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振动珩磨传声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超声珩磨传声声子系统挠性杆-油石认现有设计所存在缺陷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采用局部共振原理对超声不行在生杆-油石座振子子系统进行独立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大大简化了以往设计的复杂性,对于超声珩磨 一新工艺 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薛玉君  赵波 《工具技术》1999,33(11):24-26,42
讨论了按局部共振理论设计挠性杆,油石座子系统时超声振动珩磨的振动模式,提出了确定挠性杆,油石座子系统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薛玉君  赵波 《工具技术》1999,33(11):24-26
讨论了按局部共振理论设计挠性杆、油石座子系统时超声振动珩磨系统的振动模式,提出了确定挠性杆、油石座子系统结构参数的试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功率超声珩磨装置就是将超声波发生器产生的超声频电振荡通过换能器转换为超声频纵向机械振动,变幅杆将换能器的纵向振动扩大后传给弯曲振动圆盘,挠性杆再将弯曲振动变成纵向振动后传给油石座,油石座带动与其烧结在一起的油石进行纵向振动,如图1所示。我们进行了直径47mm立式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的设计及制造、装配,成功地完成了47mm孔径缸套珩磨系统,实际加工后,考核其尺寸精度均可达IT6级,表面粗糙度可达Ra0.1μm,圆度、圆柱度可达0.007mm,与国外同类装置相比,该超声波珩磨装置具有如下优点:①由于珩磨杆不振动,可节省能量…  相似文献   

5.
超声振动珩磨加工是实现有色金属内孔表面高精度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关键技术是解决包括超声变幅杆的优化设计、珩磨油石配方的合理设计、有色金属材料珩磨易拉伤、珩磨油易渗入超声系统及油石磨损后不便于快捷更换等问题.针对有色金属超声珩磨在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手段,消除了制约有色金属...  相似文献   

6.
双进给珩磨是指珩磨机床的一个珩磨头上有两组不同的油石,分别由两套扩张机构各自控制两组油石在珩磨中的进给运动。如图1所示,是一套双控压进给珩磨头。当活塞1向下,芯杆3通过斜面使一组油石座5沿直径方向扩张;当活塞1向上,芯杆3在弹簧10的作用下向上,通过斜销8使油石座5收缩。同样,活塞套2的上下运动,可控制芯杆套4上下运动,以实现另一油石座6的扩张和收缩。  相似文献   

7.
功率超声珩磨声振子系统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率超声珩磨振动控制技术的主要部分在于其振子系统,其主要问题在于在超声频率范围内难以获得其稳定的振动状态,从而使超声振动加载上去之后难以实现能量利用的最大化。本研究通过改进Φ150mm功率超声立式珩磨装置的声振子系统的挠性杆,并对四种不同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它们在(14~22)kHz频率范围内的振幅分布情况。据此成功优化了原来的声振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气缸套是柴油机上的重要零件,其最终一道加工工序是珩磨内孔。铁道部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所加工的16V240柴油机气缸套,任务重,精度高。但在最终珩磨气缸套内孔时,却经常发生拉毛现象,严重影响了气缸套的加工质量。经分析:出现缸套拉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来使用的珩磨头结构不够完善所造成。原珩磨头结构由珩磨体1,油石2和油石座3(油石和座粘结成一体),锥体4组成。油石座的两端箍以弹簧5,使油石座始终靠在锥体4上。锥体的上下移动能使油石座张开或合拢。整个珩磨头是通过接杆与机床主轴浮动连接。  相似文献   

9.
鉴于超声珩磨技术在孔及缸套类零件加工中重要的应用前景,文章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超声珩磨声振子系统在加工中的力学模型,分析了其加工机理,并且利用该模型及AN-SYS中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对超声珩磨声振子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际应用证明;该优化设计方法大大缩短超声珩磨声振子系统的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可大大促进超声珩磨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珩磨时必须使用珩磨液(又称珩磨油),以冲去磨粒和油石上粘附的切屑。珩磨的表面质量主要取决于珩磨液的冲洗效果。当用普通注入式方法向切削区供给珩磨液时,即使流量充足,冲洗效果也很小。此时,在工件和油石面上常会出现积屑或其他粘附物,使工件划伤和呈现微小的隆起。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国外新近研制出了一种内通道供液珩磨头(作者发明证号1653936)。在磨头本体8的孔内装有弹簧4,其上支承着油石座3,在油石座3上固定有油石7。油石座的两端具有圆柱形凸肩,它们分别同套筒2和9的内卡爪式表面相接触,套筒2和9彼此由心轴6、螺钉1、销钉10、紧固螺钉和弹簧垫圈相连接。定尺寸环11承受轴向力并传给杆12。  相似文献   

11.
提高珩磨工序的效率已知的珩磨头结构没有考虑油石座作轴向移动。以下推荐的珩磨头结构珩磨油石不但能作径向移动,也能作轴向移动,它还能根据磨粒所形成微观不平度凸起间的平均间距,利用本体上作出合适油石槽(油石座的滑道)斜角的方法,而能使切削时的磨粒切削轨迹不...  相似文献   

12.
超声平台珩磨装置能使油石条产生超声振动,在珩磨缸套时具有磨削力小、珩磨温度低、油石不易堵塞、加工效率高等特点。对单颗磨粒在振动时产生的脉冲力,以及超声脉冲力垂直于珩磨网纹的方向分力——有效去峰力进行了分析,并用断裂力学原理来解释尺寸效应产生的机理,最后得出结论:珩磨中油石磨粒具有强大的脉冲力具有足够的能量削掉网纹峰尖成为平台,该理论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大型珩磨头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珩磨头油石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在不同油石压力下,油石刚度变形对珩磨头加工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油石临界压力,以保证被加工件的精度。分析油石条本身、油石座、锥体、磨头体的刚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刚度对珩磨头油石刚度变形的影响,提出结构优化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4.
轴向功率超声振动珩磨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功率超声振动辅助加工技术的研究多集中于试验性分析,尽管有部分理论分析,但只是简单的介绍,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功率超声振动珩磨是功率超声振动切削在珩磨中的应用,通过在普通珩磨的基础上使油石产生功率超声振动来进行珩磨.从运动学角度对油石沿轴向的功率超声振动珩磨加工技术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归纳出轴向功率超声振动珩磨的四个运动特性:1)分离特性;2)冲击特性;3)变速特性;4)往复熨压特性.为进一步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15.
珩磨加工中,珩磨头的刚度对于珩磨加工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油石座刚度往往是影响总体刚度的关键。以准φ450 mm双进给珩磨头油石座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刚度进行分析,并利用参数优化的方法,对多个参数进行分析并找出了最优解,将最大变形量减小了17.1%,验证了利用参数优化对提高珩磨头刚度的可行性,为珩磨头设计与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珩磨加工过程分析内孔珩磨是由油石和工件之间相对运动而完成的。油石固定在主轴油石座上,珩磨头带动油石相对工件旋转,同时又往复运动。油石靠外力压紧在工件表面上,其珩磨过程如图1所示。图1珩磨加工示意图对一个具体的加工工件而言,可调整的工艺参数有网纹交叉...  相似文献   

17.
功率超声振动珩磨就是通过在油石上施加功率超声振动,以进行珩磨。与普通珩磨相比,这种加工方法在加工时产生的珩磨力较小、珩磨温度低、在提高表面质量的同时油石磨损较小、最重要是加工精度高。针对发动机缸套的超声振动珩磨设计了一套专用的定位加工的夹具。该夹具采用外抱式结构,在夹具体和缸套之间填充液性塑料这种介质,由此介质均匀的将力施加到弹性套上,从而实现了缸套的轴向夹紧。夹具克服了在传统缸套加工中难实现定心定位,易轴向变形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陈明溪 《机械制造》2001,39(11):43-43
对于内孔表面粗糙度Ra0.025~Ra0.2之间、要求较高的内孔,一般采用珩磨的工艺加工方法。在正常情况下,珩磨头制造精度高,特别是对于试制产品,灵活性差,为此,特介绍一种简易珩磨头。如图所示:此珩磨头共有4件组成,分别是油石条、弹簧、珩磨杆和限位套。其工作原理是:珩磨杆3为莫氏3号锥度和机床主轴孔相配合,通过限位套限制两油石条,使之顺畅进入工件内孔。开动机床,主轴的旋转使油石条做圆周运动,通过手动,使油石条做轴向运动。这样经过反复多次,即可完成对内孔的珩磨,使之达到理想的粗糙度要求。一种简易珩…  相似文献   

19.
在功率超声珩磨加工装置的设计中,由于其声振子系统的自振频率很难用常规的计算方法准确判断,这给装置的设计实验和投入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文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中北大学自行设计的中150mm立式珩磨装置的声振子系统进行自振频率分析和相应振型的数值模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文中建立了相应的声振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完成了声振子系统自振频率分析和相应振型的数值模拟,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解决了超声珩磨加工装置设计中响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我厂多年来在M4125立式珩磨机的珩磨头上,用传统的粘接方法固定油石,将油石用粘接剂固定在油石座上,然后加热烘干,才能上机使用,更换磨损油石及拆卸断裂油石很麻烦,辅助工时也较长,影响工作效率。为此,根据我厂生产批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制造了一种操作简便,使用可靠的机械夹固式油石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