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荣刚  高博 《机电技术》2016,(3):114-116
分析3种不同形态碳化物与基体组织分布的高铬铸铁衬板,在MM-W1A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与沙石进行耐磨性对比。结果表明:碳化物形态分布对高铬铸铁耐磨性有直接的影响,块状或短杆状且分布均匀的碳化物对提高材料的耐磨性有利,网状或长针状碳化物对耐磨性不利。  相似文献   

2.
白口铸铁作为抗磨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硬脆相碳化物以网状的形式连续分布于基体组织中,使其韧性很低,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降低了使用寿命。为此,人们一直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改善碳化物的形态、分布的有效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高合金化、稀土变质处理及热处理、热加工。前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分别存在合金成本较高,碳化物的形态不能彻底改变的缺点。研究表明,轧制变形后的白口铸铁,网状碳化物被破碎,呈块状均匀分布。同时,基体组织上析出大量细小弥散分布的二次碳化物,因此,白日铸铁的机械性能,特别是冲击韧性有了…  相似文献   

3.
高速钢碳化物形貌对热加工及工具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荣滨 《工具技术》2000,34(10):20-23
高速钢属莱氏体钢 ,含有大量的合金元素 ,形成了大量的一次碳化物和二次碳化物。一次共晶碳化物呈粗大骨骼状或树枝状分布于钢基体。钢锭虽经轧制或压延 ,但碳化物偏析依然严重 ,沿轧制方向呈带状、全网状、半网状或堆集状分布。碳化物的不均匀度随原材料的直径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共晶碳化物相当稳定 ,不能用正常的热处理方法消除 ,只有通过改锻击碎共晶碳化物和相应的热处理配合 ,才能使碳化物呈细、小、匀、圆形态分布于钢基体。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使高速钢得以在工具上广泛应用。但往往因原材料碳化物未能得到改善 ,影响产品在国内市…  相似文献   

4.
GCr15热轧不退火材经中频感应加热下料,锻造为轴承套圈,经喷雾冷却、球化退火及淬火后,检验网状碳化物,结果表明,由于中频热切下料加热温度低,时间短,不足以改变热轧材原始组织的分布特征。高温锻造后所形成的网状碳化物与热轧不退火材成分偏析、碳化物不均匀所导致的网状碳化物相比,往往存在网孔尺寸、网壁厚度及分布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可作为判别轴承网状碳化物超标的原因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隧道掘进机盘形滚刀刀圈在使用过程中,表面发生早期开裂、剥落、磨损和坍塌,对此进行理化检测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滚刀刀圈的开裂和剥落的原因是材料组织中存在粗大网状碳化物,使材料组织脆性加大。滚刀刀圈的磨损及坍塌是由于沿晶析出的粗大网状碳化物使基体组织中的碳及合金元素含量降低,具有耐磨作用的颗粒状碳化物显著减少,材料的耐磨性及强韧性不足。材料基体组织中存在粗针状回火马氏体,进一步降低了材料的强韧性,导致刀圈的性能未能适应复杂的地质工况,造成刀圈磨损和开裂的早期失效。  相似文献   

6.
铁基自润滑梯度复合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一三  黄文 《机械工程材料》1999,23(1):18-19,32
采用金属涂覆铸造技术在铸钢件表面形成的5 ̄6mm厚的自润滑复合层中含有大量铬的碳化物和球状石墨。由表及里,其化学成分、铸态硬度、所含石墨及合金碳化物的数量和形态均呈梯度分布,并逐渐过渡到母体材料的水平。在重载干滑动磨损条件下,具有很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能谱分析(EDS)对高碳Nb-Ti-V-Cr-RE系高硬度冷焊焊缝中碳化物形态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碳化物形成机理及其作用行为。MC型碳化物在熔滴阶段已大量形成,在熔池中聚集长大,呈颗粒状均匀分布。碳化物的早期形成占有了大量碳元素,避免了二次碳化物网状析出,同时有利于使基体转变为低碳马氏体组织,改善焊缝金属韧性。  相似文献   

8.
<正> 木文采用浙江大学研究的强韧白口铸铁和双高碳相抗磨铸铁两种材料,探讨在珠光体基体和下贝氏体基体中同时存在游离渗碳体与石墨的条件下,游离渗碳体的数量、分布形态及石墨对抗磨性能的影响,以便确定最佳的冶金条件。  相似文献   

9.
张元彬  任登义 《中国机械工程》2003,14(18):1614-1616
利用电子探针(EPMA)、能谱分析(EDS)对高碳多元合金焊缝和急冷熔滴中的碳化物及合金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Ti、Nb、V及Cr共存时碳化物的形成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Ti、Nb强烈与C结合形成碳化物,并能由液相中析出;同时,Ti、Nb的存在对V和Cr的碳化物倾向有抑制作用,使V和Cr固溶于基体中,避免了网状碳化物。  相似文献   

10.
高速钢作为一种重要的高速切削用刀具材料,自从20世纪初问世以来,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高速钢轧辊应用于轧钢生产中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高速钢凝固过程中,由于C及碳化物形成元素W、Mo、Cr、V等的偏析,在高速钢晶界上形成大量粗大的连续网状共晶碳化物。网状共晶碳化物既严重割裂基体,又可作为高速钢断裂时的裂纹源和裂纹扩展的途径,使得高速钢晶界脆化  相似文献   

11.
气缸套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气缸套除了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热性能外,还应具有较好的耐磨损性能。为了满足以上要求,本文提出研究了一种含有元素B、P的贝氏体基体合金灰铸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不同时间后,对各状态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和硬度测试。另外,对该B-P贝氏体基体合金灰铸铁和常用材质贝氏体基体合金灰铸铁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B-P贝氏体基体合金灰铸铁在540℃保温3h后,抗拉强度和硬度最高,基体组织为贝氏体、断续网状的含硼碳化物和磷共晶的复合组织,其耐磨损性能显著优于贝氏体基体灰铸铁。  相似文献   

12.
钢轧辊局部冷焊焊缝显微组织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钢轧辊局部缺陷冷焊焊缝中,研究了多元强碳化物元素和RE元素对碳化物数量、形态和基体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Nb、Ti、V、Zr、RE的综合作用,促进了碳化物早期、大量弥散析出,抑制了导致脆化的沿柱状晶界的网状析出;由于C主要补固定在第二相,使其固溶态份额降低而导致奥氏体“贫C”,从而形成低碳板条马氏体而避免了韧性较差的高碳马氏体基体产生,显著提高了焊态韧性的冷焊抗裂性。  相似文献   

13.
合金化奥氏体锰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合金化变质改性对提高奥氏体锰钢基体碳含量,改变析出碳化物形态及分布的影响。试验表明,经过Cr,Ni合金化和稀土变质处理,可以增加奥氏体中实际固溶的碳含量,并使析出相呈粒均匀弥散分布,从而通过提高基体的加工硬化能力和引入弥散分布的第二相使材料耐磨性提高。同时对以Cr为主的合金化获得M23C6碳化物的条件进行了讨论,为研制高耐磨性的合金奥氏体锰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别对未变质和经稀土变质处理的低合金耐磨铸铁进行了热疲劳循环试验,研究了稀土变质处理对低合金耐磨铸铁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耐磨铸铁经稀土变质处理后,其共晶碳化物由未变质的网状分布变成断续网状和孤立块状分布,热疲劳裂纹扩展激活能由变质前的26.52 kJ·mol-1增大到变质后的30.15 kJ·mol-1,热疲劳裂纹扩展速度降低,变质处理提高了该耐磨铸铁的热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实验室试验,就20CrMnTi钢渗碳层中网状、颗粒状及球状碳化物形态对其弯曲疲劳及耐磨性的影响作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渗碳层中碳化物呈球状及颗粒状弥散分布时,明显地提高了材料的疲劳极限、抗过载能力及耐磨性;耐磨性还随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的细小、弥散的碳化物相的体积百分数的增加而增高。当碳化物相数量小于3~4%(面积百分数)、表面含碳量低于0.9~1.0%时,耐磨性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
农机刀片的磨损机理和碳化物在磨损中的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扫描电镜对大量农机刀片进行失效分析,分别研究了刃口和刃面的磨损机理,认为在刃面上有适应当数量和形态的与基体结合牢固的碳化物能提高刃面抗划伤能力,而刃口上的碳化物则会促使崩刃。据此,提出两种改变碳化物分布形态的热处理新工艺,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新铸铁材料-合金磨削铸铁。这种铸铁主要用作加工轴承钢球的光球板。铸铁含有铬、钼、铜、钒和钛等合金元素,金相组织为A和B型片状石墨,马氏体基体上嵌有游离碳化物和粒状碳化物。文内对多相组织的形成和磨削机理作了阐述。对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可供应用的化学成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浙江大学研究的强韧白口铸铁和双高碳相抗磨铸铁两种材料,探讨在珠光体基体和下贝氏体基体中同时存在游离渗碳体与石墨的条件下,游离渗碳体的数量、分布形态及石墨对抗磨性能的影响,以便确定最佳的冶金条件。一、试样制备试样的熔炼是在坩锅容量为15kg的kzD-100/1型中频感应炉中进行。以废螺钉及  相似文献   

19.
高铬铸铁是在高锰钢和普通白口铸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代抗磨材料,由于其碳化物断续分布于韧性基体上,使其具有硬度高,抗磨性好。高铬铸铁在铸造性能方面,具有高流动性、高收缩量(线收缩率约为2%),导热性差等特点。这决定了其在铸造过程中易产生缩孔、疏松、裂纹等缺陷。为此,我们在制定铸球的铸造工艺时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用镀铜石墨粉制备铜—石墨复合材料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分析和物理性能测试等手段,对化学镀铜的石墨与铜粉混合制备成的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粒度4-6μm石墨表面能均匀地涂覆金属铜,并且在压制压力、烧结温度合适的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致密性好,石墨在基体中弥散分布,金属铜形成经小的三维网状搭接。这种组织形状使材料的导电性及强度明显提高,特别是电阻率较国内成分相近的市售商品牌号降低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