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铃 《通信技术》2009,42(5):241-242
移动自组网(MANET)是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网络,具有多跳、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带宽、能量有限等特点。因此常规的地址配置方案,如动态主机配置(DHCP)并不适于MANET。MANET中的节点可以借助IPv6的自动配置机制,利用MAC地址或随机号来自动配置其地址。丈中对几种基于IPv6的MANET单播地址自动分配方案进行了讨论,从地址唯一性、简单性、适应性、健壮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对移动自组网的地址分配方案提出了一些建议,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任春林  文武 《通信技术》2007,40(12):331-333
分层移动IPv6快速切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切换延时,但切换过程中由网络层移动检测和使用重复地址检测(DAD)配置一个新转交地址引起的延时对实时业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减轻这些影响,文中提出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快速邻居发现和DAD机制,减小了切换延时,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移动IPv4(MIPv4)中存在外地代理转交地址和配置转交地址配置机制,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外地代理转交地址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差且部署成本较高。针对这一问题,在RFC2002协议设计的基础上,文章采用DHCP协议实现了配置转交地址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详细设计了缩短重复地址检测过程的几种可行方案,能够极大地缩短切换时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基于快速DAD的分层移动IPv6切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分层移动IPv6(HMIPv6)在重复地址检测(DAD)环节耗时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快速DAD的HMIPv6切换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IP地址分配管理(IAAM)模块建立DAD查表和地址主动生成机制,可大大加快DAD进程,且实现简单.仿真结果表明,经过算法优化后的HMIPv6(F-DAD-HMIPv6)可使域内切换延迟减少到202ms,域间切换延迟减少到339ms,优于MIPv6和HMIPv6.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移动IPv4和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比较了两者的技术优劣。有了移动IPv6后,移动节点可以跨越不同的网段实现网络层面的移动,即使移动节点漫游到了一个新的网段上,它仍能保持IPv6地址不变并与其它节点进行通信。移动IPv6继承了移动IPv4的许多基本特征,并吸取了IPv6的优点,它必将替代移动IPv4。  相似文献   

6.
移动IPv6路由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伟  刘桂江 《通信技术》2009,42(1):205-207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网络结构的日益复杂,目前基于IPv4的通信网络显示出诸多弊端,如地址空间有限、安全性差等。为此,IETF制定了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文中详细介绍了IPv6的基本工作机制以及关键的路由技术,并提出了在支持IPv6的路由器中引入快表机制,保存漫游到该路由器所在子网中的移动节点的相关信息。针对当前移动IPv6路由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WLAN环境下移动IPv6的低时延切换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波  刘云  张宏科 《电子学报》2005,33(4):590-595
提出了一种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环境下移动IPv6的低时延切换方法NDPR.在不依靠链路层触发的条件下,NDPR使用非均匀检测模型来减小切换检测产生的时延,降低了切换检测过程的开销.通过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机制和转交地址的预注册机制,NDPR减小了移动IPv6的移动检测和转交地址配置过程的时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能够有效降低节点切换过程的时延,而且其性能优于以往相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IPv6技术综述     
本从IPv6的地址格式、地址分类、地址配置、服务质量、移动连接、报头简化、安全特性、域名解析,IPv6与IPv4之间的通信。IPv6与IPv6之间的通信,IPv6的发展概况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IPv6技术。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目前Internet中采用的IP地址的局限性,说明为了促进移动Internet的发展,必须尽快采用IPv6地址,展望了IPv6的新进展及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移动IPv6技术已经成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热点。切换技术是影响移动互联网实时运行质量的重要技术之一。低延迟、低丢包的无缝切换方案对移动IPv6的性能至关重要。层次移动IPv6(HMIPv6)利用移动锚点(MAP)降低了延迟和数据丢失。然而,只有移动节点在同一MAP域的网络上进行切换时,HMIPv6才能有效减少延迟。当移动节点在不同MAP域的网络移动时,其切换性能并不优于标准移动IPv6。文章针对层次移动IPv6提出了一种增强切换方案(EHMIPv6),该方案在HMIPv6的基础上实现并行重复地址检测(PDAD),以减少不同区域网络间切换的延迟。分析表明,该方案比HMIPv6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移动IPv6的家乡地址及转交地址测试的等待时间对于网络的延迟有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描述了移动IPv6通信注册的最佳方法以此来减少地址测试的等待时间。通过最佳通信注册可减少50%,甚至更多的由通信注册所附加到网络栈的总延时。此方法是可选的,是对移动IPv6的扩展。  相似文献   

12.
IPv6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是一个新版“网络层协议”,其设计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传统互联网的核心协议-IPv4协议的不足之处。自从1991年IPv6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包括地址结构、路由、IPv4/IPv6过渡,移动IPv6在内的各项IPv6基本协议标准目  相似文献   

13.
对AdHoc络的地址自动配置问题进行了阐述,说明了现有网络地址配置机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然后从IPv4和IPv6两个层次分析了AdHoc网络的地址自动配置机制,尤其是IPv6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机制;对AdHoc网络中的节点ID分配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于IPv6的发展远低于人们的预期,使得人们渐渐淡忘了传统的IPv4地址匮乏的普遍现状,然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对IP地址有大量需求的新技术的涌现,IPv4地址匮乏的现状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5.
移动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移动性管理的协议标准,能否很好的适应未来网络的需求,切换延迟是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移动IPv6的切换延迟主要由移动检测、地址自动配置和绑定更新三个阶段构成,本文通过分析移动IPv6的切换过程,设计并部署了一个模块,能够提取链路层的信息与移动IPv6进行交互,从而有效缩短移动IPv6切换过程中产生的延迟。  相似文献   

16.
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中,新IP地址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重复地址检测。在检测过程中,一旦有攻击节点声称解析地址已经被占用,将导致节点地址配置失败,从而形成重复地址检测攻击。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用WAY机制作为防御手段,WAY机制使用逆向地址确认、自我声明及WAY-table检查的方法,对欺骗报文进行过滤,使欺骗节点攻击成本增加且无法进行二次欺骗。仿真实验表明,WAY机制弥补了邻居发现协议安全性的不足,可大幅提升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一种站点级IPv6地址分配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v4地址分配的缺陷导致当今IPv4网络潜在的低效和浪费问题。为了不重蹈IPv4地址分配不合理的覆辙,在部署IPv6的开始就以谨慎而有效地方法进行地址分配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组织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标准,本文根据最新的RFC文档关于IPv6地址体系结构及分配策略的建议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IPv6全球单播地址分配方案。该方案在RFC3177建议基础上对/48地址前缀的站点级地址块进行分配,该方案不仅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而且支持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实施不同的策略,为全面实现IPv6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IPv6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移动IP的发展并分析了IPv6的技术优势,举例说明了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最后详细阐述了如何确定移动节点的位置以及如何将转交地址告诉别的节点。  相似文献   

19.
IPv6技术支持的128位大地址空间不但能彻底解决移动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而且比目前的移动IPv4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和更为完善的设计理念.它的出现使移动通信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该技术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原因是移动IPv6技术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张琳  朱璇 《移动通信》2006,30(2):39-43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流的移动IPv6快速切换方法.即路由器利用IPv6的业务流的信息把各个业务流重定向到移动节点的新转交地址上.这种重定向的方式是在MN绑定更新注册的过程中进行的.使得移动节点在向家乡代理的注册还未完成之前.便能与通信对端进行正常通信,这样大大减少了切换时延.提高了切换效率.另外.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将此方法与常规的移动IPv6和分层移动IPv6机制进行了比较.并利用NS-2网络模拟器的仿真数椐对在此方法下不同类型的业务流的传输进行了分析,验证其具有较为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