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杨老离开我们近二十年了,我常思念着他。我不会忘记考大学时要考一张“自荐画”,当时以为只需带上水彩盒画张理想的画就可以了,结果是要一群学生围着一个罐子画静物写生。当时我穿了一双大皮鞋,拿了块大画板,杨老、李老和其他老师在我们周围巡视,幸好我中学有过这种练习,不久被告知已经录取了。 进中大建筑系真是高兴,我们这一届的学习,杨老、童老(童 )、刘老(刘敦桢),还有李老(李汝华)、徐中、刘光华老师等等都在教学第一线,这是一个非常强的教学班子,三年之中受到他们的教诲、熏陶,真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了。 杨老不仅…  相似文献   

2.
张德沛 《建筑创作》2006,88(10):160-162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从军队退伍后考入了西南联大先修班.1946年随学校返回北京。我选择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喜欢建筑专业,其二.我是梁启超的崇拜者。他不屈不挠.反对帝制的革新精神令我敬仰。得知清华大学新建建筑系的系主任梁思成先生是梁任公的长子.而且当时被誉为“国宝”。他热爱祖国建筑.留学美国回国后拖着半残之躯.与他身患重病的夫人、一代才女林徽因先生,一同风尘仆仆地奔走于祖国大地南北,跋涉山川.对祖国城乡传统建筑进行艰苦的测绘和研究。他们热爱祖国.寻密探奥.坚持不懈地研究祖国建筑文化的精神令我敬佩万分.使我在昆明就意无反顾地选择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里所编辑的学生名录里得知.西南联大分到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有888人,  相似文献   

3.
高亦兰 《建筑创作》2004,(5):116-117
我是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当时叫营建系)的,入学后就遇上开国大典。建国后梁思成先生一直都很忙,林徽因先生又重病在身,因此大学期间我们班没有  相似文献   

4.
求学清华,初识梁先生 我1952年入学清华,是院系调整后建筑系的第一届.中学时大家都怀有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当时已熟知梁思成先生大名,慕名报考清华建筑系的同学不少,仅我所在的杭州高级中学,这一届就有四名考取.  相似文献   

5.
2021年,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创立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的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1997年,我曾与陈宗钦、高晶等老师合作编写了《杨廷宝建筑论述与作品选集》[1],转眼24年,白驹过隙.当年建筑研究所和建筑系老师整理杨先生论述和作品资料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为写这篇稿子,我从学院图书馆借来一厚摞关于杨老研究的出版物,作为一位只是片段聆听过杨老教诲的晚辈学子,阅读后感到很难再写出比那些已经发表面世的论著和杨老自述更精彩的历史回顾和亲历见解.因此,我想从自己近年来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的认知架构出发,写一点对杨老建筑观及惠泽后世影响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初入天大     
<正>1994年,我从家乡吉林长春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天大建筑系,还记得当时是第一次一个人离家远行,带了两个箱子,与另外两个同学结伴,坐了十四五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天津。入学后很快发现,建筑系的学习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而我在进入大学以前接受的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动手能力严重缺乏,这是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巨大的挑战。进入设计课后,徒手草图的训练渐渐成为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当时一些老师的优秀铅笔草图的复印稿风靡一时,几乎人手一份,竞相临摹,记得其中有张颀、肖宇澄、刘彤彤、何捷等老师的手稿。  相似文献   

7.
或许有人会诧异,杨廷宝先生,一位留学美国,专攻西方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怎么会设计出像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这样具有道地的中国古典风格的建筑。然而,如果我们翻开杨老一生的建筑设计档案,回顾杨老一生走过的建筑创作道路,对此当豁然释疑。杨廷宝先生1921~1925年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6年取道欧洲回国。回国不久便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1932年,杨先生受聘在北京主持和参加了包括天坛和国子监在内的古建筑维修设计和工程工作。其间他所学习到的和所掌握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要点、一般特…  相似文献   

8.
傅海聪     
正我在很小的年纪就从经典小说《红岩》中知晓了重庆大学,书中的许多场景就在那里。我的父亲1940年代毕业于重庆中央工校航空专业,母亲从上海来到重庆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的中小学时代。1977年恢复高考时,父母告诉我重庆有个建筑学专业非常符合我的兴趣和特点,当时还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我对此充满了渴望和憧憬,毅然填报了当时"老八校"之一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它的前身就是重庆大学和重庆中央工校建筑系,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们那一级有幸师从唐璞和卢小获等名师大家,如今许多同学专业有成,享誉业界。在母校读书的年月,是我们最快乐而充实的时期,也塑造了我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刘战     
<正>由于自幼喜欢画画,高考填志愿时父母帮我选择了建筑学专业,于是1979年我考入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美丽的哈尔滨度过了难忘的4年时光。当时的建筑系规模不大,每个年级只招收一个班,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很多都是南方人,像邓林翰老师、侯幼彬老师、张家骥老师等,老师们严谨的学风,扎实的功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我毕业设计的是梅季魁老师,梅老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2001年4月,原暖通空调专业从热能系转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2003年10月,成立景观学系。目前,学院有4个系: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鲍鼎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在此,我谨代表鲍鼎先生生前任教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代表百岁人瑞李剑晨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教授表达我们对尊敬的老系主任鲍鼎教授的缅怀之情。 鲍鼎先生192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系留学,1932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次年即来到我系(即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投身刚刚起步的中国建筑教育事业。鲍鼎先生自1933年秋至1945年秋,共在系任教授12年,他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中…  相似文献   

12.
凌本立 《建筑创作》2006,88(10):179-180
我是1956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的.今年也正好是我们建二班入学50周年班庆。回想50年前.当时正是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基本建设为重点.全国掀起建设高潮.我也怀着满腔热忱报考了建筑系。虽然如愿以偿得以进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但是入学后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对于建筑系的课程缺少了解。我来自常州.这是个中小城市,1950年代还没有大学.对大学的情况一无所知.想象中的建筑系入学后才知道应该是力学系.而真正的建筑系原来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所以学习的各类课程中.一般课程学起来很轻松.恰巧是最关键性的两门课即建筑设计和美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学不好.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还有设计和美术这两门课要消费大量的纸张、颜料.还要绘画工具.对于我这个穷学生来说实在是负担不起。有时课程将至而纸张尚未着落.常常为此犯愁.这也是一个十分实际的困难。在重压下一度心情非常消极.信心动摇.觉得无法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3.
陈自明     
<正>我是1992年9月-1997年7月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读建筑学专业,即现在的哈工大建筑学院建筑系。当时建筑系叫五系,学校面积不大,就是一圈楼围合了庭院,就是学校的全部了。苏联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厚厚的外墙,宽宽的大走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回想当年的学校教育,务实、认真的风格,到现在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老师讲课的风采和熬夜完成作业的场景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老师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萦绕在耳畔。  相似文献   

14.
蔡达峰自述     
正从1978年起,我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求学了10年。在这人生中求知欲最旺盛、思想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阶段,我获得的教益,弥是珍贵,影响远。建筑学的训练,强调从总体布局、单体造型到细部构造的设计程序,强调审美、功能与技术各种需求的兼顾,这种注重整体与局部、意图与技术协调推进的思想方法,使我能够理性而有有效地处理专业以外的问题。建筑系的培养,资源丰富,宽严相济,我接受了各科风格的老师的教诲,与充满激情的同学交流和争辨,看了不少闲书,萌生过许多疑问和遐想,开阔了眼界和胸怀,这使我能够话应外部和自身的变化。如令,我已远离建筑设计领域,学业芒废,愧对时师张。但同济建筑系时我的情感、思想和工作的影响力,日久弥深。,  相似文献   

15.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是从改革开放和我国基本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现实出发.经过几年筹备,得到铁道部、国家教委批准后再次恢复招生的。它的前县唐山交通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唐山交大建筑系在40年代培养出一批出类拔军的建筑人才,如余田畴南建筑大师,原南京市政协副主席青保曾高级建筑师,以及侨居国外的一批知名建筑师。1985年恢复招生后,先后又有三届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为配合国家实施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以及实施建筑学学士学位制度,经报请上级批准,从1991年起我系建筑学专业正式改为五年制。回顾…  相似文献   

16.
正江湖传说部院,全称建设部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直以来都是设计江湖中最厉害门派之一。建筑系的同学在毕业时能确认进入部院工作,绝对是可以在学校横着走一个星期的!而部院里崔总所带的方案组则是江湖中的一个传说,崔总更是那个时代的建筑系学生心中神一样的存在……得知自己有机会进入崔总方案组工作的时候,内心的第一感觉是"惊  相似文献   

17.
永远的怀念     
熊明 《建筑创作》2004,(5):118-119
1950年夏.我在上海参加高考,分别报考了原中央大学(现为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有幸都被录取了。中央大学是我国最早创立建筑系的高等学府,有我的好几个同学考取该校,离家又近,但我还是选择了清华,当然是因为慕梁思成先生的大名。到达清华报到后又听说梁先生的夫人是林徽因先生.而且也在系任教。真是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论谈     
<正>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曾昭奋先生于1960年从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即来清华土建系(当时建筑系和土木工程系合并)工作,直至退休。对半个多世纪在清华园里的生活、学习的亲身经历,曾先生之前就写了不少文章,比如清华建筑系在1950年代末参与莫斯科东南九号街坊的竞赛,我就是从他的《家在蓝旗营》一文中知道的(《国·家·大剧院》)。  相似文献   

19.
邵韦平自述     
正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是我每次次填报履历必写的内容,同济建筑系的教育背景让我在职业实践中充满自信;同济的建筑教育不但培养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给了我一笔精神财富,时刻支持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1980年代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折期,也是一个充满着青春理和和激情的年代。社会的氛围同样也影响着当时的建筑被育除了一线的教师为我们传授建筑知识,还有一批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开创者的老先生又同到讲台给我们上课、开讲座,包括当时的系主任冯纪中先生、中国园林艺术大家陈从周先生,以及谭垣先生、李德华先生,还有我的研究生导师戴复东先生,我们受批学生是在他们的教诲  相似文献   

20.
去年六月应美籍华人朋友的邀请,我陪伴母亲访问了美国。我们有幸参观了我父亲杨廷宝教授于20年代在美留学时参加设计的几项工程。20年代父亲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从师于著名的建筑大师保罗·克里特(Paul Ctet),并在他的事务所工作多年。据说,当时我父亲是克里特最得力的助手。照片反映的几座建筑物,都是克里特事务所著名的作品,也是我父亲参加设计的。参观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几幢建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