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川西坳陷地区自北而南依次分布着:江油—九龙山隆起带、孝泉—丰谷隆起带和邛崃—新津隆起带,这几个隆起带是川西坳陷内主要的古隆起单元,控制着主要构造圈闭与油气的分布。运用地震剖面特征、平衡演化剖面法和地层厚度分析法对川西坳陷中部的孝泉—丰谷古隆起研究发现:孝泉—丰谷古隆起于安县运动期开始具备雏形,印支晚幕运动期得到加强,形成于燕山中幕运动期,喜山运动期全面隆升改造并最终定型。孝泉—丰谷古隆起形成时间早、圈闭与储集条件较周边好,是川西坳陷内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单元。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维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演化过程,在地史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并阐明了其发育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扬子板块泥盆纪沉积前表现为"隆凹相间"的格局,印支期在扬子地台上形成北东向的"一隆两坳"格局。对比加里东期与印支期的构造格局发现,印支期的川西坳陷基本上位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隆起之上,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亦覆叠在加里东期的川南坳陷之上,南充—梁平一带位于构造转换的枢纽带,印支期的石首—宜昌隆起发育在加里东期的江汉盆地北部坳陷上,反映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的构造反转现象十分显著。从贯穿四川盆地东西向和南北向的2条构造演化剖面也可以看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构造的叠加和反转,并反映出古构造的形成与迁移过程。泸州古隆起是一个典型的印支期古隆起叠加在加里东期古坳陷上的构造,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油气资源配置关系,对以志留系为源的油气勘探应该具有良好的前景。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是印支期以前奥陶系以下地层油气运移的持续指向区,但它们仅能控制寒武系烃源岩的油气,与寒武系生烃坳陷相邻的古斜坡部位油气勘探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有的沉积相图难以满足该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发展的需求。为此,在分析该盆地古地貌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岩相识别技术,通过编制深层中寒武统张夏组和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了张夏期和马家沟期的古地理特征,建立了两期沉积模式,研究了古地理对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张夏组沉积期具有"三隆四坳"古地理背景,隆坳背景受前震旦系裂陷的影响,呈北东向展布,坳陷区演化为深水海湾或台内洼地,隆起区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隆坳转折带和古隆起周围发育鲕粒滩,构成张夏组有利的储集相带;(2)马家沟组沉积期具有"三隆两凹一凸"的古地理格局,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古隆具有重要的障壁作用,海侵期沿古隆发育滩和坪、坳陷发育成潟湖,海退期古隆暴露、坳陷则演化为膏盐湖,膏云坪是有利的储集相带,潟湖成为盖层发育的重要场所;(3)构造—岩相古地理控制了储层沉积背景和物质基础,对早期白云石化和岩溶作用改造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控制有利储层宏观...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四川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 ,形成了不同规模及不同控气作用的古隆起。加里东期的古隆起因受后期多期改造 ,分布复杂 ;海西 -印支期主要发育开江古隆起 ,为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 ;印支期泸洲古隆起是川西前陆盆地的前隆 ;燕山期的江油 -绵竹和大兴两个古隆起明显向坳陷扩展。上述古隆起不仅改造了储层性能 ,其古圈闭为油气早期聚集提供了场所 ,而且延缓了生烃时间 ,有利于油气晚期成藏。因此 ,四川盆地的古隆起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四川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规模及不同控气作用的古隆起.加里东期的古隆起因受后期多期改造,分布复杂;海西-印支期主要发育开江古隆起,为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印支期泸洲古隆起是川西前陆盆地的前隆;燕山期的江油-绵竹和大兴两个古隆起明显向坳陷扩展.上述古隆起不仅改造了储层性能,其古圈闭为油气早期聚集提供了场所,而且延缓了生烃时间,有利于油气晚期成藏.因此,四川盆地的古隆起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四川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规模及不同控气作用的古隆起,加里东期的古隆起因受后期多期改造,分布复杂;海西-印支期主要发育开江古隆起,为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印支期泸州古隆起是川西前陆盆地的前隆;燕山期的江油-绵竹和大兴两个古隆起明显向坳陷扩展,上述古隆起不仅改造了储层性能,其古圈闭为油气早期聚集提供了场所,而且延缓了生烃时间,有利于油气晚期成藏,因此,四川盆地的古隆起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受古隆起、古裂陷、古侵蚀面与现今构造的共同控制,恢复震旦纪至二叠纪原型盆地原貌并寻找有利于成储成藏古地质单元是该盆地深层与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勘探的重要研究方向。为此,利用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及其周缘地区最新地震、钻井等资料,在区域地震引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恢复川西地区二叠系沉积前的古地貌(古坳陷),从地层充填序列、平面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等方面剖析了该古坳陷的形成与消亡过程,进而分析了该古坳陷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地区二叠纪前在德阳—绵阳地区存在大型古坳陷,可以将其命名为德阳—绵阳坳陷,其内充填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2)该坳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与震旦纪德阳—安岳拉张槽具有继承性,其形成演化过程受多幕次构造沉降以及侵蚀作用的共同控制;(3)该坳陷的沉降中心位于德阳—绵阳地区,对川西地区古生界多套地层、储层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该坳陷边缘坡折带附近有可能形成多期沉积型台缘滩、侵蚀型岩溶陡坎或上述二者叠合的储集体,是下古生界多层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有利储集带的规模发育区,纵向上分布着多层系天然气立体勘探目标。结论认为,梓潼—盐亭—中江一带将成为震旦系—古生界潜在的天然气规模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黄骅坳陷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实物钻井取心、井壁取心为基础,综合分析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对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印支期古构造控制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研究认为黄骅坳陷二叠系岩石以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裂缝为主,属于低孔—特低渗透储层。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孔隙型储层及裂缝型储层,其中印支期古构造对两类储层的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歧口凹陷潜山地处印支期古隆起区,古隆起区及其斜坡区溶蚀作用强烈,易于形成孔隙型优势储层;沧东凹陷潜山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活动强烈,造成储层裂缝发育,易于形成裂缝型优势储层。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三叠系盐下海相层系埋深普遍超过7 000 m,油气勘探程度低,但是油气基本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依据最新的钻探成果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川西坳陷超深层烃源岩、储层、构造变形样式和油气动态成藏匹配关系,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川西坳陷超深层发育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3套区域烃源岩,生烃强度均超过20×108 m3/km2,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坳陷内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台缘丘滩和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受高能相带和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具有规模性储集体成储基础。山前带推覆体下盘发育盐下准原地背斜构造,山前坳陷带发育高陡断裂和走滑压扭构造,形成了良好的油气圈闭。山前隐伏构造与坳陷内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均形成于印支期,与寒武系烃源岩主生烃期及基底断裂活动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具备油气早期成藏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坳陷内震旦系灯影组台缘带、与基底高陡断裂沟通的二叠系高能相带和山前带推覆体下盘原位构造是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0.
周义军  杨遂正  王欣 《石油物探》2006,45(3):304-310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风化淋滤带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古岩溶孔洞是其主要储层。为此,通过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古构造、风化裸露期古地貌及奥陶系顶面在二叠纪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石盒子期、石千峰期的起伏形态,分析了奥陶系岩溶储层的演化过程。奥陶纪“三隆两鞍一坳陷”的古构造格局控制了沉积相带的展布,是岩溶储层发育的基础;风化裸露期岩溶古地貌格局有利于岩溶储层的进一步发育;奥陶系顶面在本溪期一早中三叠世的起伏形态决定了岩溶储层的后期改造,其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中部高、东西低的构造格局。分析认为:东部坳陷与中部隆起之间的斜坡带为岩溶储层展布的有利区域,是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重点;东部坳陷中的岩溶残丘为岩溶储层发育的次级有利区,存在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具有"早期聚集、中期封闭、晚期活化"的特征。为了探讨该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盆地内二维及三维地震连片资料编制区域构造图,采用低角度、垂直方向逆光照射三维可视化技术描述构造形迹,依据区域构造动力方向、构造相互关系划分构造体系并确认构造形成期次,进而结合钻井测试资料预测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研究结果表明:(1)该盆地须家河组发育EW向弧形、NE向线形、NE向弧形、SN向转NW向帚状构造、NW向弧形等5组以上方向的构造体系:(2) EW向弧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隆升挤压形成、燕山期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定型,在盆地内广泛分布;(3)川西坳陷北部NE向线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安县运动形成;(4)大巴山前NW向弧形构造与华蓥山前NE向线形构造为燕山期定型、喜马拉雅期继承发展;(5)川西坳陷内SN向构造为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南段挤压形成;(6)龙泉山断褶带以东的SN向构造与盆地内NW向线形构造组合为一组以江油古隆起为砥柱的帚状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冲断带南段的挤压;(7)高产井通常分布于印支期—燕山期弧形背斜构造且叠加喜马拉雅期断层,喜马拉雅期构造通常为干圈闭,其裂缝发育带多为产水层,印支期向斜即使在喜马拉雅期抬升为背斜,也属于无效圈闭。结论认为,确认构造体系期次可以为预测描述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对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3 亚段储层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受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风化壳影响的储层特征,并可通过与邻区对比,分析该区域不整合面对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储层的影响。根据岩心观察与描述、薄片鉴定和锶同位素测试,结合测井与储层物性等资料,论述了龙岗地区雷四3 亚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同时,简要讨论了四川盆地不同地区雷四3 亚段的储层特征及控制 因素。结果表明,龙岗地区雷四3 亚段储层的岩性主要为膏溶角砾状白云岩与颗粒白云岩,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主要为膏溶铸模孔、粒间(内)溶孔及晶间(溶)孔,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蒸发台地相膏岩和台地内局部微地貌高地颗粒岩的沉积作用、印支期抬升后的表生岩溶作用与充填作用。在紧邻龙岗的元坝地区,雷四段储层具有与龙岗地区相似的特征与控制因素;川西坳陷中部和川西坳陷南部则与龙岗地区不同,其顶部地层受印支期不整合面岩溶作用影响减弱,储层分别受控于台地边缘微生物礁滩相与海平面升降控制的颗粒滩相沉积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使得大型古隆起是该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重要目标的认识成为共识。然而,除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之外,该盆地其他大型古隆起均被认为是后加里东期的古隆起,后者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影响则极少被论及。为此,从分析野外露头、钻井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入手,剖析了川东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沉积构造背景,研究了古地貌控制下的储层、烃源岩分布规律,结合构造演化分析成果,探讨了该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含油气地质条件。结果表明:(1)中寒武世前川东北部发育达州—开江继承性隆起,控制震旦系、寒武系滩相储层大面积发育;(2)古隆起高部位发育滩相储层,其周缘凹陷带发育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笻竹寺组厚层烃源岩,源储配置条件优越;(3)二叠纪以来,达州—开江古隆起区由斜坡带逐步抬升,二叠纪生油高峰期处于斜坡—低缓隆起带,三叠纪生气高峰期处于隆起高带,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4)川东地区下构造层(下寒武统及其以下地层)现今具备大型隆起构造背景,构造形态简单,其上完整的局部构造圈闭发育,保存条件好。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达州—开江古隆起区震旦系—下古生界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该古隆起高部位滩相储层发育区面积达8 000 km~2,是四川盆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新的、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川中古隆起灯影组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展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区深层最古老的震旦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储层宏观、微观特征观察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的深入研究,表明灯影组储层为"丘滩相+岩溶"复合成因类型,储层发育受丘滩相的控制,岩溶叠加改造扩溶或新增孔隙(洞)是现今储集空间的主体。同时提出桐湾期灯影组岩溶为早成岩期层控(受丘滩相约束)型风化壳岩溶,川中古隆起区丘滩相与区域性岩溶作用的大面积叠合是灯影组储层大规模连片发育的关键。受丘滩相发育程度和岩溶改造强度差异的影响,古隆起区不同区带储层发育程度存在差异,高石梯构造-磨溪构造西侧南北向带状区为储层发育"甜点"区。灯影组储层预测的关键在于丘滩体的有效识别和岩溶地貌的精细刻画,寻找与磨溪-高石梯类似的丘滩体和岩溶残丘-岩溶陡坡叠合区。  相似文献   

15.
近3年,四川盆地相继在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和四段、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一段、二叠系茅口组二段取得勘探突破,继安岳气区发现之后形成了新的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蓬莱气区。受大型张性走滑断裂、古裂陷槽、台缘带联合控制,蓬莱气区纵向上发育多层系规模化烃源岩、储集层及断控岩性圈闭;良好的"源-储"配置和垂向输导通道促进了多层系油气高效充注;"古隆今斜"的构造演化保证了油气高效汇聚;多层系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的发育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得益于成藏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良好配置,蓬莱气区震旦系—二叠系形成了特有的斜坡区深层—超深层、多层系、海相碳酸盐岩立体成藏模式——"立体供烃、立体成储、立体输导、早油晚气、立体成藏"。蓬莱气区多层系天然气勘探突破不仅大大拓宽了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也证实了在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后,古隆起斜坡部位的超深、超老地层仍具有形成规模性天然气聚集的潜力,对进一步深化四川盆地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40多年的钻探情况分析后认为,震旦系勘探程度低,对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和盆地周边一些高陡构造的钻探均未获得气藏.四川盆地震旦系烃源条件优越、封盖条件好,储层好,分布广泛,具备形成大气田的地质条件.四川盆地震旦系第一个成油期是加里东期,海西期油气被破坏;印支期烃源二次生烃并形成古油藏,古隆起对油气捕集有着重要的意义.喜马拉雅期前由于持续埋深、温度增高、油裂解气的影响形成异常高压,天然气溶于水中形成水溶气;挤压隆升过程中,造成的油气再分配和水溶气的脱溶,最终形成现今的气藏和含气区.该文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川东华蓥山地区和川西北天井山古隆起是除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外未来震旦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中央古隆起带是松辽盆地的重要勘探领域之一,其中,昌德凸起LP1井和LT2井获得的勘探发现展示出中央古隆起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分析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深层天然气的构造特征、气源条件、储层特征、盖层条件和成藏方式,以期重新认识中央古隆起带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有利勘探区带和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大、气源条件充足、供烃窗口大,天然气成藏模式为"新生古储"型。早期强烈挤压和后期持续拉张构造背景下所发育的大型构造为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中央古隆起带遭受长期剥蚀所形成的大面积分布的风化壳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中央古隆起带上部覆盖的下白垩统登娄库组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中央古隆起带发育披覆型、基岩风化壳型和基岩内幕裂缝型3种构造气藏。肇州凸起、昌德凸起、汪家屯凸起为中央古隆起带内的3个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该区天然气勘探寻找新的接替区,以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岩心标志、测录井标志以及不整合等层序界面标志的基础上,对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划分,进而圈定了各层序时期平面沉积相边界,并编制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各体系域内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预测了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较浅水的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等4种相类型。雷口坡期受到早印支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呈现东高西低、大隆大凹的沉积格局。地壳抬升作用使得部分地层遭受长期暴露剥蚀作用并在顶部形成风化壳,致雷口坡组顶部部分地层缺失。以沉积相划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为依据,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盆地中部古隆起及其周缘白云岩坪和西北部绵竹-剑阁隆起的台缘滩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有效的储盖组合特征,为盆地有利储集相带分布区,因而成为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最为有力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川西坳陷是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生气中心,由于其超致密、超埋深、超压及圈闭形成历史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极高。文章分析了川西上三叠统油气的运移相态及油气疏导条件,据天然气样品碳同位素和轻烃指纹分析,天然气运移相态有油溶相、水溶相和游离相3种;油气运移疏导条件也较有利,在致密化之前还存在厚大的孔隙性砂岩,与烃源岩沟通的断裂系统及流体增压形成的微缝是良好的运移通道,流体低势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带。应用BASINS 4.5盆地模拟软件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进行了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运移史模拟,进行了流体势计算,盆地模拟结果表明中坝印支期古隆起,绵竹—丰谷、平落坝—新津燕山期古隆起,在上三叠统烃源岩生排烃主要时期,始终处于流体低势区,是有利的天然气运移指向带,与现今勘探实际吻合。  相似文献   

20.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古圈闭类型及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三叠统是川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岩,其中须家河组二段、四段是主要储层.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排烃高峰在晚三叠世和中—晚侏罗世,其生、排烃高峰早,成藏早.储层孔隙演化史表明,燕山期末的致密化"冻结"了早期圈闭的油气,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使得古圈闭向复杂、隐蔽圈闭转化.对已知气藏和勘探区的解剖分析表明,该区有5种古圈闭类型:即古构造-成岩圈闭、古构造-岩性圈闭、古构造圈闭、古今叠合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实践证实,印支晚期—燕山期的古圈闭是有效圈闭.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地震、测井等识别技术寻找古圈闭,是川西须家河组致密储层气藏切实有效的勘探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