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化工》2016,45(1):97
以新疆油田九_7区超稠油为研究目标,采用自制的活性大分子降黏剂,结合超声波辅助混合技术,制备了超稠油降黏体系,考察了降黏剂用量、油水比及超声波作用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超稠油降黏体系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活性大分子降黏剂对九_7区超稠油具有良好的降黏效果,在降黏剂用量为0.4%(w)、m(油)∶m(水)=10∶3、超声波辅助掺混30 s时制备的超稠油降黏体系初始表观黏度小于300 m Pa·s;超声波作用使超稠油与降黏剂水溶液混合效率提高了50%以上,降黏剂用量降低25%(w)左右。在模拟现场工况条件下,制备的超稠油降黏体系动、静态稳定性良好,能满足短距离集输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准噶尔盆地红浅1 井区八道湾组稠油油藏扩边及未动用储量的地质特点,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经济分析方法,进行了水平井部署优化研究。在确定不同油价下水平井产量界限的基础上,优化水平井的关键技术参数,确定厚度下限为2 m,水平段长度200~300 m,水平井井距100 m.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水平井整体吞吐开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采收率可达到28.4%.  相似文献   

3.
七八区八道湾组砾岩油藏历经三十多年注水开发,注水井井况变差,分注率降低,年含水上升率达3.0%,绝对递减率10%。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开展精细油藏描述,重塑地下认识,指导注采系统调控;开展注水专项治理,完善注采井网、全面细分开发层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并以合理开采技术界限研究成果为指导,精细注水调控;结合深部调驱、变强度注水,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截止2012年减缓递减增油量8.1×104t;综合含水由81.0%降至目前的79.4%,采收率由44.2%提高至50.6%,成为国内第一个采收率突破50%的整装砾岩油藏。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九6区齐古组稠油油藏上油层蒸汽驱采出程度达60%,而下油层采出程度仅为32%,存在油藏原油动用程度差异大,部分储集层未被波及等开发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九6区蒸汽-CO_2复合驱油效率及其驱油机理,优化了复合驱最佳注入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蒸汽-CO_2复合驱过程中CO_2可为蒸汽驱打开渗流通道,降低注蒸汽压力,还可以抑制蒸汽驱造成的高黏度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降低了原油黏度;蒸汽冷凝水形成水气交替段塞,减缓了CO_2气窜发生,增大了波及体积,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蒸汽-CO_2复合驱比蒸汽驱驱油效率提高35%左右,实验优选了最佳注入方式为交替注入,在蒸汽温度为220℃,蒸汽与CO_2注入比为10∶1~25∶1时,最终驱油效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九7+8区是六、九区原油粘度最高的区块,油层非均质性强,胶结疏松,油层易于汽窜、出砂。2005年365口超稠油新并投产后,暴露出的出砂、汽窜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着九7+8区的开发效果。据统计仅2006年3月出砂卡泵修井197井次。为保证九,“区超稠油出砂井的正常生产,试验了8种防砂、排砂技术,累计施工68井次,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对8种防砂、排砂工艺在超稠油区块的适应性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优选出一套适合超稠油的防砂、治砂体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油藏前期成因研究缺乏储层物性、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隔夹层等方面开展了油藏低饱和度成因分析,剖析了构造幅度对油水分异、储层物性对油水同产区厚度、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孔隙结构差造成储层油水分异不明显、油水置换不完全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②储层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导致油水同产厚度较大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次要原因;③由于八道湾组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连续的隔夹层,因此,隔夹层对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将为八道湾组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加快探勘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七中东区八道湾油藏特点,通过配方的研制和优选,开发了中分子量聚合物有机铬交联弱凝胶调驱体系,同时结合剩余油、水驱现状、化学驱研究结果,运用数模结果进行了整体调驱设计。实验证明,实施整体调驱后可有效封堵该类油藏的高渗透层,且体系具有良好的剪切稳定性、热稳定性,与油藏地层水能较好地配伍。  相似文献   

8.
为厘定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九6区侏罗系齐古组砂砾岩储层的古水流方向和沉积相类型,通过母岩性质分析、成熟度特征分析、粒度特征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九6区齐古组的古水流方向和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古水流方向为北西方向,次要古水流方向为正北方向;沉积相类型为强水动力条件下的中-细粒辫状河沉积。  相似文献   

9.
单6东超稠油油藏开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油藏地质特征胜利油区单家寺油田单 6东馆陶组下段 5 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在 5 0 0 0 0~ 10 0 0 0 0mPa·s之间 ,是典型的超稠油油藏[1] 。其油层埋深 110 0m ,有效厚度约 30m ,分 3个小层 ,单层厚度 10m左右 ,孔隙度 33% ,渗透率 3~ 4 μm2 ,含油饱和度 5 6 %。岩性属于疏松细砂岩。该油藏具有中等水敏性和碱敏性 ,敏感性可使储层渗透率降低 4 0 %。油水空间分布呈倒三角形 ,含油面积上大下小 ,边水主要来自东南方向。与国内外超稠油油藏相比 ,单 6东超稠油油藏突出的特点是油层埋藏深度较大。2 超稠油物性及热采机理[2 ]在实验室模…  相似文献   

10.
11.
克拉玛依油田七区八道湾组油藏储集层以中—粗砂岩和砾岩为主,油藏开发时间长,剩余油分布广,为实现小层挖潜,弱化储集层非均质性,实施了精细分层压裂。在储集层改造过程中,出现了裂缝穿过隔夹层沟通水层的情况,挖潜效果较差。为了明确储集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和区域地应力分布状态,采用室内岩心实验和现场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油藏三维应力场模型。研究发现,油藏西南部和中部应力差异不大,油藏东南部应力受断层影响较大,西南部应力受断层影响较小;研究区内发育5条逆断层且地层倾角变化较大,并在断层的交会处产生应力突变,对后期的压裂施工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调整施工参数;在油藏西南部和中部裂缝向上向下延伸均匀,在油藏东南部深部地区,若隔夹层较厚,裂缝则向较为容易延伸的方向大幅延伸,易沟通水层,隔夹层较薄时,裂缝易穿透上下夹层。对2 m3/min和3 m3/min排量下的裂缝高度进行了模拟,发现在3 m3/min排量下裂缝的高度控制困难,裂缝纵向延伸较大,沟通下部底水;在2 m3/min排量下,裂缝延伸控制容易,纵向延伸合理。  相似文献   

12.
针对滴12井区八道湾组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大孔道发育、含水上升速度较快、小剂量调剖效果较差等特点,提出深部调驱技术早期介入、区块整体进行深部调驱的治理思路。研发了适合该区块的以聚丙烯酰胺为主的深部调驱凝胶体系,该体系具有很好的成胶强度和封堵效果,现场试验为了提高对较大水窜通道的封堵能力,在调驱凝胶体系中加入了固相颗粒。2010年在滴12井区进行了4个井组的调驱措施,注水井平均注入压力上升1.85 MPa,措施井组日产油由2.0 t 上升到最高3.1 t,综合含水由57.8%下降到56.6%,4个井组目前累计增油1 063 t,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夏9井区八道湾组油藏主体位于一个向南西方向倾伏的鼻状背斜构造上,具典型的油水倒置特点,属油水倒置型油藏。以岩心、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综合研究认为,夏9井区八道湾组油藏构造简单,区内无断层分布,不存在上倾方向的构造遮挡,油藏的油水倒置特征主要由各砂组构造高部位的成岩遮挡所致,并与构造坡折、沉积微相差异和优质盖层等因素有关;取道于夏9井区八道湾组但尚未在此聚集的油气向更高部位运移的过程中,逢适当的圈闭可能聚集成藏,相邻区域八道湾组更高部位的有效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曙—区超稠油油藏发现于七十年代后期,当时由于埋藏深,原油粘度高及工艺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工业油流。八十年代后期.辽河油田与加拿大联合开展了“曙—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注油藏开发可行性研究”,对部分井进行重点取芯及蒸汽吞吐试采。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开发工艺技术的提高,并根据超稠油开发可行性研究成果及曙1—36—234井蒸汽吞吐试采成功,向国家储委申报社84块、杜212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但由于工艺技术的原因,开发工作并未开展。  相似文献   

15.
春风油田排601中区、排6南区新近系沙湾组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油层薄、原始地层压力小、地下原油黏度高等特点,主要采用水平井-降黏剂-蒸汽-氮气复合开发模式。多轮次吞吐后,地层压力下降,边底水突破油水界面发生锥进,面临油井排水期长、周期累计产水量增加、有效生产时间变短等问题,导致最终采收率较低。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实验,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泡沫适用性筛选及注入参数和工艺优化。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边底水入侵区块采用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较上一周期平均排水期缩短8.3 d,含水率下降32.2%,累计产油量增加2 606.0 t;在吞吐高周期区块,注入氮气泡沫可使周期含水率降低8.6%,累计产油量增加1 668.0 t,表明氮气泡沫可有效提高地层能量和封堵大孔隙通道,达到调整吸汽剖面的目的,在提升最终采收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岩心资料,运用统计学原理及测井评价技术,系统地建立了超稠油油藏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及储层岩性划分标准,为曙一区超稠油油层分类评价和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曙一区超稠油油层划分为3类:I类占61.3%,Ⅱ类占33.4%,Ⅲ类占5.3%。运用该研究成果,设计实施的4口热采先导试验井均获成功。运用测井手段评价超稠油油藏可为油藏开发提供可靠的储层参数,对超稠油油藏合理开发、优化射孔井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注采压力系统指的是从注水泵站到采油井井口的各环节的压力配置 ,在这一压力系统中 ,地层压力和油井流动压力是决定整个压力系统的关健 ,也是油藏工程研究的核心。本文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砾岩油藏高含水期油井和注水井的地层压力、流动压力等注采压力系统进行了研究界定 ,将为砾岩油藏的开发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油水过渡带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油藏油水接触关系入手,详细阐述了油水接触关系的基本原理,根据理论计算油水过渡带的高度,从而分析油水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油藏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超稠油粘度大,流动性差,开采难度较大,尤其是薄互层油藏,其开采难度更大,开采的关键问题就是注采参数和工艺的合理选择,以尽可能发挥油层最大潜能,达到最佳开采效果.辽河油田根据该类油藏的特点,经过室内优化和现场试验,建立并形成了薄互层超稠油油藏试采的配套工艺技术,为该类油藏的大面积开发提供了技术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发现,吉木萨尔凹陷吉7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由于地层向东逐渐抬升并受到剥蚀而形成地层圈闭。八道湾组底部砂层发育并与下覆梧桐沟组地层直接接触。芦草沟组烃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侧向运移并在断裂沟通下油气垂向运移,在梧桐沟组聚集成藏,由于八道湾组地层直接覆盖在梧桐沟组之上加之断裂沟通,形成八道湾组新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