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确保石油钻铤螺纹联接强度的使用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油钻铤螺纹联接失效是钻具失效的主要类型。不少学者就其联接强度作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为现场施工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指导。研究了大量的调研资料后发觉,如何从井队使用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钻铤螺纹联接强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措施,为此,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提出了使用上宜采用的4条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钻铤螺纹应力分析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下部钻具组合断裂失效事故,其主要失效部位是在钻铤薄弱部位——螺纹连接处,由于螺纹类型复杂,过渡部位易发生应力集中,造成钻具疲劳断裂破坏。针对钻铤断裂事故,建立了常规钻铤螺纹连接部位3种螺纹类型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线弹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不同模型在不同钻压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同时对使用API标准应力减轻槽的钻铤螺纹连接部位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在设计中以螺纹连接处两个过渡圆角半径R1、R2为设计变量,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尺寸的R1、R2所对应的螺纹连接处应力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可知,在满足钻铤强度条件下,改进的螺纹应力减轻槽可有效降低螺纹连接处的应力集中水平,从理论上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API Spec 7标准、SY/T 5144标准、GB/T 22512.2标准中关于钻铤螺纹应力分散槽结构方面的发展历史。指出原有结构使公、母螺纹啮合的完整扣数目减少,降低其承载能力,并使弯曲强度比增加。提出了螺纹应力分散槽结构的改进方法,减少了应力集中,提高了钻铤螺纹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钻具连接螺纹在交变弯曲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失效问题,研究设计了具有新型连接螺纹减应力区的配合接头,即在配合接头本体上设置减应力结构来降低连接螺纹部位的应力水平。通过有限元计算与分析,得到应力释放效果最好的是母线为椭圆线的减应力结构。评价分析了减应力区开口位置、宽度和深度等参数对应力释放效果和配合接头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钻铤螺纹联接处载荷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闫铁  石德勤 《石油学报》1996,17(3):116-122
根据弹性力学理论,通过对钻铤接头螺纹的受力分析,分别建立了上扣扭矩、轴向外载和内外水压力作用下的螺纹载荷计算模型。依据此模型,详细分析了钻铤螺纹的载荷分布规律,提出了改进钻铤接头受力状态,减少应力集中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石油钻铤接头螺纹磷化现状和需求,对一种全封闭式循环磷化处理装置的实现方案、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设计。该系统为全封闭结构,采用脱脂除锈液、表调液、磷化液、钝化液、清洁液等各种工艺液体连续循环;磷化效率高,磷化质量可靠;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磷化液不易被污染,使用寿命长;药品利用率高,磷化成本低,对操作人员身体无损伤。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现装置中加热器、电机、阀门等的自动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可靠。通过改变PLC程序,可适应不同的磷化工艺,灵活方便,有利于磷化工艺的优化设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陈祥禧 《石油机械》1997,25(2):11-14
两起事故钻铤的断口均属钻铤连接螺纹处弯曲强度比不足引发的疲劳折断。通过对钻铤连接螺纹区域的工作应力定性分析,导出了内、外螺纹上各自的危险截面,提出了对钻铤平衡连接的理解。认为随意改变钻铤螺纹的规格和类型,不随钻铤外径磨损及时根据弯曲强度比减小钻铤螺纹的规格,是现场两种常见的因弯曲强度比不足导致钻铤早期疲劳失效的原因。经对数字型(NC)螺纹和正规型(REG)、贯眼型(FH)、内平型(IF)螺纹各自的应力集中系数Kf的比较,建议使用NC螺纹以降低应力集中,提高钻铤连接螺纹的疲劳寿命。还对影响Kf值的螺纹表面形状精度、粗糙度、表面组织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提高螺纹表面质量的相应措施,以延长钻铤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钻铤是钻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井眼内因承受各种载荷作用,钻进中经常出现钻铤螺纹失效现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钻挺连接螺纹分析模型,通过对拉应力和内外压差两种工况条件下,钻铤螺纹接触应力的模拟计算,分析得出了在拉应力和内外压差两种工况下钻铤螺纹应力分布规律,给出了钻铤螺纹应力分布特点,用以指导预防钻铤螺纹失效优化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滚压加工钻铤螺纹是延长其疲劳寿命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的钻铤螺纹滚压机在结构设计、零部件受力和操作性能方面明显不适应加工要求。现在针对钻铤螺纹的特点,提出设计新型钻铤螺纹滚压机的基本构想。所研制的新机型克服了旧机型的不足,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操作性和安全性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介绍了94年新疆石油管理局三起典型钻铤失效事故,分析了钻铤工作条件和受力状况及失效的原因,在失效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钻铤早期失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有限元法在钻铤螺纹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空气钻井中,经常发生由钻铤螺纹断裂引起的下部钻具组合失效事故。在现场资料分析基础上,运用UG软件建立了钻铤螺纹联接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钻铤螺纹应力分布,得出了钻铤螺纹在不同工况、结构条件下的等效应力分布情况,并对钻铤螺纹结构优化设计过程进行了相应说明。通过算例分析,得出了应力减轻槽的过渡圆角R1=8 mm,R2=15 mm为最优值。  相似文献   

12.
李红才 《石油机械》1995,23(10):43-46
在分析钻铤螺纹失效部位及原因的基础上,研制了高强度钻铤螺纹,它与普通钻铤螺纹相比,只是在外螺纹小端增加了一段光平的锥体。当钻铤上扣到规定扭矩时形成第二台肩,第二台肩和第一台肩同时顶紧,螺纹最小截面积可增加43%,增加了螺纹承载能力。现场使用表明,使用高强度钻铤螺纹是延长钻铤寿命、减少井下事故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抗扭强度钻铤螺纹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的高抗扭强度钻铤螺纹与API标准钻铤螺纹相比,只是在外螺纹小端增加了一段光滑的圆柱面。该结构可在达到上扣扭矩时,使螺纹内、外台肩同时顶紧,形成2道密封面,不仅增加了螺纹的受力截面积,而且提高了钻铤螺纹连接强度和抗扭强度,大大降低了密封面发生刺漏的几率。有限元分析和现场使用表明,使用高抗扭强度钻铤螺纹是延长钻铤寿命、减少井下事故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钻铤螺纹接头上卸扣过程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擦因数是螺纹接头上卸扣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应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摩擦因数下的螺纹接头上扣和卸扣过程分别进行了建模计算,主要观察螺纹接头表面各个区域的受力状况,对受到接触应力较大的台肩面和螺纹牙扣进行重点分析。由于接触应力是导致螺纹接头发生粘扣等失效的直接原因,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实际上卸扣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限元软件 ,采用三维线性静态方法 ,对常用的 12 7mmIEU钻杆在常见的 11种蚀坑类型下的应力分布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钻杆管壁常见蚀坑的应力集中系数在 1 5~2 5之间 ,拉伸和弯曲载荷作用下蚀坑应力分布基本一致 ,弯曲载荷的分析完全可以采用拉伸载荷结果来替代。对一系列的计算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蚀坑应力集中系数随蚀坑深度和宽度的数学关系表明 ,拟合曲线与计算结果有非常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ANSYS5.4的钻杆通过转向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阐述了固体力学的有限元理论,分析了钻杆通过水平径向井转向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并根据钻杆的受力特点和计算机硬件条件,对基于ANSYS54的钻杆有限元分析模型作了适当的简化,探求了一种钻杆通过转向器力学分析的近似而省时的计算方法。分析认为,钻杆在从一种轨迹曲线段到另一种曲线段的变形处,应力较大,均达到较强的塑变状态,而在同一轨迹曲线段的中间部位应力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石油钻铤失效事故大多发生在外螺纹接头靠近台肩处的最末啮合扣位置,而疲劳断裂与断裂处的应力水平有很大关系,应力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疲劳断裂。因此,如何减小钻铤接头的局部应力集中、改善应力分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在API应力减轻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应力减轻结构,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在考虑摩擦因数的前提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新型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比了API接头、API应力减轻结构和该新型结构的效果,分析了3种结构在台肩面、螺纹牙上的应力分布以及台肩面上的接触力分布。结果表明,该新型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钻铤接头局部应力峰值,改善接头的应力分布,从而为改进钻铤接头设计、提高钻铤寿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弹性力学的有限元接触问题,对设计的LZLT203螺杆钻具专用打捞器的特锥扣螺纹接头建立了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了该接头在受轴向拉伸力和轴向压缩力的作用下,其螺纹附近的应力变化及其接触面上的接触压力分布与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轴向载荷作用下,拉伸时接头内的针对应力为压缩时接头内最大应力的1.45倍,接头内的最大接触压力反而只有压缩时接触压力的40%,接头内的最大应力和最大接触压力发生在接头螺纹两端部的第1扣和第2扣内,这些结果为特锥扣螺纹的结构设计以及该接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