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堤油田构造破碎,断层多,断块小,构造断裂对油气成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该地区构造演化将其早第三纪湖盆裂陷阶段划分为三个伸展幕,各幕式期间的盆地构造样式差异,形成了曲堤地垒“东西向分带、南北向分块”的构造格局。该区的油气富集程度取决于断层的侧向封堵性。从影响断层封堵性的多种因素分析认为,曲堤油田Ⅰ、Ⅲ级甚至Ⅳ级断层一般都有较好的封堵性;弧形断层内侧或锯齿状断层发育段比断层平直发育段封堵性好;近SN向走向的传递断层一般具有较好的封堵性。上述断层周围纵向上控制的含油层系多,含油高度大,平面上含油范围大,富集程度高;而在晚第三纪形成的EW向断层,一般封堵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心观察、镜下鉴定等对不整合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定量评价了不整合的油气输导能力.结果表明,不整合面下风化岩石中裂缝、溶孔发育,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主要受不整合结构层的渗透性、厚度、连通性以及遮挡层发育程度、油气运移动力、油气的密度和粘度等因素控制.综合各项影响因素建立了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利用此公式对济阳坳陷太平油田古近系—新近系与前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太平油田古近系—新近系与前古近系之间不整合油气输导能力比较好,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油气成藏演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阿克库勒凸起隶属满加尔含油系统的北部,其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和印支-喜山期两次生油,据此并结合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将该区油气藏演化分为寒武-二叠纪和三叠纪以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具有相同的源岩和不同的成藏条件。阶段1和阶段2的关键时刻分别为海西中期和喜山期。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属于典型的凹中凸构造单元,有优越的烃源条件,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三套主力生油层系;垂向上主要发育四套储盖组合。莫索湾凸起的构造沉积演化与地质结构决定了其油气聚集的主要特点,先后经历了早期成藏与调整和中晚期的成藏与再调整,具有“两期成藏、两期调整”特征。生油期、运移期、成藏期、调整期在时空上的有利配置,使本区成为多层系油气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汪伟光  喻莲 《特种油气藏》2011,18(4):30-34,136
塔中地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下古生界地层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先后形成3期古潜山,发育2套潜山岩溶储层。研究了潜山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其发育的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同时,对塔中地区烃源岩、储盖条件、运聚条件及成藏过程等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奥陶系岩溶储层与其上覆的志留系、石炭系泥岩可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不整合面、岩溶孔缝洞体系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输导网络。塔中低凸起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过程复杂、期次多,但喜山期构造调整是最终成藏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对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认为中央断垒带中、东段及其北部围斜地区(塔中15、16井区)和塔中低凸起东部潜山区(塔中1井区-塔中5井区-塔中48井区)为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坳陷麦盖提斜坡区中—下寒武统发育区域性的膏岩盐层,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对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使勘探目标一直局限于奥陶系风化壳附近,严重制约了勘探进展。通过油、气、水地球化学参数对其成因分析,认为中—下寒武统膏岩层对该区油、气、水成因有重要影响,和田河气田高干燥系数、高碳同位素值特征的天然气为原油裂解气在膏岩顶面以下发生热硫酸盐还原反应以后形成,以水溶气的方式充注至上覆奥陶系圈闭形成了异常的Na2SO4型地层水。结合膏岩顶面构造演化、断裂活动期次及其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分析,进一步明确膏岩层对该区油气成藏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斜坡区已发现的几个油田、气田是寒武系盐下古油气藏在膏岩层封闭作用下受构造差异调整、断裂分期疏导作用的结果。最后综合生、储、盖等因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预测斜坡区中—下寒武统膏岩顶面以下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7.
在中拐—五区二叠系内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众多油气藏,表明不整合面对该区油气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分析,认为不整合面类型为削蚀—超覆型,垂向上属2层结构,并归纳了不整合面上下油气藏主要发育8种类型。根据对不整合面结构、储盖组合及构造特征研究,指出不整合面之上的上乌尔禾组连片分布的砂砾岩及砂岩不仅与众多断裂构成了油气网毯式运移的主力通道,也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场所,聚集了源于风城组的2期油气,形成了数量众多的油藏;不整合面之下地层油气疏导能力偏弱,由于天然气对油气通道要求相对低,因此,不整合面之下的佳木河组为气藏形成的主力层系,多数气藏离不整合面很近,少数为内幕型气藏。  相似文献   

8.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探讨--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肖焕钦  陈广军 《特种油气藏》2003,10(2):17-19,30
断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多断型的含油气盆地。如何对断层影响油气成藏的各种因素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是多断型盆地勘探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以济阳坳陷为例,从断层的形成及其影响油气成藏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东濮凹陷断裂发育特征、成因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断裂构造在该区油气成藏中的作用。指出,这些不同级别、不同期次断裂的长期继承性发育不仅控制了东濮凹陷盆地的形成和发育,也控制了盆地内生油洼陷的形成和展布及生油岩系和储集岩系的沉积,进而也控制了盆地内各种油气圈闭的形成和油气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多期构造活动,川西东坡地区须二段气藏存在断层发育特征、裂缝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影响气藏的效益开发.通过分析该气藏的断层分布特征、断层活动性及组合样式,深化了断层对油气输导、裂缝形成、储层改造等方面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合兴场-丰谷地区保存条件好于知新场-石泉场-中江-回龙地区,二—四级断层沟通了下伏...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二叠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为该盆地的重要勘探领域,潜力大,但对其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仍存在分歧。通过分析原油性质,并应用流体包裹体观察、测温和盆地模拟以及储层颗粒荧光等多种技术方法,解析南缘山前齐古油田的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南缘齐古油田原油密度大且含蜡量高,气洗特征显著;不同层位储层中烃类族组分分异的现象明显。早期低成熟度的油气在~100Ma充注于下侏罗统储层,在~45Ma充注于中侏罗统储层,形成自生自储的古油藏。晚新生代(~7Ma)是齐古油田的主要成藏期,在断裂的作用下,古油藏被调整,深部高成熟度的原油和天然气沿断裂运移,二叠系—侏罗系储层发生气洗作用,导致不同层位储层内的油气分布复杂。由于齐古背斜下白垩统区域盖层缺失和断裂沟通地表,导致浅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储层油气严重散失,油气藏被破坏;而在中下侏罗统局部盖层的保护下,二叠系—下侏罗统油气藏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2.
陈家庄凸起及北坡油气成藏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陈家庄凸起及北坡的油源对比分析,将研究区原油分为3类:第I类主要源于渤南洼陷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混有少量沙一段的低熟原油;第II类主要源于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混有少量沙一段的低熟原油;第Ⅲ类为源于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的成熟原油.通过对陈家庄凸起及北坡地质结构、输导体系要素构成分析,该区自西向东输导体系类型依次为一元断裂横向型,由断裂、骨架砂体及不整合面构成的三元立体型,由断裂和骨架砂体构成的二元"网毯"型或二元"T"型.油气来源及输导方式的差异导致该区原油性质、油气藏类型与丰度存在较大差别.西段油气主要聚集于邵家断裂带附近的断块、断鼻及该断裂西部末梢的地层超覆圈闭之中,丰度较低,为普通稠油;中段油气富集于馆下段地层超覆与披覆背斜圈闭、沙河街组一东营组地层超覆与构造一岩性圈闭、潜山地层不整合圈闭等各类圈闭中,丰度高,为超稠油;东段油气主要在馆下段地层超覆圈闭及馆上段的构造一岩性圈闭中运聚成藏,丰度低,为普通稠油.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家海凸起是夹持于三大生油凹陷的一个形成较早继承性古隆起,在整个油气运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的运移通道上,它控制着油气的平面运移效应。多年的勘探证实,白家海凸起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规模较小,而且主要位于白垩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面附近的中上侏罗统。因此,白家海凸起的勘探应以寻找构造圈闭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腹部马桥凸起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准噶尔盆地腹部马桥凸起上的盆参2井、盆4井中,先后发现了异常压力,且顶部封闭层埋深均在4485m。顶部封闭层以上为正常压力,封闭层以下为异常超高压力。盆参2井在封闭层上下1300m的井段中油气具有明显的垂向运移和混源特征,应用“流体封存箱”石油地质新理论研究探讨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同时,还对不同温压带中的烃类相带进行了顶测。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不整合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凹陷南斜坡地处盆地边缘,构造活动频繁,发育多期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发育的规模,可将不整合分为3个级别,其中T1和TR为一级不整合;T7,T6′和T6′为二级不整合;T6,T4,T3和T2为三级不整合。不整合类型主要有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分析认为上泥下砂的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对形成地层圈闭最为有利。不整合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扩大了油气运移的距离,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改变了油气运移的方向,表明烃源岩可能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至侏罗系发育多期不整合,包括削截及多期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曲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有3种典型岩石组合:底砾岩-风化壳-淋滤带型,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北部,呈条带状分布,底砾岩滞留原地,风化壳保存较好,淋滤带发育;水进砂体-风化壳(风化黏土)-淋滤带型,因湖侵导致的远物源搬运,砂层分选、磨圆度都很好;砂泥层-风化泥岩型或砂泥岩叠合型,是多次水进水退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构造变形强度不同、沉积物源不同是造成不整合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整合成因模式。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油藏众多,主要有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形成的不整合面遮挡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图9表1参23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是中央隆起带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可分为塔中1号断裂构造带、塔中北坡及中央断垒带3个构造单元.作为一个长期发育的继承性隆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7个阶段.多次隆升和沉降也造就了多套有利储盖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多种类型的圈闭;多期区域性不整合面和区域性大断裂的发育也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了优良场所和通道.塔中地区是油气运聚、富集的有利地区.奥陶系圈闭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形成了多个油气藏.塔中1号断裂构造带是最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塔中北坡次之,中央断垒带最差.塔中1号断裂带依然是下一步勘探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白家海凸起油气成藏机理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油气来源、输导体系、古构造演化等方面探讨白家海凸起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主要是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以及两者的混源;断裂、构造脊-砂体是其有利的输导体系;白家海凸起古构造高点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多次迁移和变迁,现在的油气藏主要沿古构造高点展布。烃源岩生、排烃时,处于开启状态的断裂和砂体为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油气沿着此通道运移至古构造高点,后期的构造运动对古圈闭影响较小,因此,造成现今的油气藏沿古构造高点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露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主要区域不整合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主要发育6个区域地层不整合,由下至上分别是前震旦系与震旦系之间、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前二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中上二叠统之间、中上三叠统之间以及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已发现的21个常规大气田(包括致密气)中有16个的形成与区域性不整合有关。(2)区域性地层不整合对四川盆地大气田成藏有重要作用:一是通过风化壳岩溶作用改善不整合面之下储集体的孔渗条件,形成规模岩溶储集层;二是不整合面附近有利于形成良好源储盖组合,为大气田形成提供基础;三是产生地层尖灭和高低不平的古地貌,形成大面积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群;四是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优势通道;五是有利于油气规模聚集。(3)与区域性不整合相关的领域是四川盆地大气田勘探的重点,前震旦系具备形成大气田的烃源岩、储集层及其良好的配置条件,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有望成为重要战略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合各种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侏罗系的油气成藏期次。认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和西山窑级油藏主体在中晚侏罗世形成;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混合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最初进入储集层的石油在中晚侏罗世,后期注入储集层的高成熟石油主要在晚白垩世,最后天然气成藏主要在早第三纪。同时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不一定都能记录油气成藏最早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