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成  何耘 《水泵技术》1999,(1):36-40
大中型污水泵站水泵吸水型式的合理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流道内水头损失和流态,影响泵装置效率和泵站的造价。本文结合对上海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某站吸水型式选型进行的模型试验内容,对吸水管、肘形进水流道及钟形进水流道三种吸水型式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钟形水流道是大中型城市污水立式泵站理想的吸水型式。  相似文献   

2.
半螺旋形吸水室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级双吸离心泵的设计中,半螺旋形吸水室应用极为广泛。本文通过对单级双吸离心泵吸水室内的液体流动分析,考虑到压出室外壁对流动的影响,将吸水室流道分为旋涡区和有效过水流道两部分,并分别对旋涡区的确定方法以及有效过水流道断面面积取值方法加以总结,完善了单级双吸离心泵半螺旋形吸水室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1、前言 为降低排水站建设成本及解决用地难的问题,力求泵站小型化,则须采用节省空间的高流速化的泵吸水池流道。 吸水流道高流速化问题的提出,是由于泵在运转时吸入空气而形成旋涡,增大水力损失。  相似文献   

4.
海水泵在吸水过程中,泵内空化现象会直接影响海水泵吸水性能,使容积效率下降。该文针对海水泵内部空化现象,设计了单柱塞海水泵吸水过程可视化实验装置,通过高速摄像系统得到泵内空化流动的图像数据,讨论了在海水泵吸水过程泵内部流道的空化特征,研究了转速对海水泵内部空化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海水泵内空化流动速度加快,空化范围增大,气泡脱落周期变短。  相似文献   

5.
对某船用水泵机组进行振动测试,通过机组的特征频谱分析,找出其可能对应的影响因素。通过水泵机组模态测试出的参数结果分析,发现自身结构及安装基础不是引起该特征谱线的主要原因。再应用流场分析方法对水泵机组的水力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包括吸水室流道、叶轮流道和压水室流道,找出影响振动的流体激励因素。最后根据流场分析的结论,改进优化了水泵机组的叶轮水力模型,消除了水流速度线旋涡现象。成功地应用水力优化技术抑制了振动谱系中特征峰值的幅值,有效地降低了水泵机组低频振动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离心泵吸水室内置隔板对低比速离心泵内部非定常特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模型,分别对吸水室有无内置隔板的低比转速离心泵进行三维全流场非定常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低比转速离心泵的外特性,并对叶轮径向力和轴向力的瞬态特性以及蜗壳流道内不同位置的压力脉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吸水室内置隔板对外特性的影响不显著;无论吸水室有无内置隔板,低比转速离心泵蜗壳各断面压力和叶轮径向力均呈周期性波动,脉动频率为叶频。此外,径向力大小和方向时刻都在变化,且整体变化趋势基本呈六角星形分布;与无内置隔板相比,吸水室有内置隔板时蜗壳各断面压力脉动幅值均有所减弱,作用在叶轮上的径向力幅值减小,轴向力明显减小。研究结果可为低比转速离心泵的优化设计和稳定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迷宫式最小流量调节阀的流道分解为串联型和并联型流道,首先对其节流降压特性分别进行模型试验,分析流体在流道中的压力分布特性,然后根据压力分布特性,对串联型流道进行优化设计和试验,最后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两种流道的阻力特性.研究表明,在入口流量相同的条件下,串联型迷宫流道节流产生压降大,并联型迷宫流道产生的压降小,但是降压过程更平缓;通过对串联型流道进行优化设计,克服了串联流道中因面积增加过大所导致的缩流现象;阻力特性试验表明,串联型流道的阻力系数较并联型流道大.  相似文献   

8.
泵站进水流道的两种基本流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开敞式流道、斜式流道、肘形流道、钟形流道、簸箕形流道以及方箱式双向流道等各种形式的泵站进水流道内水流的基本流动形态,并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将进水流道分为单面进水和四面进水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传统流道结构的散热能力,提出了一种对称回流流道,并利用Fluent仿真分析不同流道结构下电池组的温度场,结果表明:2C放电时,对称回流流道下电池组最大温差相较于蛇形流道降低了4.4 K,压降减小了2473.4 Pa;最高温度相较于并联直流流道降低了3.7 K,最大温差降低了7.7 K。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流道宽度及冷却液流量对温度场的影响,当流道宽度为8 mm,流量为0.006 kg/s时,电池组温升为12.2 K,平均温度为309.8 K,温差为8.5 K,流道压降为较小的3691 Pa,说明对称回流流道相较于传统流道结构能一定程度改善电池组的散热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流道的基础上,对全钒液流电池的双极板流道进行了两次优化。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双极板流场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将优化的流道结构与传统的流道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优化流道后的的性能高于常用的两种传统流道。  相似文献   

11.
注塑模具的设计成功与否,往往依赖于专家对某类产品的设计、生产经验知识。笔者基于知识的角度,针对影响流道设计的因素,总结了流道设计中所需要的知识及规则,分别从流道的布置方式、流道的截面形状及流道尺寸的确定三个方面确定了流道的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2.
分形流道设计及几何参数对滴头水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迷宫流道设计中引入分形理论,借助分形理论描述复杂现象的能力来构造不同复杂程度的分形体,利用分形曲线构造比欧氏几何更为复杂的流道边界。试验结果表明分形流道较迷宫式流道更能降低滴头的流态指数。采用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流道横断面面积、流道长度是影响滴头流量系数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影响较小;利用支持矢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回归分析建立的流量系数与流道面积、长度的关系模型达极显著相关水平。分形流道的流态指数与流道几何参数变化不敏感,真正实现了全紊流滴头的设计,为滴头流道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集成电路冲流道机的研究开发现状、冲流道机的技术要点、冲流道机的创新及冲流道机冲切分离后产品的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增材制造技术因其能够成形复杂结构而适用于高集成轻量化的液压系统,但增材制造成形流道的壁面粗糙度与传统钻削及铸造加工的流道不同,尤其是复杂管路系统中的流道分支结构,经典压力损失计算模型无法直接使用,迫切需要研究增材制造成形流道的压力损失数学模型。因此,以典型的流道分支结构——Y形流道为研究对象,应用伯努利方程、动量定理及达西公式建立其压力损失数学模型,并得到增材制造的成形角度对流道壁面粗糙度的影响。利用仿真分析分流比、分支角度及流道直径对压力损失的影响规律,初步验证Y形流道压力损失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搭建Y形流道压力损失测试试验台,利用增材制造加工Y形流道测试件,测定不同分流比、分支角度及流道直径下的流道压力损失。结果表明,不同参数下Y形流道压力损失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平均误差均在9%之内,而不同参数下Y形流道压力损失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平均误差均在8%之内。研究成果可为增材制造成形低损耗管路的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产品曲面造型的丰富多样化,应用复杂型面的结构形式在注塑模具设计中越来越普及。为了提高复杂型面上注射模流道生成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化模板的复杂型面上注射模流道生成方法。通过构建参数化流道引导线模板库,并对投影流道引导线进行连续性处理,可以快速获得流道实体的扫描引导线,然后结合流道设计知识库完成流道的截面和尺寸计算,最后生成流道实体。以实际生产中一模两腔模具为例,在UG NX平台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产的侧流道泵流动损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流道泵是一种介于容积式泵和离心泵之间的径向式叶片泵。泵内流体以螺旋轨迹方式在叶轮和侧流道中反复运动,整个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全三维、高湍流强度、空间非对称的湍流流动,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流动损失。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于熵产的流动损失分析方法对一种单级侧流道泵模型湍流流动损失进行研究,主要通过理论和数值计算求解湍流流动过程中增加的熵产,定性分析侧流道泵流动损失出现的位置及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侧流道泵内部流动损失主要与湍流流动增加的熵产有关,而热量交换产生的熵产相对较小,在侧流道泵的损失研究中可以忽略;叶轮流道和侧流道内的湍动耗散率均远远大于直接耗散率;叶轮流道内的损失主要出现在叶轮内缘至0.4 r处,在侧流道内,流动损失主要出现在流道进口、流道中间靠近内缘部分以及出口附近。  相似文献   

17.
板翅换热器流道结构改进与流体流动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超大型空分装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道改进结构及其对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影响,设计一种新型板翅换热器流道结构,该新型流道结构可以改变换热器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促使流体在板翅换热器内部呈M形流动,从而延长换热器中流体的流动距离,增大流体的湍流性能,强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对板翅式换热器流道中转折位置流体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换热器流道转折位置与流体流动速度、压力变化以及流体湍流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Fluent分析流道结构改进前后板翅式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情况,可以看出改进后的流道结构可以显著增强换热器内流体的湍流性能,与结构改进之前的传统流道相比,新型流道结构的板翅式换热器通过增大内部流体的湍流性能的方式,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18.
《流体机械》2016,(12):71-74
针对液冷冷板解决电子设备散热问题,在流道区域受限制的情况下,选用3种新型流道形状。利用ICEPAK仿真软件对其进行热仿真分析,探究其散热性能。在限定散热区域内,保持3种流道截面积相等,进口流量相等,从而控制流速相等。均布流道,通过改变流道数目,得到每种形状流道关于温度-流道数目的曲线,对比分析3种不同形状流道的散热性能。同时,对这3种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确保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双层流道形状方案的散热性能良好,能较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何伟  黄春跃  梁颖 《机械强度》2019,41(5):1223-1227
建立了微流道低温共烧陶瓷(Low-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s,LTCC)基板多芯片组件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热仿真分析。分析了不同微流道结构、微流道直径和流体流速对其散热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表设计了9种不同结构参数水平组合的多芯片组件模型,获取了9组温度数据并进行了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散热性能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微流道结构、微流道直径和流体流速;在置信度为90%的情况下,微流道结构和微流道直径对微流道散热性具有显著性影响,流体流速对微流道散热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熔喷非织造布纺丝模头为研究对象,在比较T形流道、鱼尾形流道和衣架形流道3种设计方法基础上,得出了衣架形流道最符合宽幅熔喷非织造布生产工艺要求的结论,并且给出了几何尺寸的设计公式。利用ANSYS对聚合物熔体在流道的流动过程进行压力和流速分布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衣架形模头流道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