孤北断层向东运移至潜山低部位,然后沿下古生界风化壳向高部位运聚成藏;同时中排山油气也可以沿东西向盆倾断层F1或F2走向运移进入东排山。西排山中部、中排山北部埕东断层上升盘及整个东排山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
通过细菌检测实验,系统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生物气源岩中细菌的赋存状况。实验表明,济阳坳陷浅层气源岩中产甲烷菌较为丰富,在2522m深处还有产甲烷菌存在,并且产甲烷菌赋存的源岩与源岩时代无相关关系,只要有适合生物气形成的环境条件,生化作用就可能发生。通过气源岩和原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物模拟实验,分析了济阳坳陷生物模拟气产率、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气源岩还是原油厌氧降解生成的生物气,都只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45℃和65℃是生物气生成的高峰期,生物气产率分布范围为每吨TOC产气20~160m3和每吨原油产气10~15m3;生物模拟实验产物的碳同位素值随温度变化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80.2‰~-41.5‰;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值变化与甲烷碳同位素值变化规律相反;生物模拟气中氢同位素的值则比实际生物气的氢同位素值轻,模拟气中氢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300‰~-350‰,而实际生物气的氢同位素值则分布于-240‰~-270‰。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前第三系潜山构造样式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前第三系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形成了含油气性差别较大的多种类型潜山。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断裂,并形成了北西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种断裂组合。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该区构造演化史;依据各期构造的叠合关系划分出逆掩推覆、挤压褶皱、逆掩叠加、拆离滑脱及走滑断裂5类构造样式,并明确了其展布方向。由于挤压褶皱构造带、拆离滑脱构造带及走滑断裂构造带所处的构造位置、形成时期及相关成藏条件均较有利,因此其含油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勘探陷入低谷,勘探方向不明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其成藏条件,特别是圈闭有效性问题,打破了传统成藏模式束缚,取得了勘探的成功。新发现了埕北313负向构造型、埕北古斜14斜坡型和陈家庄侧向对接高渗透储层型等3种新的潜山油气成藏模式。这3种新的模式使早期认为没有勘探潜力的潜山负向构造带、圈闭有效性差的斜坡带和圈闭侧向不封堵的潜山断块成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从断层活动特征角度对圈闭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类砂泥岩"潜山储层发育模式,为潜山圈闭有效性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济阳坳陷桩海地区的古潜山油藏控制规律,通过大量二维地震剖面解释,绘制了研究区中、古生界沉积残留厚度图,编制了基底构造纲要与油藏分布图。研究表明,12条大断裂控制了本区大地构造格局,并控制了中、古生界的沉积残留厚度,古生界残留厚度为0~2 200 m,中生界残留厚度为0~3 900 m。桩海地区有效烃源岩主要为沙河街组和馆陶组,储层为寒武—奥陶系地层,沙河街组泥岩为良好盖层,断裂和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根据12条断裂所分割的区域,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区块,并对其作了成藏预测。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钻井地质和测试资料,结合勘探实践,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烃源岩、储盖组合及输导体系的控制;发育2种类型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即与不整合有关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与断层有关的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形成了顺倾坡层状、顺倾坡块状、逆倾坡层状、残丘块状、断壁块状和断壁层状6种潜山内幕油藏类型;中央隆起带潜山深层内幕圈闭、东部斜坡带和西部断阶带内幕圈闭是冀中坳陷今后潜山内幕油藏勘探的有利方向和区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5.
下古生界潜山作为济阳坳陷重要的勘探目标,具有良好的油气形成与富集地质条件,相继发现了以桩西潜山、埕岛潜山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中型潜山油气田(藏)。目前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通过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深化认识,取得了一定的发现,实现了下古生界潜山勘探的突破。通过对断层性质、活动时间等与圈闭有效性的分析,认为北东走向、古近纪之后不活动、压扭性质的走滑断层具有一定的封堵性能,为负向构造型、斜坡型潜山勘探指明了方向。基于沟通油源断层走向输导能力的研究,提出超压环境下油气可以沿着断层进行横向输导,激活了没有直接油气来源的潜山块体的勘探局面。通过对烃源灶压力系统和断层纵向输导能力的研究,提出在超压环境、向上输导不利的条件下油气可以沿断层向下倒灌运移,使源下潜山勘探看到了希望。在新认识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钻探,在埕北313、埕北古斜14、桩古65和车古27等潜山先后获得成功,新发现了一系列隐蔽型潜山油藏,打开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勘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南堡凹陷为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新生代富生烃凹陷,内部断层十分发育,大量的油气藏都围绕断裂分布。根据断裂平面及剖面组合特征,断裂平面组合样式可分为4种:平行状、交织状、梳状和帚状;剖面组合分为3种:复"y"形组合、花状组合及阶梯式组合。根据断裂、砂体及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发现二级和三级生长断层凹面储集厚度较大、且砂体孔渗性较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反向旋转断层组合的断层下盘和同向旋转断层组合的断层上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但由于断层带的分带性,上诱导裂缝带相对下诱导裂缝带渗透性好。上诱导裂缝带利于油气运移,下诱导裂缝带利于封堵油气,油气的最有利聚集部位为反向旋转断层组合的下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