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是一个每年令人期待的时刻。自2013年起,《世界建筑》每年以一部专辑的篇幅报道一位文革以后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希望以这种带有历史研究色彩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对这一群体以及他们所造就的中国当代建筑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期,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根据我国目前一直使用的对于建筑师的分类(虽然这种分类本身也正在受到质疑),孟建民无疑是"体制内建筑师",面对着"体制内建筑师"们所  相似文献   

2.
《世界建筑》2010,(11):16-17
<正>《世界建筑》30年了!《世界建筑》30年庆典暨"WA中国建筑奖颁奖典礼"10月30日在清华科技园文津国际艺术中心举行。200多位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建筑院校领导及教授、媒体朋友出席了这一盛会。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讨论的语境大致是建筑学背景下的建筑师,在一个建筑机构里从事的为建筑业主服务并受到建筑主管单位约束的建筑设计工作,其实是个古老的职业,所以不管古代还是当代,外国还是中国.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没有艺术家那种绝对自由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1月7日,"对话建筑师"论坛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讲。此次论坛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上海市建筑学会、北京建筑五金门窗幕墙行业协会主办,北京中德建联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建筑技艺》杂志社、《建筑结构》杂志社承办,广州集泰化工有限公司独家协办。论坛的主题为"大型公共建筑的立面表现及遮阳一体  相似文献   

5.
<正>又到了文革后中国建筑师的个人时间——我们每年以一期《世界建筑》聚焦于一位在"文革"后接受教育的中国建筑师,期望借此一点一点地窥探当代中国建筑的故事。本期的主角是"当代中国独立建筑师"一词的最重要定义者之一——张永和,他对"现代性"的持续探寻——不仅在实践,也在教育上——在某种意义上刻画了一条当代中国建筑师成长的启发性路径。张永和自文革晚期因"子承父业"而触及建筑,其正式的建筑教育则从成为东南大学(当时的南京  相似文献   

6.
信息综述     
《新建筑》2010,(5):139-139
<正>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启动由《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主办,《建筑师》、《时代建筑》、《世界建筑》、《Domus》国际中文版、《新建筑》、《世界建筑导报》、ABBS建筑网、《住区》等国内主要建筑媒体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8月11日全面启动。中国建筑传媒奖是中国首个侧重建筑的社会评价,实现公民参与,体现公民视角,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评奖标准。该奖项的口号为"走向公民建筑"。大奖用以表彰那些关心各种民生问题,如居住、社区、环境、公共空间等,  相似文献   

7.
《建筑设计管理》2012,(8):76-77
日前,记者从中国建筑学会获悉,被称为"双百评选"的"中国建筑百家名院"和"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推介活动目前已进入推荐名单公示阶段。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双百评选"旨在评选出国内最为成熟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在建筑界发扬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并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奖能够直观反映出获奖作品所彰显的价值立场,中国建筑长久以来在国际建筑奖中处于缺席地位,直至新世纪之后,中国建筑师才开始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WA中国建筑奖关注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成立10余年间见证了中国第四代建筑师群体的崛起。2014年中国建筑奖的扩容则折射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9.
热点     
《新建筑》2015,(2):152
<正>赖特的遗产2015年2月,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10个建筑作品被列入本年度美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录。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作品首次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对象。作为一位出身"纯正"的美国建筑师,赖特当年被微软公司选中,在光盘百科中制作了赖特专辑:作为最为中国建筑学子们熟知的现代主义建筑宗师之一,赖特此次被申遗的建筑作品很可能是中国学生们做的第一个建筑模型。但是赖特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仍然很陌生。赖特在现代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10.
王路 《世界建筑》2010,(10):16-27
<正>《世界建筑》30年了。1980年10月,《世界建筑》问世。在30年前,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国外建筑的建筑学专业杂志,由此打开了我国建筑界与国际建筑界交流的窗口,开创了一个国人了解世界建筑的崭新时代。在创刊号开篇中,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写道:"研究国情,了解世界,探讨规律。"在30年的办刊历程中,《世界建筑》励精图治,始终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借他山之石,攻华夏璞玉",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探索之路。从单纯的汉语刊物演变为现在的中英文双语期刊;从采编国外建筑媒体的内容,到现在建立起由国内外著名建筑师、专家学者组成的特约编辑团队,邀请各国专业人士撰写第一手稿件;《世界建筑》几经改版,发掘着表现建筑作品、表达建筑理念的方式与方法,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11.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4,(6):18-18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关注泰国当代建筑与建筑师。初看本期所收编的案例,我们不难观察到强势的全球化与英美建筑教育在东南亚的影响:自主、现象学与意识形态等西方关注形成着主流建筑语境的骨架;对历史与民族传统研讨的相对悬挂;环境与可持续策略中的技术主义等。如果在20年前,对K·弗兰姆普顿而言,任何西方概念的地区诠释都可以被满意地称为"批判地域主义"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2.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3.
沈彬 《建筑师》2005,(3):120-120
2005年5月14日,“地域&原创“论坛在杭州举办。论坛活动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王路博士主持,主要演讲人为当代中国新锐建筑师张雷、齐欣、吴钢与柳亦春等四人。建筑学术权威杂志《建筑师》主编黄居正、《时代建筑》杂志副主编彭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地域学研究专家单军以及二十多名浙江省内著名建筑师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5.
学术事件     
1980年,中国的建筑设计界和建筑师群体跟整个社会一样,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世界建筑》的创刊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接触国外建筑的窗口;30年后的今天,仅上海世博园内,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筑师直接的交流与合作就已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16.
篇首语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关注一个群体,即1978年后的"清华建筑学人"——1978年后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接受教育、目前在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通过这个群体,我们实际上观察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教育的产品——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生态)的一个局部。  相似文献   

17.
2012年4月,"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数位著名的中国建筑师向英国建筑从业者和公众展示了他们在中国完成的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近些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拥有目前最大的建筑市场和建筑行业。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问题凸显的  相似文献   

18.
篇首语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世界建筑》在传统上是把国外建筑师作品介绍到中国,或说是"输入";本期《世界建筑》关注的是一个相反方向的问题,即"输出"——中国建筑师的境外实践。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建筑设计市场方面给我们的印象更多是一个"输入"国。也许源于发达国家建筑设计的理念,也许源于兴建者对外国事物的热忱,也许源于壮大的中产阶级永不停息的对时尚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中心     
《建筑技艺》2012,(4):16-17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候选名单出炉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加快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发起"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推介活动,并于近日公示候选名单。此次评选共设5个组别,产生114名候选人。其中,"院士组"入选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锦秋等18人;"大师组"入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庄惟敏、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名誉院长刘景等21人;"央企院组"入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院长马立东、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等21人;"地方院组"入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朱小地、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世界建筑》2014,(4):20-21
《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 本期《世界建筑》关注一个群体,即1978年后的“清华建筑学人”——1978年后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接受教育、目前在建筑设计及相关领域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通过这个群体,我们实际上观察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教育的产品——中国建筑师的职业生态)的一个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