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一系列中小尺度的板内走滑断裂,断裂带油气富集,但断裂空间结构、断裂演化及其对断控缝洞型储层的控制机理尚不明确。以富含油气的顺北1号断裂与顺北5号断裂为研究对象,对走滑断裂垂向构造样式、平面分段样式、空间结构开展系统研究,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深入探讨了走滑断裂构造变形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重要构造变革期及岩性特征将顺北地区古生界地层划分为6个构造层,提出走滑断裂在不同构造层具有"分层变形、分段演化"的构造变形特征。顺北1号断裂垂向构造序列相对简单,深层线性走滑断裂平面分段数少,断裂纵向空间结构组合较简单;顺北5号断裂垂向构造序列复杂,发育一套膏盐岩滑脱构造。"分层变形、分段演化"的构造变形导致断层空间结构复杂,同时走滑断裂在不同构造层中的构造样式对断控缝洞型油气藏成藏要素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在平面分段、纵向构造、活动强度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顺北1号断裂和顺北5号断裂油气差异富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云露  邓尚 《石油学报》2022,43(6):770-787
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成像测井、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探讨了顺北油气田顺北1号、顺北5号、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的分段差异变形对规模储集体发育和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顺北地区主干走滑断裂带在几何学、运动学及活动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具有“一带一世界”的特点。其中,顺北1号断裂带在三维工区内发育9个左阶斜列展布的几何分段,分段间均发育叠接拉分段;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以发育压隆段—平移段为主,中段以发育平移段和分支断裂为主,南段发育“两侧地堑断面+中部主走滑断面”复合构造样式;顺北4号断裂带在三维工区内呈“S”形展布,根据走向变化可划分北段、中段和南段,具有“南北挤压、中部拉张”的分段结构特征。顺北地区走滑断裂的内部结构受断裂活动强度控制,随着活动强度增大,碳酸盐岩断裂带内部结构由发育程度较低的裂缝带逐步演化为发育程度较高的破碎角砾带-裂缝带,储集体规模也逐渐增大。顺北1号断裂带的断控规模储集体分段发育,不同分段的储集体内部结构差异明显且多不连通,同一分段的储集体相互连通,具有“一段一油藏”的特征。走滑断裂的差异变形控制了油气差异成藏,其中,受控于晚期活动“北强南弱”的差异,顺北1号断裂带...  相似文献   

3.
顺北地区奥陶系发育受走滑断裂带控制的断溶体油气藏.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成排成带发育,具有平面叠接分段、纵向分层变形、垂向叠加改造的典型特征,平面可划分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和北北东—南南西向3类断裂体系,中—下奥陶统可划分为叠接拉分、叠接压隆、线性平移和复合地堑4种断裂样式.顺北地区东西部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演化差...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为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多期活动控制下形成的碳酸盐岩超深层油气田,不同断裂带及同一走滑断裂带不同分段的油气性质和油气丰度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岩心和岩石薄片观察以及阴极发光、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的系统分析,对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和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下奥陶统储集体中的裂缝脉体序次、成脉流体来源及其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走滑断裂演化过程和油气分布特征,探讨了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顺北1号和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中-下奥陶统至少发育4期方解石脉体(Cal-1,Cal-2,Cal-3,Cal-4)。Cal-1成脉流体主要为海源性流体,Cal-2,Cal-3和Cal-4成脉流体来源于同地层成岩流体。Cal-2,Cal-3和Cal-4脉体的形成分别与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和油气充注相伴生。不同断裂带油气充注过程存在差异,顺北5号断裂带主充注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顺北1号断裂带主充注期为海西晚期—印支期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走滑断裂构造样式及演化历史控制下的油气差异充注过程是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  相似文献   

5.
顺北5号带作为一条贯穿两大古隆起的主干走滑断裂带,可分为四段:北段、中段、南段以及隆起段,一直以来是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及邻区走滑断裂体系形成及演化的研究重点。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顺北5号带隆起段精细解析,厘定其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揭示顺北5号带形成演化过程。基于走向角度变化与分段变形样式,可将隆起段分为3段:隆Ⅰ“平移”段(NE16°)、隆Ⅱ“拉分”段(NE19°)、隆Ⅲ“压隆”段(NE25°)。隆起段自下而上发育高陡走滑断层与多套雁列正断层组合的分层变形样式,共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中-晚期和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多期走滑活动,在研究区内表现为“隆Ⅱ、Ⅲ段强,隆Ⅰ段弱”的活动特征。受SN差异应力传递影响,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和南段初期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为界自南向北左行走滑,北段和中段自北向南右行活动,最大主应力发生了NW向到NE向偏转;加里东晚期后,顺北5号断裂整体左行走滑;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顺北5号断裂隆起段反转为右行走滑活动,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W向转为NE向。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断溶体油气藏主要沿走滑断裂带分布,远离断裂带地区油气勘探效果差,即走滑断裂带的活动规模控制了油气藏的规模。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为超大型走滑断裂带,具有埋藏深,内部结构复杂,分层分段性极强的特点。通过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对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进行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提出以下认识: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具有极强的分层性,可划分为5个构造层;该断裂带分段活动特征明显,南段和北段具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南段经历了5期演化,北段经历了4期演化。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滩海地区不同区带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综合地震及海陆资料,对滩海地区断裂体系特征及走滑效应进行分析,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总结该区构造样式,建立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NW向、NNE向和NE向3个方向优势断裂。NW向断裂为中生代先存断裂,新生代继承性发育并叠接左旋走滑作用;NNE向断裂为右旋走滑,NE向断裂为拉张正断裂,其走滑效应NNE向强于NW向,NW向强于NE向。研究区主要发育走滑断裂弯曲构造样式、走滑断裂释压叠接构造样式、走滑断裂增压叠接构造样式及走滑断裂尾端拉张马尾扇构造样式。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从沙三段沉积时期开始,差异性原因与郯庐断裂带左旋转换为右旋的过程有关。将滩海地区划分为3个演化区带,Ⅰ区为继承断陷区,以NW向断裂控制为主;Ⅱ区为相干叠合断陷区,以NW向和NE向断裂相干叠合控制为主;Ⅲ区为走滑断陷区,以NNE向走滑断裂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8.
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的发现对于推动东营凹陷南坡孔店组的勘探具有较大意义.文中基于金家地区地震资料,开展了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提出了走滑-拉张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方法,明确了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为中生代早期开始发育的继承性北东向右旋走滑-拉张断裂带,早期为单条陡直的走滑断层,走滑位移量较大;后期走滑强度减弱,平面上演化为雁列组合样式,剖面上为负花状构造;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为北东向的油气输导通道,同时控制了一系列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含油高度自北向南、自断裂带向两侧逐渐降低,形成了释压区输导、增压区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简称沙北走滑带)的断裂几何学及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钻井资料,明确了沙北走滑带各区段在构造特征上的差异性,揭示其对油气差异性成藏的控制作用。根据构造特征的不同,沙北走滑带由西至东明显分为3段,西段表现为一条走向由北东向转为北西向并逐渐收敛相交的弧形走滑压扭断裂,呈左旋右阶帚状排列;中段由于受南北两大凸起的限制,发育北西向左旋、北东向右旋共轭走滑断裂体系;东段在开阔的变形空间下受郯庐断裂的影响,以北东向右旋张扭断裂为主。沙北走滑带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或"Y"字型构造,表现出古近纪拉张和新近纪走滑的2期演化特征。沙北走滑带经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构造运动改造后基本定型,受变形空间和区域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控制,由西向东逐渐由相对挤压应力背景过渡为相对拉张背景。沙北走滑带走滑断裂的各段差异性特征不仅控制了断裂带不同部位圈闭发育状况和古近纪各时期沉积相的展布,还控制着各段油气运移和输导的效率,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差异成藏。沙北走滑带石油地质条件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好的特征,东段和中段的油气富集程度明显高于西段。  相似文献   

10.
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位于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向北延伸至沙雅隆起,具有埋藏深,平面分段、纵向分层、多期活动、结构复杂等特征。通过对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开展了断裂带分层、分段、分期、活动性和有利区评价。结果表明,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具有4层结构,大致以中奥陶统顶界面为界,其上发育雁列式断层,其下发育高陡走滑断层;走滑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按走向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整体具有南压北张的特征;走滑断裂带在古生界先后经历了加里东运动中期Ⅰ幕、加里东运动中期Ⅲ幕、加里东运动晚期和海西运动期4期活动;通过对影响顺北地区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通源性、储集体规模和晚期调整性的叠加,对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进行有利区评价,得到多个有利区,并在实钻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顺北特深碳酸盐岩断溶体油气藏发现意义与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埋深7 000 m以下特深碳酸盐岩领域获得重大油气突破。通过对顺北特深油气田的构造演化、储层、油气藏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等的综合分析,认为该类油气藏为断溶体油气藏,具有沿断裂带整体含油、不均匀富集的特点。走滑断裂多期活动与流体溶蚀改造作用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系形成良好的洞穴、裂缝及沿缝溶蚀孔洞型储集体;断裂带外围致密碳酸盐岩作为侧向封挡构成了物性圈闭。上覆巨厚却尔却克组泥岩作为区域封盖层,源自下寒武统的油气沿走滑断裂垂向运移聚集,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油气富集场所。该类型油气藏的发现展现了一种新的特深层油气富集成藏模式。目前,顺北油气田已发现落实了18条走滑断裂带,资源规模达17×108 t油当量,展示了顺北地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中段活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简称顺北5断裂)是一条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断裂带,可识别长度长达270 km,是目前顺北及邻区已知最长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带。基于顺北5号断裂走向总体变化特征,可将其分为三段:北段(走向约NW20°)、中段(走向为近南北向-NE10°)和南段(走向约NE20°)。顺北5号断裂中段(NE10°部分)主活动阶段为加里东中期Ⅲ幕与加里东晚期,形成的深层压脊构造与中层地堑构造分别指示斜压(压扭)应力环境与伸展应力环境。顺北5号断裂中段浅层雁列正断层控制了志留系碎屑岩(砂岩段、泥岩段)裂缝-洞穴型储集空间的发育,雁列正断层破碎带在断层上、下盘发育具有不对称性。顺北5号断裂带北段与中段滑移距分布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同时北段与中段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说明在构造演化初期形成于不同体系的断层在后期逐段拼接,形成了顺北5号断裂现今贯穿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以及塔中隆起的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的控藏作用。辽西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NE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叠加构造变形,S型走滑转换带可分为增压段和释压段两大类。按照走滑转换带演化阶段的不同,将增压段进一步细分为压扭低凸起段、平缓增压段和强烈增压段等3个亚类。将释压段同样细分为纺锤形浅凹、平缓释压段和菱形释压段等3个亚类。将走滑断裂末端发育的转换带归纳为增压型或释压型马尾扇。应用S型走滑转换带“油气富集指数”的分析方法,论证了S型走滑转换带弯曲度与走滑调节断层活动性具有正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辽西凹陷南次洼旅大5-2北油田成藏分析工作中,为勘探决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1号和5号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顺北油气田1号和5号主干断裂带奥陶系油气藏进行研究,并结合油气物理性质和烃类相态特征等数据资料来开展不同断裂带上油气藏特征精细对比,从而探讨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差异成因。结果表明,两条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的油气源特征相似,均来自于还原性较强的腐泥型生烃母质,且均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但顺北1号断裂带为未饱和挥发油藏,顺北5号断裂带为未饱和轻质油藏,1号断裂带油气成熟度明显高于5号断裂带。两条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出现差异主要与顺北地区不同的油气充注过程和后期改造作用有关:顺北地区可能存在3期油气充注,5号断裂带油气藏为前两期油气的混合充注,最早一期油气遭到破坏,以第二期油气充注为主,而1号断裂带油气藏以最晚的第三期油气充注为主;两条断裂带油气藏均未经历明显的热裂解作用,但是1号断裂带原油经历轻微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改造作用(TSR),而5号断裂带早期充注原油经历过生物降解作用(BSR)。不同的油气充注过程是导致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油气藏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古隆起碳酸盐岩风化壳领域是多年来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在塔中、塔北古隆起之间的顺托果勒低隆、斜坡区,通过新的地震资料识别出一系列走滑断裂带,且钻井揭示其具有较好的含油气性,相继在顺南、顺托、顺北实现重大油气突破。顺托果勒地区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带在构造样式上具有“纵向分层变形、深部主滑移带沿走向分段变形”的特征,上奥陶统及其之上的碎屑岩层系多发育雁列式正断层,其下部对应于发育在碳酸盐岩层系的走滑断层主滑移带。受斜列侧接部位局部应力场改变的影响,走滑断裂带深部通常表现为拉分负花状、压隆正花状及平移平直状3类样式。多期活动的系列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碳酸盐岩缝洞体系,为后期埋藏溶蚀改造形成规模储层和油气运聚均提供了有利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储、控藏、控富”特征。在这种奥陶系发育较为齐全的低隆斜坡区呈现出沿断裂带大面积富含油气的勘探形势,具有不同于古隆起暴露剥蚀区风化壳领域的油气成藏模式,使得“塔河之外找塔河”成为可能,已初步落实轻质油资源量12×108 t,将成为中石化塔里木探区“十三五”期间增储建产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