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与巴楚隆起两个构造单元间的边界断裂带,其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与巴楚地区及柯坪地区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最新的钻井、测井以及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提出了原来的色力布亚断裂带可分为两个断裂带。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基底卷入高角度逆冲挤压断裂样式和正花状走滑断裂样式,与柯坪隆起上的皮羌断裂早期共同构成了皮羌-色力布亚断裂带;而亚松迪断裂属于叠加型逆冲断裂,剖面上表现为浅层倾向南西的盖层滑脱型逆冲断层和深层倾向北东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层的相互叠加。平面上呈现出分段性,主要分为北段和南段。断裂带整体表现为深层高角度逆冲断裂和正花状构造样式,而南段向上切入新近系和第四系,且新近系和第四系发生微弱的褶皱变形,并且伴有局部的沿古近系的盖层滑脱。结合巴楚地区和柯坪地区的区域演化,认为色力布亚断裂带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晚期断裂形成阶段、海西晚期(二叠纪晚期)、喜马拉雅早-中期(古近纪—中新世)及喜马拉雅晚期(上新世—第四纪)4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巴楚隆起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因其断裂构造特征与演化异常复杂,严重制约了对该区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并结合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构造演化背景及最新的钻井资料,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识别出吐木休克断裂带3段不同的冲断—褶皱构造样式。西段由一条单一的倾向巴楚隆起的基底卷入型高角度逆冲断层构成。中段除发育南西倾向的主冲断层外,还发育由巴楚隆起向阿瓦提凹陷方向的盖层滑脱构造。同时,断裂上盘褶皱核部发育第四纪正断层。东段为典型基底卷入型楔状冲断构造,冲断构造前锋位于中寒武统膏盐层,上寒武统以上发育低角度的盲冲断层为特征,主冲断层位移量为倾向阿瓦提凹陷的反冲断层吸收。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及构造演化恢复,认为由基底卷入型主冲断层和盖层滑脱型反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构成的深部挤压冲断构造体系,定型于新近纪末。中段挤压隆起顶部中和面附近发育的小型张拱性正断层,形成于第四纪早中期。  相似文献   

3.
塔中隆起早古生代反转构造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典型的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探讨了塔中隆起早古生代反转构造样式发育特征,分析了反转构造发育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震旦纪-早、中奥陶世的裂陷作用产生的基底正断层对后期构造变形样式产生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先存基底正断裂的影响,塔中隆起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反转构造组合样式。当先存正断层倾角较大时,断层方位不利于进一步反转,此时反转扩展到毗邻断层,先期正断层可能为后期的逆冲断层提供应力集中点,如塔中Ⅱ号断裂带和塔中10号断裂带;也可能被后期的压性构造褶曲,如塔中Ⅰ号断裂带。反转构造发育早期有利于烃类聚集,后期还可以发育不同幅度的反转型背斜,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的圈闭。  相似文献   

4.
色力布亚断裂系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与巴楚隆起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该断裂系由两条北北向斜列的右行走滑挤压基底断裂和一系列位于基底断裂重叠区内的盖层滑脱逆冲断层组成,剖面上可以分成两种不同层次的构造样式:深层为基底卷入的走滑逆冲构造;浅层为第四系继承性滑脱构造。两条边界断裂带的活动是导致内部复杂构造的主要原因,各断裂与逆冲席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走滑双重构造。根据沉积及内部变形特征,该构造带的演化分为4  相似文献   

5.
塔西南坳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收缩构造变形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地面地质、地震和连续电磁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分层收缩、垂向叠置”的“非俯冲”型收缩构造解释模型,即由于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软弱岩层的分隔以及地层垂向能干性的差异,导致浅、中、深层分别发育不同的收缩变形样式,而不存在区域性的具有大位移量的拆离断层在水平方向叠置。浅层盐岩层之上的新生界能干岩层以滑脱褶皱变形为主,表现为近直立对称的长轴背斜与造山带平行排列;中层盐下层中生界及深层盆地基底岩系以韧性收缩变形为主,发育向西昆仑山倾斜的高角度基底卷入逆冲断层。断层上盘形成冲断隆起,下盘发育一系列同向倾斜的次级分支断层,构成楔状叠瓦扇,终止于反冲断层下盘的膏盐岩中。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可能利用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先存正断层发生反转,并控制了下盘局部构造变形。西昆仑山隆升引起的垂直剪切作用可能是山前冲断带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及先存正断层反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色力布亚断裂带为巴楚隆起南缘边界断裂带之一,受到盆内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影响下的复杂断裂构造,研究色力布亚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及运动学特征对于探讨巴楚隆起性质、形成时间及研究克拉通内构造变形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及其他地震解释方法,对近垂直于色力布亚断裂带走向的8条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及分析,重新刻画了色力布亚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并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断裂带在三维空间的形态,以断裂本身展布特征及组合特征为依据重新对色力布亚断裂带进行了分段;结合生长地层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探讨了构造活动的期次及相对强弱。研究认为,色力布亚断裂带以发育色力布亚深部断层为特征,深部断层的活动是导致断裂带北侧地层抬升的主要原因,前寒武系结构证明色力布亚深部断层早期活动具拉张性质;根据断层组合及各自展布形态,色力布亚断裂带划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各段均表现出分层变形样式,新生界断裂以古近系底膏岩层为滑脱层,古生界断裂以中寒武统盐岩层为滑脱层;生长地层的形态反映了新生界断裂在第四纪开始活动并持续至现今,不整合面的发育指示了基底断裂在中晚二叠世强烈活动,活动强度在断裂带表现为北强南弱,古生界断裂活动期则在中新世至上新世末期,其活动强度表现为北弱南强,基底断裂的影响导致地层整体抬升,古生界和新生界断裂则导致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7.
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鸟山东断裂带进行了精细解释,分析了该断裂带剖面构造样式和平面展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发育演化模式和石油地质意义,拟为该区构造分析与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鸟山东断裂带以古近系为界具有明显的深浅分层构造特征,同时沿断裂带走向又具有分段差异性:深层挤压—走滑逆冲断裂在南段主要由东向西逆冲,在北段逆冲方向主要为由西向东,浅层的逆冲滑脱断裂在各构造段均有发育。断裂带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分别是早—中寒武世的张性正断裂活动、古近纪初的基底逆冲断裂活动、中新世的挤压—走滑断裂活动以及上新世末期—全新世的逆冲滑脱断裂活动。鸟山东断裂带具有挤压—走滑的性质,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和改造;同时,断裂带沟通麦盖提斜坡深部寒武系烃源岩,可作为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8.
南江地区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4个构造带,不同构造带构造样式有所不同。剖面上可划分为叠瓦扇、逆冲三角带、断展褶皱等几何样式;平面上具有斜列(雁行)、斜接、平行、正交4种组合样式。构造演化表明,该区加里东运动早期已具潜伏隆起雏形,在中三叠世之前保持稳定的构造形态;晚三叠世至今,随挤压作用的增强,隆起形态逐渐明显;在晚燕山—喜马拉雅运动中最终形成了北部叠瓦冲断带、南部滑脱褶皱带的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潮水盆地中生代断层展布特征、断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断裂系统是否控制沉积作用,借助地震剖面绘制出了盆地内多条地震地质剖面和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断裂展布图。研究认为:盆地内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其中早—中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沉积作用;晚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对沉积无影响;早白垩世仅在陈家新井凹陷形成一些小型正断层,其对沉积作用影响不大;新生代除了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成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期和新生代喜山运动的改造消亡期4个阶段。盆地内生油层、储层和盖层发育良好,具有形成构造圈闭的条件,沿着断裂带寻找构造圈闭将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是一条走向为NWW向(近EW向)的复杂构造变形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的差异,该盆山过渡带从南向北可以划分为出若干变形"带",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若干变形"段",由深而浅可以划分出2~3个变形"层".北天山(包括博格达山)是由基底卷入逆冲断层和褶皱构成的基岩断隆带,其中主干断层为向山体倾斜的高角度逆冲断层.该盆山结合带宏观上是一条冲断挠曲带,高角度逆冲的山前大断裂的下盘发育一系列中-低角度的基底卷入逆冲断层,部分逆冲断层上盘发育相关褶皱,但是基岩顶面和卷入变形的沉积盖层总体上构成向盆地倾斜的单斜构造.准噶尔盆地内部是一个宽阔的分层变形叠置带,侏罗系及上覆底层主要为滑脱褶皱变形,侏罗系在背斜核部加厚,滑脱背斜下伏地层及盆地基底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断层.NNE-NE向、近SN向变换断层或构造变换带将上述构造变形带分隔成不同的"段",同一"带"、同一"段"和同一"层"内的构造变形样式是类似的,不同"带"、不同"段"和不同"层"的构造变形样式则有明显的差异.盆山过渡带的构造特征受早二叠世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活动、晚侏罗世基底卷入逆冲断层和走滑逆冲断层活动以及上新世逆冲断层活动和褶皱变形等多次构造变形的影响,但主要是上新世以来北天山逆冲隆升和对准噶尔盆地挤压的结果.先存的基底断裂、沉积盖层中的软弱岩层以及天山隆升和对准噶尔盆地挤压作用的不均一性是影响盆山过渡带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玛扎塔格断裂带位于巴楚隆起东南缘,因其部分构造出露地表及其第四纪的强烈活动特征而广受关注,探讨玛扎塔格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不仅可为探究巴楚隆起乃至塔里木盆地应力场演变特征提供依据,也可用于间接对比塔里木盆地各期应力场在该断裂带处的强度变化.结合地震资料和地表露头地层产状,利用深浅结合手段,刻画了玛扎塔格断裂带几何...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围斜区发育一系列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主要发育花状构造、平行高陡断裂带、雁列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加里东中期塔中Ⅰ号断裂、南缘断裂活动剧烈,北西向的逆掩岩片或滑动块体中由于差异运动而形成了北东走向的撕裂断层-调节断层。加里东末期塔中地区受到东南向强烈斜向挤压作用是走滑断裂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基底薄弱带的基础上,塔中地区发生了右旋走滑特征。在这种板内挤压转换构造背景下,形成了一些连接北西向逆冲断层的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基本上沿着加里东中期的调节断层带的基础上继承发育,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还控制了古生界碎屑岩构造圈闭的发育,并作为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位于塔西南坳陷东部的玛扎塔格、玉北1及和田南构造带进行了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玛扎塔格断裂带主要发育深浅2套断裂系统,深部断裂系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浅层为冲断构造;玉北1构造带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发育复合叠加型断层传播褶皱;位于西昆仑山前的和田南断裂带为逆冲前缘带,由多个滑脱层共同作用形成构造楔。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是影响该地区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时期。该地区油气成藏受断裂控制影响明显,喜马拉雅期该地区的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改造,使得麦盖提斜坡枢纽部位与巴楚隆起南缘构造带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垭紫罗断裂带深部构造分段特征及构造变换的研究对其两侧盆地的构造化演化、沉积充填、油气成藏的差异分析均有重要意义。运用重、磁、电、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垭紫罗断裂带走向上可分为3段,具有由西北段(威宁段)的4条深断层转换为中段(关岭段)2条深断层、至东南段(紫云段)时演变为1条深断层的构造变换特征,且正断层的主体倾向亦由WS倾变换为NE倾;同时,该断裂带对古生代沉积具有由西北段向东南段迁移的控制作用,即西北段控制了志留纪槽盆的沉积范围,西北段至中段则限定了泥盆系向黔中隆起的超覆边界与石炭纪深水槽盆沉积区,东南段则为二叠纪深水沉积带。垭紫罗断裂带中段(关岭段)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初始伸展期、石炭纪断陷期、二叠纪裂谷期、三叠纪构造反转期和侏罗纪以来的陆内收缩期等5个阶段,其变形样式表现为晚古生代地堑的边界断层发生反转而形成的扇形背冲结构,构造剖面的缩短率高达51.68%。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落实中—深层构造圈闭,寻找大型油气田,通过构建二维构造剖面,开展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模型,厘定了构造活动时间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南缘经历晚侏罗世和中新世2期变形,晚侏罗世发育走滑断层,形成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和齐古—南安集海走滑断裂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周缘中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中新世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南缘西段新生代背斜叠加在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之上,高探 1 井钻探证实古构造上覆发育的背斜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南缘中段发育3排逆冲断层和叠加褶皱,中、下组合是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南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扩展,齐古断褶带和盆地深层褶皱形成于中新世初期(23 Ma),霍玛吐断层发生在中新世末期(7 Ma),呼图壁背斜和卡因迪克背斜形成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野外地表露头、重新处理的地震反射剖面及钻井资料,详细解析并重新认识了巴楚隆起的构造变形特征,提出巴楚地区以往解释的主导构造样式"两断夹一隆"中的具高角度特征的"断层"大多数并不是断裂,而是大型膝褶带,"两断夹一隆"中的"两断"实际是一对共轭膝褶带.同时提出,这种具高角度特征的膝褶带及其褶皱构造是克拉通盆地内在挤压背景下的一种重要变形样式,膏盐层与不连续地层界面的广泛发育以及区域顺层挤压缩短变形是该区形成大型膝褶带的重要地质因素.结合膝褶带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它与大型断裂带的区别,并建立了识别地下大型膝褶带的几何形态、地震反射和应力指示等标志.在巴楚隆起形成演化历史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巴楚地区古生界膝褶变形在改善储层和形成圈闭方面的油气地质意义,分析了其油气勘探前景,并指出了寻找大型膝褶型背斜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7.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的输导系统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移通道以断裂、不整合面、储层孔、洞、缝为主,且相互联通构成输导网络;在8期主要不整合中,T60,T55不整合面在全区为开启,T70,T54不整合面在巴楚隆起南界断裂构造带为开启;由于多期构造活动,断裂、孔、洞、缝均为有效开启,为有效油气运移通道。根据油气动态成藏原理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主通道为下寒武统白云岩孔、洞、缝系统,且分布于阿瓦提凹陷巴楚隆起东北部地区;海西晚期-末期,巴楚隆起东北部边界断裂、T60不整合面和下寒武统孔、洞、缝系统为主通道;喜山期,主通道为T60,T55,T54不整合面、巴楚隆起南界断裂带,且主要分布于麦盖提斜坡巴楚隆起南界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朱明  袁波  梁则亮  杨迪生  唐雪颖 《石油学报》2021,42(9):1163-1173
准噶尔盆地周缘发育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期变形。晚古生代,天山—阿尔泰山—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隆升,形成盆-山构造雏型;晚二叠世—侏罗纪,盆地周缘发育走滑断层,如:西北缘的乌夏断层、克百断层、红车断层等走滑断层,东北缘的红岩断层、克拉美丽断层、白家海断层等走滑断层,南缘的高泉断层、艾卡断层、南安集海断层、后峡拉分盆地等走滑构造。无论是从构造变形的运动学机制分析还是考虑构造变形时间的一致性,晚二叠世—侏罗纪准噶尔盆地周缘均发育右旋走滑断层。新生代天山再次隆升,南缘发育逆冲断层,与中生代构造叠加,形成"二期构造、深浅叠置"的构造格局。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的新生代变形微弱,保留了中生代走滑构造,发育与走滑构造有关的油气藏。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呼探1井的勘探成果证实了走滑断层与逆冲构造叠加部位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厘定准噶尔盆地的断裂特征和变形机制对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