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研究丝胶蛋白质与镍(Ⅱ)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络合物的二次结构。pH滴定和电子吸收光谱测定结果表明,pH值为9~9.5时开始出现配位化合物的435,240nm吸收峰,pH约10.5以上时每个Ni2 与肽链主链或侧基上的氮配位并释放出4个H ,从而确认了Ni(N)4型配位化合物的生成。此反应在反应物种的摩尔浓度比[Ni(Ⅱ)]T/[HL]T乃小于0.07时,按照化学计量学法则进行,大于0.07时由于肽链的立体障碍而偏离线性关系。根据PH11.5条件下生成的Ni(Ⅱ)-丝胶络合物的比浓粘度,以及固体试样的FT-IR、X射线衍射,DSC测定表明:丝胶蛋白质的二次结构由于Ni2 的配住而具有无规卷曲的结构.从而使初期热分解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热合成法合成3种具有特殊结构的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Cu2(SO4)2(H2O)8]·2H2O}n(1),{[Ni3(SO4),(H2O)6]·2H2O}n(2)和{[Cd3(SO4)3(H2O)6]·2H2O}n(3).以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发现:配位聚合物中的硫酸盐基团配体各自的配位形式不同.配位聚合物1包含一维Cu—SO4链,并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延展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位聚合物2和配位聚合物3是以硫酸盐基团为一维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类似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4.
张亚东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2(Z1):88-91
采用水热法,在170℃下合成配位聚合物[Co(1,10-phen)(1,4-tpht)(H2O)2]n(1,10-phen =1,10-菲啰啉;1,4-H2tpht=1,4-对苯二甲酸).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推测该晶体的组成与结构,光吸收特性显示了晶体的能隙值是1.8 eV,属于半导体.对水热反应的影响因素如反应物浓度、pH值以及反应温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过渡金属和桥联双氮配体合成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化学研究的热点。按照配体结构将对应配位聚合物分类.概述了Cu(Ⅰ)-桥联双氮杂环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对分子识别和组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采用多官能团配体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NaH2L)和Ce(NO3)3·6H2O反应得到层状的配位聚合物[Ce(L)(H2O)4]n(1).采用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测试其分子结构和组成.Ce3+是九配位,呈三帽三角棱柱构型.L3-配体利用羧基和磺酸基桥连中心金属Ce3+,构成了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均相法,在室温下合成配位聚合物[Co2(1,10-phen)2(1,4-tpht)2(H2O)2]n(1,10-phen=1,10-菲啰啉;1,4-H2tpht=1,4-对苯二甲酸).热分析(TGA)表明该晶体在温度低于190℃时是稳定的.UV-Vis-NIR(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对该晶体的测定结果表明,该晶体的能隙值为2.4e V,属于半导体材料.对均相法反应的影响因素如溶剂类型、溶液的浓度以及溶液的混合速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新型大环配位聚合物[Cu(L)]2[Fe2(H2O)(CN)10]·8H2O(L=1,8-二正丙基-1,3,6,8,10,13-六氮杂-14-冠-4),用元素分析、ICP分析、IR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单晶结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正交晶系,Pddd空间群,a=1.8310(4)nm,b=2.6060(5)nm,c=3.1680(6)nm,α=β=γ=90°,V=15.116(5)nm3,Z=8,dc=1.085 g/cm3,F(000)=5200,R1=0.1024,WR2=0.2657,GOF(F2)=0.992.该配合物结构中氰根桥联铁(Ⅲ)和铜(Ⅱ),形成Fe-CN-Cu-NC-Fe-维链,链与链之间经由Fe-O(H2O)-Fe而相互联结,形成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铁和铜均形成6配位畸变8面体构型. 相似文献
10.
不同比例1H-1,2,4-三氮唑(Htr)和Zn(OAc)2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一个3D锌配位聚合物[Zn(tr)(OAc)](1).化合物1的结构特征是由[Zn(OAc)2]次级单元连接相邻[Zn(tr)]2D层而成的3D框架结构.分别将[Zn(OAc)2]次级单元、Zn2、tr-配体虚拟为4-,6-,3-连接节点,化合物1的3D框架可简化为(3,4,6)位结点连接的3,4,6T56拓扑网络,其点符号为{3.72}2{32.4.73}{32.4.76.86}.化合物1的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分为二步,其热分解温度为211℃.化合物的固态荧光表明在369nm处有一荧光发射峰,归属为OAc-→Zn的电荷跃迁. 相似文献
11.
合成一种双(8-羟基喹啉)类有机配体H2L,利用1H-NMR、13C-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配体H2L分别与Cd(Ⅱ)和Zn(Ⅱ)发生离子反应,得到两种金属配合物[Cd4L3I2]·4DMF (1)和[Zn2LI2]·2DMSO (2);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SXRD)、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荧光光谱对两种金属配合物的精确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属配合物1和2是链状配位聚合物,两种配合物具有不同的双核构建单元和链状排列结构,且皆有较好的晶相纯度;选择380 nm作为激发波长时,配合物1和2分别在580,568 nm处出现最大发射峰,与配体H2L相比,其发射峰发生明显的红移。 相似文献
12.
丝胶蛋白质与镍(Ⅱ)的配位反应及络合物二次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丝胶蛋白抟与镍(Ⅱ)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络合物的二次结构。PH滴定和电子吸收光谱测定结果表明,PH值为9-9.5时开始出现配位化合物的435.240nm吸收峰,PH约10.5以上时每个Ni^2+与肽链主链或侧基上的氮配位并释放出4个H^+,从而确定了Ni(N)4型配位化合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对镍离子(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壳聚糖对镍离子(Ⅱ)的吸收条件进行研究,探索脱乙酰度、粒度大小,溶液的pH值和镍离子(Ⅱ)起始浓度等方面对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对镍离子的吸附具有Langmuir吸附特征,其吸附最佳条件是壳聚糖脱乙酰度大于90%,镍离子(Ⅱ)溶液pH值为7.5-8.0。 相似文献
14.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5,(2)
以CuCl2·2H2O和1,2-双(4-吡啶基)乙烷(bpe)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出一个二维层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Cu2Cl2(bpe)]n(1).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等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3.788 1(12),b=15.067(5),c=10.904(3),β=96.460(4)°,V=618.4(3)3,Z=2,Dc=2.053g/cm3,μ=3.84 9mm-1,F(000)=380,R1=0.040 9,wR2=0.099 9[I2σ(I)].在化合物1晶体中,Cu2+通过μ3-Cl桥连沿a轴方向形成之字型双链梯形结构,进一步通过bpe配体沿b轴方向拓展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室温下利用偶氮染料与氯化镍在甲醇溶剂中的反应合成了金属镍与偶氮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平衡移动法测定了所合成的偶氮镍配合物的表观稳定常数和配位数. 相似文献
16.
氢氧化镁作为环境友好型水处理剂,近年来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对氢氧化镁净化酸性含镍(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氢氧化镁用量、混合反应时间、温度及pH对镍(Ⅱ)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含镍(Ⅱ)污水的处理,操作简便、去除率高,可达99%以上。在镍(Ⅱ)离子浓度低于60mg/L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式,饱和吸附量为12.41mg/g。 相似文献
17.
氢氧化镁作为环境友好型水处理剂,近年来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对氢氧化镁净化酸性含镍(Ⅱ)废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氢氧化镁用量、混合反应时间、温度及pH对镍(Ⅱ)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含镍(Ⅱ)污水的处理,操作简便、去除率高,可达99%以上。在镍(Ⅱ)离子浓度低于60mg/L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式,饱和吸附量为12.41mg/g。 相似文献
18.
分子间高缔合比例疏水聚合物研究(Ⅱ)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进一步提高耐温抗盐性能和降低所引入疏水基团的负面影响为设计目标,设计了主链采用C-C键连接、刚性的苯环结构作为间隔基团、采用─O─键连接聚合物的主链和疏水基团的新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分子结构;通过合理选择疏水基团、间隔基团和键接方式,设计出了满足分子间缔合比例要求的非离子型疏水单体ANPE(Allyl- (4- Nonyl) Phenyl Ether);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且以低毒性的丙酮代替苯作为有机溶剂合成了疏水单体ANPE;对AM、AA和疏水单体ANPE进行三元胶束共聚合,获得了分子间高缔合比例疏水缔合聚合物(ANPE- HAWP);红外和紫外表征谱图证明了疏水单体ANPE和疏水缔合聚合物(ANPE- HAWP)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三种不同浓度的石油沥青、煤焦沥青,对42只昆明种小白鼠进行经皮亚急性实验,表明了煤焦沥青明显影响小白鼠体重增加。上述两种沥青主要对小白鼠局部皮肤组织具有以损伤为主的各有其侧重病变的接触性毒作用。实验未见上皮非典型性增生或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
选择4-吡啶甲酸和Cu(NO3)2·3H2O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一种新颖的铜配合物[CuL2(H2 O)4](HL=4-吡啶甲酸).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氢键和分子间力在超分子化合物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荧光光谱测定配合物与鱼精DNA(FS-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u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