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积微相发育情况是油气勘探潜力及后续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德惠断陷泉头组是油气储集的重要层系,但并未对该层段进行系统的沉积微相研究,这对之后的勘探开发影响重大。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地质、地震、测井资料等,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研究区泉头组地层划分为泉一段至泉四段,其中,泉一段下部发育辫状河相,泉一段上部及泉四段发育曲流河相,主要发育辫状河河道、曲流河河道、心滩、溢岸砂、河漫滩及泛滥平原微相,且砂体连通性强,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Y油田油藏非均质性和油水关系等分析基础上,运用Petrel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利用单井相分析数据和测井二次解释的属性数据,得到了沉积微相模型和微相控制下的属性模型。Y油田储层沉积模型主要为曲流河流沉积,发育有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侧缘心滩和河漫湖泊等微相;在相带约束下的模型,属性高值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和心滩内,能更准确反映物性在储层空间的展布规律。经模型一致性和抽稀井验证,结合动、静态资料进行分析,储集层属性分布与沉积微相展布相互对应。结果表明,物性参数模型能反映实际储层非均质性,地层压力检验验证了模型砂体是否对接的合理性;同时按照10%的比例随机抽取其中的20口井作为抽稀井,相对误差主要集中在1%左右,说明地质模型与原始数据吻合程度高,砂体在空间的展布和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精细相控建模降低了随机建模的不确定性,所建模型再现河流相储层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3.
东扶北油田扶余油层浅水三角洲河道类型多样,储层构型特殊,断裂特征和物性分布规律复杂,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挖潜及注采调整要求,亟需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剩余油分布和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依据。以研究区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和沉积相研究为基础,通过地质-测井-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扶余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建立储层发育地质知识库。针对扶余油层三角洲河道类型演化特征,提出一种充分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等信息,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单井河道砂岩分布为硬数据、河流相储层构型为井间约束软数据,采用分级相控、序贯指示模拟建立扶余油层储层地质模型;以测井解释的储层物性参数数据为基础,在储层相模型的控制下,以地震反演数据、物性统计分析数据做约束,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扶余油层三维属性参数模型。东扶北油田扶余油层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客观地表征了三角洲河道储层的三维空间结构,实现了不同类型河道储集体的精细刻画与表征,满足了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数值模拟精确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新生界,中生界由于埋藏深、地质构造复杂,对地层认识较欠缺。本次研究在借鉴冀中坳陷中生界地层层序划分,通过孔南地区古生物化石鉴定、沉积韵律旋回性对比、精细层位标定识别不整合面、井震结合地层对比等技术手段,首次开展中生界顶底界限研究,建立起中生界层组精细划分与对比标准,并开展沉积演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孔南地区中生界地层化石组合具有典型侏罗系化石组合特征,古生物化石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证实中生界顶为大套安山岩之下一组砂泥岩韵律层的底,其底界为石千峰群之上的含砾砂岩段底界。孔南地区中生界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葛渔城组、杨村组及苏桥组,葛渔城组与苏桥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杨村组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砂体展布主要受北部、东部及西南部3个方向的物源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测井相进行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金湖凹陷南部阜三段-阜四段沉积相类型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阜三段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物源来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根据沉积层序特征进一步划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以及滨浅湖泥微相。西南部汊涧斜坡带主要发育为朵形三角洲沉积,东北部发育长形三角洲沉积。阜四段沉积期盆地基底沉降,湖平面上升,在汊涧斜坡带发育小型三角洲,东北部为滨浅湖—半深湖相沉积。研究区沉积旋回总体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退积的演化模式,砂体的分布范围经历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变化趋势,表明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对砂体的发育特征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杏十二区纯油区位于杏树岗油田南部,葡Ⅰ2、葡Ⅰ3为主力油层,其他为非主力油层。为分析葡Ⅰ3小层6沉积时间单元储层沉积特征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调整,以河流沉积学理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新理论为依据,提出井井对比方法、平面井网对比法、成因移界方法,解决了复杂的河流-三角洲地层统层对比的难题。识别出1种亚相7种微相类型,并建立了测井微相模式。结果显示,杏十二区葡Ⅰ3小层6沉积时间单元存在分流河道、小型决口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溢岸砂、分流间泥等多种类型储层,但以各类河道(分流河道、小型决口河道、废弃河道)砂体为主;天然堤、决口扇、溢岸砂多为含泥粉砂、粉砂质泥和纯泥,很难成为有效储层。精细刻画成因单砂体,建立了3种储层沉积模式,即大型复合河道砂体、中型分流河道砂体、小型分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7.
曹洪 《中外能源》2023,(7):33-41
大庆长垣外围葡萄花油层主体区块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沉积单元级储层砂体刻画已不能满足精准注水和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亟需开展储层单砂体精细刻画。长垣外围葡萄花油层主要受北部沉积体系影响,按照储层成因可分为河道砂储层和席状砂储层。遵循等时对比原则,采用标准层控制下的“砂体平衡厚度”法开展河道砂储层单砂体对比与划分,依据不同单砂体沉积旋回特征调整单砂体对比界线。河道砂储层成因砂体主要有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间砂/席状砂。应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可有效识别河道宽度及边界。基于河道砂体“水动力因子”建立单砂体精细刻画新方法,按照“先主体-后分支”分级描述思路确定主体河道和分支河道平面展布特征。结合单砂体空间结构组合,区块可分为下切区、叠加区、交汇区、单一河道区等井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叠加区和单一河道区。通过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和水井精准注水,储层动用状况明显改善,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砂体之间的垂向叠置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的注入参数是影响聚驱效果的重要原因。在深入认识大庆长垣一类油层曲流河砂体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通过测井曲线形态及其所反应的旋回特征,对不同沉积单元的砂体垂向叠置模式关系进行研究,将典型区块划分为独立型、下切型、砂泥交互型和单一型4种砂体垂向叠置模式,通过研究不同砂体的沉积特性、渗透率分布特征,结合不同聚合物浓度与渗透率匹配关系图版,个性化设计单井注入参数,提高油层匹配率,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形成了不同砂体垂向叠置模式井组单井注入参数个性化设计方法和调整思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注入参数与油层匹配率达到95%以上,油层动用程度达到80%以上,含水最大降幅达到12个百分点以上,低值期长达21个月,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对比分类曲线达到C类标准。该方法对改善聚驱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桥口油田翼部发育低丰度复杂断块群,受构造、火成岩等因素影响,地震资料品质不高,且未进行过精细构造解释,存在断层空间展布规律不清、小断块刻画不精细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测井、地质、生产动态资料,应用人机联作地震解释技术精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并进行准确的层位标定,应用地层对比成果及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利用过井任意线、相干体及水平切片相结合的立体解释方法,整体构造再认识。研究明确了桥口构造Ⅰ期断裂为黄河Ⅰ、Ⅱ号断层,Ⅱ期断裂为李屯及原黄河Ⅲ、Ⅳ断层,Ⅲ期断裂为玉皇庙断层,其中Ⅰ、Ⅱ号断层对构造和油气起重要控制作用;黄河Ⅲ号断层为桥口油田东翼北部的西边界控制断层,黄河Ⅳ号断层由北往东偏移;桥口油田西翼内部发育的次级断层由南向北存在构造转换,由北部西倾变为南部东倾;构造断层仍是桥口油田翼部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珠江口盆地A油田生物礁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开发初期钻井资料少而储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多样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资料的一体化储层表征技术.通过对储层沉积特征、岩性、物性进行精细描述,明确了生物礁滩储层类型;以地质模式为指导,采用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精细预测了薄层甜点储层的井间展布,为...  相似文献   

11.
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区流沙港组为例,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和砂体对比,利用密井网资料分析建立了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殊矿物和测井相等特征,分析认为W区流沙港组L1和L3分为正常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并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等5种微相类...  相似文献   

12.
张丽丽 《中外能源》2010,15(4):61-63
喇嘛甸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剩余油挖潜难度逐渐增大。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区萨Ⅲ油层属于三次采油的第一套上返调整层系。为了实现精细开发调整,开展了萨Ⅲ油层组的精细地质研究。为了更客观地描述该区块目的层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将原来的8个沉积单元合并调整成6个沉积单元。分析了井网加密后萨Ⅲ组砂体变化特征:砂体连续性明显增强,河道边界更加明显;砂体连通率明显增加;砂体水淹程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确定了剩余油的5种分布类型,为新井射孔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①注采井均位于变差部位,造成油层动用较差,剩余油富集;②在网状分流河道中原井网控制不住的砂体,形成剩余油;③采油井不发育,形成有注无采剩余油;④注入井不发育。形成剩余油富集区;⑤由于废弃河道的遮挡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气田苏49-01加密实验区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的盒8段及山西组的山1段为河流相沉积,有效储层几何形态、规模大小、井间连通性、垂向叠置关系及物性条件认识难度大,单井控制储量和产量低。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以沉积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地质统计学为指导,运用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开展了有效储层横向预测研究,解决了有效储层空间分布及连通性等问题。同时,在有效储层预测结果基础之上,讨论了5种矩形井网对有效储层的控制程度,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合理的开发井距。分析表明:研究区目的层砂体数目多,规模小,宽度多为400~600m,单砂体有效厚度多为3~6m,有效砂砂体连通性较差;合理开发井网井距600~800m之间,结合有效砂体的分布情况,应采用不规则井网部署开发。该研究结果对油田下一步井网部署及调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宏绶 《中外能源》2009,14(8):55-58
台兴油田阜三段(Ef^3)为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支间湾4个微相,动态资料、油藏描述及数模研究表明:平面上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仅分布在断层、油藏边角及微构造高点.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的二、三类储层注采不完善,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纵向上。主力油层剩余油集中在正韵律上部中低渗区,非主力层储层物性较差,动用程度低,剩余油潜力较大。根据本区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了加密井网、细分层系、零散调整等挖掘剩余油的对策与建议,为油田综合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鄂尔多斯盆地瓦窑堡油田水井沟区块长2油藏为例,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并结合钻井、测井和试油动态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特征展开了研究,明确了单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侧向接触关系,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单砂体空间组合类型及其占比,厘清了单砂体叠置特征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研究区长2段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厚度2~9m,宽度100~395m,平均宽厚比为44;(2)受沉积环境和物源供给影响,单砂体垂向上发育分离型、垂切型、垂叠型等三种叠置类型,侧向上存在侧切接触、侧叠接触、间湾接触和堤岸接触等四种接触关系;(3)不同单砂体空间组合类型砂体的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受夹层(泥质和钙质夹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宋春刚 《中外能源》2011,16(2):57-60
重力流水道砂体多分布于半深湖、深湖的暗色泥岩中,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但其厚度小,分布零散,埋藏深度大,预测困难。以G油田主要开发层位沙一中、下亚段为研究目标,该区重力流水道砂体广泛分布,具有泥包砂的沉积特点,岩性致密,物性较差,属典型超高压深层低渗透油藏。在借鉴区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基准面旋回识别,建立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通过地震统计分析,利用测井资料和井旁地震数据,估计子波振幅谱和相位谱,并用最小平方法提取子波,进行精细标定,落实层面和断层解释;利用LandMark软件Poststack模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波形作为学习样板,进行波形结构分析。针对测井约束反演存在多解性的缺点,提出相控反演的思路,通过多种资料的综合来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这种初始波阻抗模型的优点在于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能够剔除非储层区的干扰,可以从宏观上反映出目的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形态。基于此模型进行反演,更易于预测储层分布范围,更易于对层内砂体进行解释、追踪,刻画出小层内砂体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于低孔、低渗的扶杨油层,次生孔隙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渗流条件,提高单井自然产能,使难采储量动用潜力大大提高。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机酸和碳酸的溶蚀作用,大气水淋滤作用,地层有较高含量的可淋滤矿物,超压、断层活动促使溶解介质从产地向溶解层作较大范围的高速流动。同时,指出了长期继承性发育构造的隆起,集中分布的T2断层。与断层结合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有利于次生孔隙的连片发育。对大庆长垣西部地区次生孔隙发育有利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为:齐家北油田、龙23区块为次生孔隙有利发育区,他拉哈地区为次生孔隙较有利发育区,其他酸性流体浓度较高的区块需进一步落实;在密井网条件下,可依据各并区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发育情况及碳酸盐含量的多少预测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D-3井钻井、测井、试油、三维地震等资料及其邻区井的资料,综合运用全三维精细解释、储层预测、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神经网络及分频吸收系数预测油水边界等油藏描述技术,对金湖凹陷D3块油藏的圈闭形态、储集体特征、流体分布等进行了三维空间的定性、定量描述和表征,为油藏储量计算、综合评价、数值模拟及优化开发设计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达到了利用一口关键井基本探明一个断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新老井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以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动态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和剩余油储量丰度联合评价为手段,对Ⅱ砂层组开展地质再认识以及剩余油分析研究,认为Ⅱ砂层组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及井间滞留区。在此基础上编制挖潜方案,计划实施油井9口,预计提高采收率3.2%,目前已成功实施了侧AF18A和AF平2井,进一步指导该块下一步挖潜工作的开展,AF油田Ⅱ砂层组初步挖潜成果也为同类老油田的调整和挖潜提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地表及地下的双重复杂性使库车山前构造圈闭落实难度很大。为了厘清构造模式和速度分布规律,从而提高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质量,进一步精确落实构造,提高库车山前复杂构造的研究水平,本文应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创新性地实现了三项应用成果:(1)针对浅层建模,引入野外实测地质图成果和地表高程数据体验证和修正了浅层构造模型,建立了地表模型;(2)针对深层建模,在三维地震数据体可视化全三维层位和断裂解释的基础上,实现了逆掩构造地质模型的精细搭建;(3)利用微测井表层调查数据、VSP和声波测井资料,在地表到深层精细构造地质模型的约束下,通过数据驱动和多轮次的迭代更新建立了可靠合理的层速度场。研究成果大幅提高了库车山前复杂区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对复杂区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