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Planning》2019,(33)
旅游业承担着拉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两大职责,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作为长三角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宁波市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涉外旅游业的发展却未将宁波旅游业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本研究结合目前宁波涉外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发掘优势,总结不足,为宁波涉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探索了近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中内部空间组织特征、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元素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解构,研究该元素出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工业建筑中的演变过程,以辅助证明长三角城市群近代工业发展模式。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无锡、南通、宁波等为二级城市,嘉兴、常州等为三级城市的逐级辐射圈。各城市原有基础、开埠的外力入侵、交通网络以及建造者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5)
"拥湾抱海"是湾区独有的地理形态,海湾和岛屿形成的天然屏障,阻碍了湾区的快速发展,因此航运是承载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上海是长三角湾区内的龙头城市,在推进长三角湾区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港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支撑,也是长三角港口群中的核心港口之一,应充分发挥领头羊的引领作用。近些年来,上海港大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力度,为推动长三角湾区内港口群协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宁波——舟山港为南翼、以洋口港为北翼、以长江诸港为纵深"的组合港口群发展战略和总体框架,助推长三角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心与腹地关系是不同尺度下城市间功能关系的反映。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同处长三角第二中心层级的苏州和宁波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联系的视角,从企业联系特征(包括总体联系、出度联系、入度联系)、主导联系类型、与上海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苏州、宁波的区域空间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层面,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上海直接腹地的苏州已经具备了长三角次区域中心的地位,区域联系相对多元均衡,与上海、南京等高等级城市的关系是互动的而非单向依赖;在市域层面,苏州与市域内城市形成了较高强度的联系,构建了自身的经济腹地,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城市的支配能力。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较强独立性的、长三角南翼次中心的宁波其实是上海的直接腹地,一方面宁波与上海是较强烈的单向依赖关系;另一方面,虽然宁波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区域联系,但联系强度不高,即使与下辖的县(市)联系强度也不高,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宁波的区域中心能力。基于企业联系的流分析方法揭示了苏州、宁波两座中心城市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中心-腹地"关系,同时展示了"中心-腹地"关系解读的辩证、综合和多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长三角各城市综合实力计算所得的扩展率分析,得到长三角影响腹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认为泰州、常州、宁波有可能形成新的区域中心。同时,通过对区域通达性的分析,指出区域通达性的短期改变会放大区域扩展率差异;而长期的、逐步的改善因伴随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会缩小区域扩展率差异。  相似文献   

6.
何德湛 《特种结构》2007,24(1):111-111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连接杭州湾南岸的浙江省宁波慈溪和北岸的嘉兴平湖,使宁波到上海的路程缩短120km。这将加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级都市圈成形。  相似文献   

7.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和高速铁路每日经停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流的替代数据,从联系强度和节点关系两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解析。认为在长三角城市区域层面,南北两翼的城市间联系网络相对独立,两翼城市与上海的联系以及两翼内部城市间的联系均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现象,这一现象与南、北两翼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升级路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枢纽,南京、杭州、宁波作为长三角次级枢纽的格局较为清晰,苏州、南通和无锡作为上海大都市区的直接腹地甚至通勤区的态势进一步显现。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完善,长三角城市区域"等级+网络"的演化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上海的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整个区域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呈现出进一步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余慧  宋佳  刘志强 《室内设计》2023,38(1):60-65
城市公园与人口协调发展是长三角人 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基于集对分析 中的同异反联系度和集对势的协调评价模型对 2006—2019年长三角市际公园与人口协调性进 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整体上公园与人口两系统 呈正向发展态势,协调程度趋好,但稳定性较 弱;各协调类型城市公园与人口系统内部差异较 大,公园系统协调性总体优于人口系统协调性, 公园总量、公园格局、人口生活水平因子协调影 响力强;时序上“一核五圈”城市群公园与人口 协调能力保持正向发展态势,空间上圈层之间协 调能力杭州、宁波都市圈领先、上海较差。研究 可为长三角公园系统的优化、人地协调状况的 平衡以及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深刻把握城市数字化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机制,是数字中国战略下激发长三角城市群数字活力、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文章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引力模型,对城市数字化建设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空间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数字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一超多强”、阶梯式发展,以上海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辐射状发展;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表明系统结构发展平衡有序,而安徽省内城市发展存在落差,相比其他城市差距较大;长三角地区空间集聚特征较明显,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局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良好的闭合网络结构,且无锡和苏州空间城市联系引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百度迁徙大数据,运用城市空间联系强度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际出行网络模型,测度并分析其空间结构。结果显示(:1)城际出行网络形成"东强西弱、南北均衡"的格局态势,并形成以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为主的多中心辐射格局特征(。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城际出行网络分布上呈现"一大三小"的多中心网络空间格局,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4个节点城市在整个网络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3)长三角各个城市在中心性、结构洞水平、核心—边缘结构等指标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整体来看,上海、南京、杭州的网络地位较高,铜陵、宣城、池州、滁州、金华、台州、舟山等的网络地位较低(。4)基于城际人口出行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为中心的4个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