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古地貌是控制滩坝沉积的重要因素,决定了滩坝发育的规模与特征。运用印模法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真厚度校正、压实恢复、潜山剥蚀区确定和古水深恢复5个步骤,恢复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四段层序2低位体系域主要滩坝砂体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据此分析研究区古地貌对滩坝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古地貌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西部为斜坡带,东部为洼陷带,斜坡带中部为古隆起区。根据古地貌特征将曙北地区分为沿岸带、潜山带、北部斜坡带、南部斜坡带和洼陷带5个地貌单元,滩坝砂体主要分布在沿岸带与古隆起周围。古地貌控制了湖盆水体的范围与相对深度、水动力的强弱分带、滩坝沉积的地形坡度、物源的搬运通道与卸载场所等滩坝沉积的影响因素,进而控制滩坝砂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滨浅湖滩坝砂体是陆相断陷湖盆最主要的砂体之一,前人对开阔湖盆滨浅湖滩坝砂体的分布规律已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缺少对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砂体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以东营凹陷青南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利用岩心观察、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青南洼陷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剖析了滩坝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双物源控制下的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模式。研究表明:青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滩坝砂体的岩石类型以中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中等,沉积构造以反映弱水动力的块状层理和生物扰动构造为主;古物源控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古水动力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由于波浪和沿岸流作用较弱,滩坝砂体的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均较短。  相似文献   

3.
滩坝砂岩油藏是一种重要的岩性油藏类型,具有分布复杂、预测难度大的特点。以渤海南部海域A油田为研究对象,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海上大井距条件下中深层滩坝相储层沉积规律精细刻画和预测技术。首先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明确研究区滩坝相沉积背景;其次通过精细古地貌恢复明确大规模滩坝砂分布的可能,综合古水动力和古风力研究明确沉积边界;最后通过地球物理正演实验和Geo Frame软件的LPM模块技术,确定出滩坝砂体的沉积厚度。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性,为海上油田中深层滩坝相储层精细刻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沙四段滩坝砂岩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滩坝砂储层分布复杂、油气成藏规律不清,长期以来制约着勘探工作的深入.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及沉积动力学分析,对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沙四段滩坝砂储层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和输导体系研究,明确了滩坝砂体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地形与浪基面控制了滩坝砂发育范围,古水动力控制了滩坝砂的相分异,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滩坝砂的叠置样式.油源是滩坝砂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输导和异常压力是滩坝砂油气富集成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古水深对碳酸盐岩滩坝发育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利油田东营断陷湖盆碳酸盐岩滩坝储层的主控因素不清的实际问题,研究古水深度对碳酸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在厚度计算、剥蚀量恢复和压实校正等方法恢复古地貌的基础上,用泥岩颜色、层理规模、古生物及岩心的元素分析资料等综合确定古湖岸线和古水体深度.古水深是碳酸盐岩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不同类型碳酸盐岩沉积受到古水深控制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6.
在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岩心、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滨浅湖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成因模式及控制因素。研究认为该时期滩坝砂体表现为多期发育、纵向叠置、横向迁移、连片分布的沉积特点,具有湖浪成因、环流成因和盐湖密度流成因等3种成因模式,滩坝砂体沉积受控于古基准面旋回、古地貌和古水动力等3类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精细岩心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岩石粒度特征、录井、测井、地震以及大量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惠民凹陷南坡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砂以粉-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物性较差。垂向上,4砂组-2砂组沉积时期滩坝砂体零星发育,1砂组发育大面积漫湖滩坝;平面上,滩坝砂体沿夏口断层呈带状分布。从湖平面条件来看,枯水面之下的稳定水深和较强波浪作用更利于坝砂发育;从构造条件来看,夏口断层形成的地形坡折一方面促进了滩坝砂体沿断层下降盘聚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滩坝的横向展布宽度;从物源供给来看,洪水漫湖条件下基岩和先成沉积物的线状供源比末端扇在洪泛期砂体入湖更利于滩坝大面积发育。  相似文献   

8.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地震解释资料对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砂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微相划分为滩砂和坝砂,且发育滩坝共生、有滩无坝和有坝无滩等3种沉积组合样式。凹陷西部缓坡带发育滩坝共生组合;东部陡坡带和湖岸线凹岸发育有滩无坝组合;水下古隆起和湖岸线凸岸发育有坝无滩组合。②研究区滩坝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古水深和古风向。凹陷斜坡带和水下中央隆起带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的沉积范围;滩坝在平面上沿湖岸线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控于北东向的古风场;东、西部次凹的古水深差异控制了滩坝的沉积厚度及物性。③研究区滩坝成藏主要有“源储共生”内部成藏和“源储对接”侧向成藏2种类型,其中“源储共生”内部成藏主要形成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东部次凹的近源洼槽带,潜力区在近源洼槽;“源储对接”侧向成藏形成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西部斜坡带,潜力区在反向断阶带。  相似文献   

9.
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北隆起西部早期勘探的重点为深层碳酸盐岩,为了推动碎屑岩油气勘探,须对该区卡普沙良群发育的滩坝砂体进行重点研究。依据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卡普沙良群滩坝的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其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塔北隆起西部英买力地区卡普沙良群发育滩坝沉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砂坝和砂滩亚相;砂质滩坝的发育主要受古地貌、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沉积模式可分为三角洲改造型和水下低隆起型;滩坝砂体是有利的储集体,为后续勘探的重点目标。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滩坝的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建立了2种相应的沉积模式,可为后续碎屑岩勘探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西南部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滩坝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压汞测试等研究,并结合古地貌特征对各类滩坝沉积模式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滩坝类型主要包括砂质滩坝、砾质滩坝、混积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等4种类型.②物源供给强度、古地貌、古水深及古风浪等4个因素共同...  相似文献   

11.
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滩坝砂体,对于其沉积迁移规律等的认识不够深入,制约了滩坝砂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在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跳跃加悬浮式和两段跳跃加悬浮式为主;滩坝砂体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反映波浪作用的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反映强水动力作用的平行层理,以及反映生物作用的生物钻孔和生物扰动构造;滩坝砂体主要为原地改造型,垂向上主要发育反粒序特征明显的坝砂和相序不明显的滩砂,局部地区发育由于波浪作用改造不彻底而形成的正粒序或复合相序;断层活动控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波浪作用控制了原地改造型滩坝的发育,物源供给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整体上,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具有“漫湖”沉积特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中等偏低。研究结果可为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砾质滩坝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南部缓坡带达尔其-锡林好来地区结合部的下白垩统腾格尔组底部砾质滩坝沉积特征,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应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砾质滩坝砾岩的空间发育、结构、沉积构造及垂向沉积序列等特征分析,指出砾质滩坝砾岩呈薄层夹于泥石流砂砾岩及含砾砂泥岩沉积中;砾质滩坝砾岩中砾石磨圆较好但分选较差,杆状、扁平状砾石相对较多;砾石最大扁平面/长轴相对具一定的双向排列;砾质滩坝底部与泥石流沉积呈渐变接触并呈逆粒序,而顶部与浅湖泥或泥石流沉积多呈突变接触,整体上表现为逆-正粒序、正-逆粒序等的垂向交替变化。研究区砾质滩坝的沉积模式主要为滨浅湖波浪对早期泥石流沉积进行淘洗、簸选,其中易搬运的细粒碎屑被带入浅湖形成砂质滩坝,而难搬运的砾石则留在原地形成砾质滩坝,二者之间可能发育有沟槽。其形成条件主要有4个--较强的水动力、较平坦的地形、低位体系域发育期以及适量的物源。  相似文献   

13.
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板桥油层沉积时期是黄骅坳陷断陷活动最强时期,湖盆迅速扩张使得盆地可容空间远大于沉积物补给,在油田的北区、中区形成了典型的深水重力流水道沉积,而南区受古地貌控制发育浅水滩坝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及测井相研究,在该区共识别出8种沉积微相。其中,重力流水道包括主水道、分支水道、水道侧翼和水道漫溢微相,滩坝沉积包括坝主体、坝侧缘、内缘滩和外缘滩微相。受湖盆扩张、沉积物源、古地貌及古气候等多种条件控制,垂向上沉积规模逐渐减小。沉积末期重力流水道仅在北区发育,弯曲分叉现象明显;南区滩坝沉积消亡。该区沉积特征及演化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风城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微量元素、岩心、岩石薄片、古地貌、测井相、地震相等的综合分析,开展了研究区风城组岩性组合和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风城组是在前陆构造背景、干旱—半干旱气候、水体盐度与水深呈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下的扇三角洲—碱湖沉积。从坳陷边缘至中心,依次形成盆缘扇三角洲碎屑岩类、斜坡外前缘白云质岩类、斜坡高地火山岩类、低隆带白云质灰质滩坝混积岩类和中心湖盆碱层岩类。根据沉积特征,建立了风城组扇三角洲—碱湖沉积及演化模式。结合沉积相、岩相和油气勘探现状,研究区风城组可划分为盆缘超削带常规油气区、斜坡外前缘致密油气区、湖盆页岩油气区、低凸起周缘常规油气区和高地火山岩常规油气区,7 000 m以浅的勘探有利面积达1.2×104km2,油气储量达十亿吨级,展现了研究区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内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A number of beach-bar sandstone reservoir beds are developed in the upper fourth member of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Es4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Dongying Sa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and logging data,with characterization and petrographic studies of core and cutting samp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wo typical blocks of the Boxing and Wangjiagang oilfields,especially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 and migration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calculates the index of reservoir bed quality (IRQ) with a mathematical method,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iving force and resistance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interbeds in beach-bar sandstones,an experimental model simul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in interbedded sandstones with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ies were extremely non-uniform.Reservoir bed and migration conditions controlle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beach-bar sandstones.IRQ is above 0.4 in the main hydrocarbon region.Sand body distribution,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and fault systems controlled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migration and loc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driving force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ffected selective accumulation mechanisms.Hydrocarbon moved vertically along fault zones to the reservoir and result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in the reservoir.Two kind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exist in the study area.One is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controlled by reservoir bed heterogeneity and the second is a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controlled by a complex migration system with faults connecting sandbodies.Finally,different explor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detailed exploration for beach-bar sandstone reservoi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backgrounds.  相似文献   

16.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体结构特征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在前人对物源、湖盆底形、碎屑供给能力、水体能量等沉积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特征的分析,长8油层组发育西南部和西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和西部的扇三角洲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的储集体类型。勘探实践证明,不同沉积体系区域其砂体储集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盆地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砂体储集性能较好,已发现了规模储量,而东北部地区砂体储集性能差,未发现规模储量,砂体结构的不同是造成其储集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对砂体垂向及横向解剖的基础上,通过对砂体成因机理的分析,将长81段砂体主要划分为分流河道型和分流砂坝型2种类型。分流河道型砂体主要发育在盆地的西部地区,是在近物源、高能量、物源供给充足的条件下,河流入湖后河道的能量大于湖水的顶托作用,河道继续向前延伸,形成条带状的厚层垂向叠置砂体。分流砂坝型砂体主要发育在盆地的东北部地区,是在坡缓水浅、远物源、低能量的缓慢沉积条件下,湖水能量和河道入湖能量彼此强弱交替,形成了呈朵叶状的、单层厚度薄且不连续的砂体。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以发育中、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群为特征,具有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良好地质条件。针对盆地内断陷湖盆规模小、物源多、沉积快速及相带变化快的特点,以沉积砂体形成、分布过程为主线,通过古地貌及地震沉积相分析、典型沉积砂体剖析等,针对物源供给、运载路径和砂体沉积等进行分析,开展沉积砂体分布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是二连盆地断陷湖盆沉积砂体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凹陷周缘与内部古高地控制沉积物的入湖位置和物源供给,控凹断层等控制形成的古沟谷是沉积砂体的主要搬运路径,不同类型的构造(沉积)坡折带控制沉积砂体的叠合方式及分布特征。断陷湖盆内古物源、古沟谷和坡折带的有机配置,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沉积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19.
滩坝是黄骅坳陷板桥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广泛发育的沉积类型,滩坝砂体空间叠置关系的认识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应用研究区丰富的钻井资料和密井网条件,分复合坝(5级构型单元)、单一坝(4级构型单元)和坝内增生体(3级构型单元)三个级次进行解剖,探讨了滩坝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识别标志及空间展布特征,最终建立相应的沉积构型模式。总结了相对高程差异、曲线形态、夹层个数等6种单一坝识别标志,对单一坝进行识别与划分;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区块)的砂体空间叠置关系有所差异,主要有侧向迁移型、垂向叠加型和孤立型3种单一坝分布模式;分析了单一坝砂体内部3级构型界面(夹层)的井上识别特征,并结合现代沉积和露头,对单一坝内部进行构型解剖。 单一坝内部可分为一个或多个单一增生体,增生体之间通常发育0.1~ 1 m厚的泥质夹层。夹层靠近岸线近水平分布,向湖中心方向以低角度倾斜,倾角约2°~5°。滩坝储集层油气分布受砂体构型的影响,单一坝之间的4级界面、单一坝内部的3级界面都可以将滩坝分隔成相对独立的流体系统,从而导致含油气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