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Planning》2014,(1)
区域经济增长不是针对短期而言的,反映的是较长阶段内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活动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增长的同时也会出现倒退的现象。宏观经济周期是区域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可是宏观经济周期和区域经济增长周期并不是同步的。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通常是宏观经济周期先于区域经济增长周期,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其它区域通常是区域经济增长周期先于宏观经济周期,在部分时期部分区域内,也会发生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周期不关联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邓新华 《建材城》2014,(8):99-99
发改委的产业政策失败,区域经济政策也不会成功。如果靠发改委就能发展区域经济,还要市场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适度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呈现出很强的经济结构互补性。中国水泥产业的区域特点已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水泥物流半径有限,由此考量和研究水泥市场大多是以区域版块为基础的。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概念提出后,突破了水泥产业传统意义的区域概念,各地区差异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基础、制约因素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是一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开放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现在区域分工协作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的地域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国或地区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促进经贸利益实现的独特优势,如天时(资源禀赋、市场自然联合)、地利(地缘优势、周边关系)与人和(社会、文化习俗相近)的先决条件,有利于打破地区限制,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共享资源和市场,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发展与区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时刻也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区域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在城市研究中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树立区域整体观念和全球观念,注重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特别要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和行政区交接地带建设的综合协调,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区域发展计划是一项较繁复的计划,它的制定和实践牵涉政治、行政、经济活动分工,资源分布,财务、成果分享,地区竞争和责任分担等问题.如果该区域内各地情况相近,气氛和谐,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区域计划的实践是有机会的.在"泛珠三角"区域内推行区域计划,恐怕并不容易.要讨论城市规划在这项工作中的角色需要很多深入的研究及思考,故此,在这里只用几个例子做非常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城市出现以来,城市和它所在的区域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深入研究区域经济,首先要抓住作为区域核心的城市,深入研究城市必须同时剖析它赖以存在、发展的区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城市体系的建设、城镇的布局是很重要的。因为...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中心城市,一方面是一个城市的概念,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产物.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在一定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又不是孤立的城市概念,而是整个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心.从历史进程看,可以说中心城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最终要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区域经济已有四次大的发展:从珠三角的崛起,到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到西部大开发,再到东北振兴、泛珠三角的合作。200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利好”,还表现在国家对区域经济基础建设的投入上。  相似文献   

10.
欧阳杰  李旭宏 《规划师》2007,23(10):60-6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区域空间整体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应淡化区域内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界线和道路环线,强化区域内各城域之间的互动,将城域空间和市域空间的协调发展纳入区域空间规划的范畴,从而形成由空间链、交通链、产业链、生态链等组成的区域链式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财政制度创新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提出通过推进长三角财政制度创新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经济一体化应与财政制度创新同步;“区域公共产品”需由各地区财政共同投资,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推进必须依靠财政手段,以此才能尽快实现长三角城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在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层面上,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的主要异同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既是全国的核心城市,也分别是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主要城市和一般城市在各个层面的关联网络中都形成明显的梯度格局。在地区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两个核心和单一层级(省域)为特征,显然不同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单一核心和两个层级(区域和省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空演化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长三角区域已经成为出口导向的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笔者以资本、产品、人员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为表征,考察和分析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空演化格局.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既呈现出空间扩散的趋势,又显示出与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泛珠三角”是一个新的构思,于2003年底由广东省委书记张德将提出,并得到泛珠地区9个省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积极的回应与参与。本文尝试分析“泛珠三角洲”的政治经济含义,特别是比较这样的一国之内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与国际间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异同,从而探讨泛珠在中国内部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红卫  王建军  彭涛 《规划师》2005,21(5):96-99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根据众多学对珠江三角洲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交通与土地利用、城市群研究、区域协调发展5个方面的研究,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对外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域竞争力上,应走区域经济一体化台作的道路,即应选择全球城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分析了构建沈阳经济区的必要性、可行性的基础上,明确沈阳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及发展目标。提出,沈阳经济区应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北”地区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建设城市布局合理、市场高度开放、制度建设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核心城市在大城市经济群发展中的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对长三角的带动为例,通过分析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在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旅游一体化中等城市发展建设事业中所发挥的龙头带动效应,进一步得出核心城市在大城市经济群中的带动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概述了市场群落理论和企业群落理论;指出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其实质是竞争与合作的城乡耦合联动发展。并以市场群落和企业群落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由行政推动型为主转向经济促动型为主的相辅相成的两种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于涛方 《城市规划》2006,30(1):55-60
从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整合历程及整合效果。认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整合是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溢出”到其它“经济部门”,然后到“政治”甚至是“制度领域”。然而,缺乏制度平衡的政府间主义加速了“溢出”效应的边际递减,使得区域整合中的“溢出”大多发生在“低门槛部门”,而在“高门槛部门”只能是艰难地循序渐进。在基于功能溢出视角对长三角区域整合历程与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制度主义入手,简要地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整合的未来之路——走向制度平衡。  相似文献   

20.
宋延鹏 《南方建筑》2020,(4):112-117
珠三角地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创新发展格局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该地区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但作为发展核 心的广州、深圳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不强。通过创新资源现状布局、企业联系、专利联系等数据分析梳理珠三 角区域创新联系,得出区域创新网络效能不足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珠三角区域创新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在研究全球创新 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珠三角作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考虑,顺应区域创新发展趋势,提出强化区域创新廊道,缩减 不同等级创新节点知识势能差,提升服务水平和建设品质等发展策略,希望引导珠三角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推动珠 三角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