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涪陵页岩气田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段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的基础上,对裂缝进行系统描述与统计,得出该区页岩的裂缝发育以构造缝、层间页理缝、层面滑移缝为主,五峰组裂缝最为发育,其余层段以页理缝为主。控制页岩裂缝形成的因素主要有非构造因素和构造因素,脆性矿物含量高、低泊松比、高杨氏模量的页岩容易形成裂缝;异常高压是影响非构造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构造作用对裂缝的形成起关键作用。页岩天然裂缝增大了页岩内部的孔隙空间,有利于页岩气的运移,并且促使吸附气向游离气转化,提高页岩气产量;与断层伴生的裂缝会形成断-缝连通的逸散通道,对页岩气保存不利。裂缝对水力压裂效果也有一定影响,小尺度的裂缝容易造成压裂液的滤失,形成砂堵;尺度较大的裂缝会吸收压裂能量,阻碍新裂缝的生成,降低压裂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2.
北美页岩气田以海相沉积储层、热成因气为主,其页岩气的有效开发改变了全球天然气供给格局。通过十余年的勘探开发攻关,我国页岩气资源也实现了有效开发,2016年产量达到78×10~8m~3,中上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是当前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层系。与北美相比,中上扬子地区构造条件相对复杂,页岩气储层具特殊性,在有效开发探索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多项难题亟待解决:静态储量和动态储量的匹配问题、地质和工程因素对气井产量影响的问题、现有技术对全区域页岩气开发有效性的问题、浅层常压储层页岩气开发潜力的问题以及页岩气井网加密可行性问题。针对页岩气开发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页岩储集机理研究准确评价页岩气储量,落实影响页岩气开发效果的地质和工程因素,通过地质-开发-经济一体化评价落实资源的开发有效性,加强成本管控实现浅层常压页岩气资源有效开发,开展井网加密现场试验储备页岩气田稳产接替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7年底,涪陵页岩气田探明储量6008×108m3,年产气超过60×108m3,成为中国石化"气化长江经济带"行动的重要资源基础。平桥区块位于涪陵页岩气田西南部,以区块内重点评价井JY18A-6井岩心观察结果为基础,开展岩心描述工作,分析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和裂缝发育特征;以岩心取样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开展有机质丰度、储集特征、岩石力学特征和含气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平桥区块五峰—龙马溪组含气页岩段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02%,孔隙度平均值4.52%,脆性矿物含量平均值56.65%,含气量平均值2.37m~3/t;主力气层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孔隙度平均值5.06%,脆性矿物含量平均值66.33%,含气量平均值3.17m~3/t;具备较好的地化、储集和后期压裂改造条件,含气性较好。2017年平桥区块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389.17×108m~3,是涪陵页岩气田后续开发的有利接替区块。  相似文献   

4.
东胜背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具有分布广泛、埋深适中、厚度大、有机质丰富、成熟度高等特点。利用典型井A井岩心照片、录井、测井和实验分析等资料,从岩性与矿物、有机地球化学、孔渗与裂缝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明确了东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A井钻遇五峰组—龙马溪组深水陆棚相优质页岩30m,TOC为3.1%,Ro为2.72%,地化指标优越。有机孔发育,孔径以40~300nm为主,连通性好,测井解释优质页岩孔隙度平均为4.54%,储集条件优越。优质页岩段水平缝、页理、高角度裂缝发育,多为方解石半充填—全充填。优质页岩段总含气量3.2m~3/t,揭示良好含气性。储层主要受成岩作用、热演化程度、地层压力三因素控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溶蚀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对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作用。热演化程度是有机孔隙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层压力是有机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川西南井研区块筇竹寺组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由于对其岩矿组分、力学性质、水化特征等认识程度较低,钻井井壁稳定性认识不清,导致出现掉块、阻卡等复杂情况。为了充分认识该区寒武系筇竹寺组地层的井壁稳定性,明确粉砂质页岩水化作用及其对坍塌压力的影响规律,在岩石力学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钻井液浸泡时间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建立考虑水化作用的井壁稳定性预测模型,分析不同井斜方位下坍塌压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筇竹寺组伊蒙混层含量高,具有一定膨胀性,水化作用后导致岩石强度降低,对井壁稳定性有较大影响;不同钻井液体系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有差异,总体上油基钻井液更有利于井壁稳定;考虑了水化作用的井壁稳定预测模型更加符合实际,以此为依据,通过优化钻井液设计可以有效降低井壁失稳风险,提高钻井时效。  相似文献   

6.
沉积微相发育情况是油气勘探潜力及后续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德惠断陷泉头组是油气储集的重要层系,但并未对该层段进行系统的沉积微相研究,这对之后的勘探开发影响重大。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地质、地震、测井资料等,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研究区泉头组地层划分为泉一段至泉四段,其中,泉一段下部发育辫状河相,泉一段上部及泉四段发育曲流河相,主要发育辫状河河道、曲流河河道、心滩、溢岸砂、河漫滩及泛滥平原微相,且砂体连通性强,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7.
《节能》2019,(12):48-50
陕西某地区存在大量100 MW以下高耗能火电机组。文中调研了9家企业23台凝汽机组,从设计指标、实际运行指标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与国家能耗限额标准GB 21258-2017和GB 35574-2017进行对标。研究发现,该地区小火电多为低热值燃料机组,不适合国家限额标准。高压凝汽机组设计供电煤耗在400~440克标准煤/kWh之间,实际运行供电煤耗在360~450克标准煤/kWh之间。中压凝汽机组设计供电煤耗在510~550克标准煤/kWh之间,实际运行供电煤耗有的超过600克标准煤/kWh。部分机组供电煤耗仍有下降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柴油机缸套-活塞组磨损对气缸漏气率和燃油消耗量的影响.针对柴油机缸套-活塞组不同的磨损运行状态,利用机身振动信号及油样光谱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身振动信号、油样光谱分析方法可以对缸套-活塞组磨损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的监测,并为多信息融合技术提供试验方法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小型柴油机快速模拟磨损试验方法,获取气缸-活塞组的磨损数据。分析了该组各零件的磨损特征,比较了各零件的耐磨性能,并利用磨损模型转换公式将快速试验的零件磨损方程转换为零件实际的磨损方程。  相似文献   

10.
将活塞组-气缸套作为一个耦合体,利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只在润滑油中与只在冷却水中加入纳米Cu颗粒两种情况下的强化传热效果,并与原机传热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Cu-润滑油纳米流体还是以Cu-水纳米流体作为传热工质,都可以显著提高活塞组-气缸套的散热性能,且散热量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高而增大。对于活塞侧,Cu-润滑油纳米流体的改善效果强于Cu-水纳米流体,其中Cu体积分数为5%的Cu-润滑油纳米流体可使燃烧室中心点a、燃烧室喉口点b、顶面外边缘点c和第一环外侧上边缘点d的温度平均降低约28.4、21.7、22.8和27.7K;对于气缸套侧,Cu-水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效果更理想,Cu体积分数为5%的Cu-水纳米流体可使气缸套内侧上边缘点e的温度平均降低约10.4K。  相似文献   

11.
在宝山区经济社会调整、转型、提升、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宝山南大及滨江地区的发展规划及现状,阐述该地区的低碳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和保障机制,为未来宝山南大及滨江地区建设低碳发展实践区域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以1 000MW汽轮发电机组为对象,针对刚性联轴器不对中耦合碰摩故障问题,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利用频谱图进行汽轮机组振动响应特性的分析。得出在不同的转速范围内,系统产生不同的频谱响应,为汽轮机组不对中故障的特性的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溱潼凹陷的帅垛-俞垛地区位于期凹陷的斜坡区,是溱潼凹陷产油的重要地区.准确地认识工区的断裂特征,能够落实圈闭的石油地质特征.以地震资料为依据,进行精细化解释,落实断层,归纳对应的断裂样式,为油气的勘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呼和浩特市某住宅别墅为研究对象,对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及主要影响经济因素的敏感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当折现率为8%时,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回收年限为27 a,净现值最大值为1.1万元,其经济性略高于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当折现率大于8%时,系统无法获取经济回报;通过敏感性分析,系统对初投资敏感程度最大,可节省人工费次之,电价最小;就目前而言,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在经济性方面还不具优势,未来可对系统配置及相关技术进行优化完善,以减少其初投资及运行费用,提高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严寒地区所构建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供暖实验装置,进行热泵独立运行及蓄热水箱-热泵双热源联合运行的供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空气源热泵单独供暖时,当室外温度低于-12℃时系统COPs达到最低,无法满足室内采暖需求;当室外温度在-12~-7℃之间时,室内采暖需求虽可得到满足,但系统COPs仅为1.10~1.44,...  相似文献   

16.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研究区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省铁、硫多金属矿重要矿产地之一。本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该地区的成矿系列、成矿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对本地区的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的研究,为大区域找矿部署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太阳能对水加热并通入相变墙进行蓄热,对减少严寒地区单体建筑供热能耗有重要意义。以大庆市某单体建筑为例,结合该地区太阳能分布特点及建筑热负荷大小,对适用于该地区的太阳能-相变墙系统进行集热与储热能力计算,并采用CFD方法研究单一工况下该系统的热工变化规律及不同热水参数、换热管规格对相变墙蓄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相变墙热稳定性良好,但受自然对流影响,底部相变材料熔化较慢;管径DN25、入口流速0.3m/s、供水温度310.15K、回水温度309.15K、管间距107mm可使相变材料在4小时内完成蓄热,平均节能率为31.8%。研究结果可望为降低严寒地区建筑供热能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柴油机缸套-活塞组磨损对气缸漏气率和燃油消耗量的影响。针对柴油机缸套-活塞组不同的磨损运行状态,利用机身振动信号进行了研究。然后,利用小波包时频分析方法进行特征量提取,最终利用遗传算法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实现了磨损故障模式识别。  相似文献   

19.
关中盆地的沣峪-高冠峪地区是陕西省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地质构造位于西安凹陷与临蓝凸起结合处,地貌类型为秦岭山前洪积扇群与渭河阶地的复合部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地热资源的系统研究,限制了对于沣峪-高冠峪地热田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物探方法[Ra A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直流电测深法]和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方法(F-和Si O2含量分析),在地面调查和分析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对沣峪-高冠峪地区的地热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热主要受F1断裂和F13断裂控制,地温梯度以F13断裂与F19断裂交点为最高点,向四周递减;地温梯度在垂向上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并最终趋于常数;该地区地热的形成主要受地质构造、沉积特征、水分运移等因素控制;该地区的地热资源还具有埋深浅、水温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严寒地区由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组成的互补供暖系统,在串联和并联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性能情况。文章构建了两种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该系统各部件进行了选型设计,对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串联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中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之间的最大换热效率比并联运行方式高19.8%,且串联运行方式下二者之间的换热总量要比并联运行方式高出9.44%;两种运行方式下埋管进出口水温均有下降;运行5 a后,并联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的运行费用较串联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略高,但从系统供暖能效及土壤温度的受扰动情况来看,并联式系统比串联式系统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