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底电缆作为重要的海洋石油生产设施,主要用于从路上连接采油平台或采油平台间的互相连接,在海底传输大功率电能。海底电缆工程的建设,受地域建设、海洋工程、施工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涉及技术领域广泛,投资规模较大,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海底电缆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本文从设计、采办、制造、进场检验、存储、装船、铺设、完工验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海底电缆全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2.
海底电缆是海洋石油平台非常重要的设备,是重要的动力输送装置。随着海底电缆数量越来越多,很多电缆存在超龄服役和断裂的风险,面临更换维修,如何对海底电缆进行快速有效的修复成为海洋石油工程行业的新的技术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海底电缆应急修复技术,此项技术成功在蓬莱某油田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发展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带动了海洋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结构类型日益丰富,海洋生产设备日趋复杂,海底焊接技术已成为海洋石油工程中进行设备装配和修缮的关键性技术。本文综述了传统水下焊接技术、水下焊接的新技术,并就水下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海洋石油开采工程中,海上生产设施的各个环节通过管道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作业的生产系统,海底管线安全对整个海洋石油产业都非常重要。海管的腐蚀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而其中又以海管节点的腐蚀保护最难以实现。介绍了常用的海底管线节点防腐涂层和几种新型涂层,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施工的难点,展望了海管节点防腐设计和涂装施工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海洋石油生产重要设施之一,海底电缆的质量控制问题一度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海底电缆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各个施工平台,从而为其输送大功率电能和电信号。在海底电缆建设过程中,受到地域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施工设备等因素影响,导致海底电缆的运行存在问题,干扰了正常生产施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海底电缆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采取有效质量控制手段保障海底电缆安全运行。本文对海底电缆调查手段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提高我国海底电缆建设领域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石油企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其内在看似是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推进,外在实则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石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确定虚拟化和数字化目标,通过建构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条的数字化转型,促进石油企业在设计、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化工工艺过程和运营机理,进行全流程数字化优化,通过智能孪生工程数字化交付、生产经营全过程智能自动化等,推进石油企业的全面集成化、柔性化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7.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安全就位和稳定施工,与井场区海底的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本文通过"软弱下卧地层的稳定性评价、海底斜坡稳定性评价、拖曳锚锚固力的稳定性评价"几个方面的阐述,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于近年来的不断开发,陆上油田的产量和质量不断降低,使得海上采油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阵地。在海上石油开发过程中,海底输油管线是完成石油运输的重要途径。就海底输油管线展开探讨,分析海底输油管线的优缺点和铺设方式,研究海底输油管线在线路选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海底输油管线的相关保护方法,旨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提升海底输油管线的安全性,达到降低泄漏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的目标,保障海上石油开发安全与效益,推动海上石油开发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海底管道建设、维护管理也越来越趋于智能化、数字化。为了更加及时地掌握管道运营状态,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通过数据的及时获取、有效分析和及时预警,实现对海底管道的高效、智能管理,保障海底管道安全运行。海底管道是油气输送的重要手段,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海底管道已经成为油气资源运输的重要通道。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借鉴与学习,结合我国海底管道运行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海底管道完整性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对海底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我国海底管道完整性数字化管理体系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底管道是敷设在水下或埋于海底一定深度的输送石油、天然气、水等的管道,是海洋石油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合理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造成海底管道的堵塞或管道的破裂,不但严重影响海上油田的正常生产,还会造成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有效的预测海底管道安全风险,合理的评估海底管道安全风险,防止海底管道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油气管道的内外检测技术是海底管道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技术,海底管线有运行条件复杂、环境恶劣,检修维护较困难,建设投资大等特点,因而对在役检验有更加迫切的现实需要性,本文对目前使用的管道内检测技术进行了叙述,并结合胜利油田海底管线的实际情况,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海底管道可以采取的内检测和外检测技术方法,可以为相关工程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石油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在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下,石油在开采过程中,发生矿井事故是不可能避免的。从我国目前石油工程井下作业的情况来看,必须加大对修井技术的研究,避免在生产工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于石油工程来说,井下修井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修井作业的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技术,保证石油工程长期而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海底石油开发过程中,输油管道安全性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有直接联系,所以工作人员要提高对石油管道的检测工作,避免管道出现严重的溢油问题,一旦该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影响到周围海洋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以超声回波法为基础,分析各种超声回波法的基本原因、常见设备、参数选择等方面,结合工程实例检测出不同方法在海底输油管道检测中的实际效果,提出其自身的优缺点。检测结果表明,在海底石油管道检测时要合理利用不同方法的优势,如多波束探测技术、侧扫声纳技术、浅地层剖面技术等,合理规范日常检测流程,从而提高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煤制低碳烯烃工业示范工程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章 《化工进展》2014,33(4):787-794
介绍了神华包头煤制低碳烯烃示范工程的工艺总流程,包括煤气化,合成气变换与净化,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烃,烯烃分离,烯烃聚合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工艺过程。总结该工程在建设和生产运营过程中,开发和掌握了煤制烯烃系统集成技术、工程化技术、开工和运行技术、C4深加工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文章还介绍了工程商业化运行情况,指出3年的商业化运行结果表明,煤制烯烃示范工程运行安全稳定,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总结指出煤制烯烃示范工程的成功运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此项工业化技术的国家,对中国降低石油和基础化工原料对外依存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石油作为制造业中最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其稳定的供应是保障制造业高质量、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海洋石油的开发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的重点。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变、腐蚀性强的特点,海洋石油工程的防腐涂装成为建设和运营一座海洋石油工程设施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基于此,通过阐述海洋石油工程的相关概念及使用寿命要求,对海洋石油工程中各类涂层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岙山至册子岛海底管道所经海域环境复杂。通过对所经海域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潮汐特征、潮流特征、波浪特征、海底冲淤状况、地震活动、腐蚀环境、海洋开发活动等的详细调查,为选择合理的路由及敷设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为获得大量能源,很早就试图开发海底石油。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海上钻井技术不断发展,大规模开发海底石油才得以实现。当前,海上油田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5~20%。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石油公司在近海采油几十年,为适应海洋作业的特殊技术要求,对海上采油平台的设施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正积极开发海水生产系统,建造浮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洋是非常苛刻的腐蚀环境,钢铁构件不仅受海水腐蚀,  相似文献   

18.
陈庆 《江西化工》2020,(2):81-84
海底管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海底油气介质输送方式,其安全性要求极高。随着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日趋频繁,提出海洋开发计划的石油公司日益增多,海底管道建设将不断发展。受所处环境条件影响,海底管道强度分析要点众多,主要设计理念与陆上管道有较大区别;同时,目前鲜有公开报道的海底管道强度详细分析导则,这对梳理海底管道强度分析技术提出了需求。基于最新版的DNVGL-ST-F101规范,系统地研究了海底管道强度分析要点,探讨了海底管道强度分析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9.
海底电力电缆敷主要用于从陆上连接采油平台或采油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主要用于海底传输大功率电能。海底电缆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本文介绍了海底电缆的敷设施工及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海底电力电缆敷主要用于从陆上连接采油平台或采油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主要用于海底传输大功率电能。海底电缆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本文介绍了海底电缆的敷设施工及检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