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吸油树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研究了吸油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缓释性能以及吸油树脂的吸油动力学.结果表明:吸油树脂热分解温度为366.68℃,其吸油性能符合一级动力学,对不同油品的吸油速率与油品的极性有关,对CCl4的吸...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P(LMA-g-BMA)]。采用LMA单体或P(LMA-g-BMA)为改性剂,以三元乙丙橡胶为基体制备吸油膨胀橡胶,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吸油树脂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相比,采用LMA单体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吸油率较高,且当其用量为30份时,吸油膨胀橡胶的吸油率较高。与采用LMA单体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相比,采用吸油树脂为改性剂的吸油膨胀橡胶物理性能较优;当LMA与BMA质量比为1∶2,吸油树脂用量为20份时,吸油膨胀橡胶的物理性能降幅最小。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市场上供应的不同种类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适用场所环境,找到最佳使用方法,分别对五种不同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吸油材料的面积、重量、亲水性、亲油性、外观进行对比,先后分两组进行了定体积加入石油,吸油材料搅动吸油效果对比;人工翻动、覆盖油层,层状材料拆分,极限吸收体积,吸油材料最大吸油效果对比。通过对五种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分析,确定了适宜于水中石油回收的吸油材料,同时对不同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为下步吸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吸油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吸油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和保油性能 ,在工业、环保、医药等各个领域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制备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陈培  田明  邹华  张立群 《橡胶工业》2012,59(3):149-153
采用低乙酸乙烯酯质量分数的乙烯-乙酸乙烯酯橡胶(EVM)制备吸油橡胶,考察硫化剂DCP用量、补强填料种类及用量对其吸油膨胀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耐老化性能、饱和吸油后稳定性能和保油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硫化剂DCP用量为1.5份时,EVM硫化胶的物理性能和吸油膨胀性能较好;与白炭黑填充的硫化胶相比,炭黑填充EVM硫化胶的吸油膨胀性能较优;EVM吸油膨胀材料在酸、碱、盐环境中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和稳定性能,且保油率高。  相似文献   

6.
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吸油树脂的主要聚合方法、致孔技术、缓释性能、脱油和再生方法。采用交联共聚合致孔和溶剂致孔技术制备多孔吸油树脂可提高吸油树脂的吸油速率;引发剂、交联剂、溶剂溶解度参数、油分子大小等影响吸油树脂的缓释性能。采用加水蒸馏法、溶剂萃取法、表面活性剂法可对吸油树脂进行脱油和再生,再生性能用回收率和脱油率表征。从吸油树脂的结构、提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和吸油速率及吸油树脂后处理三个方面对吸油树脂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多孔吸油树脂悬浮聚合的基础上,加入偶氮二异丁腈发泡剂,合成了一种新型多孔高吸油树脂(BM),对树脂的表观形貌、吸油倍率、吸油速率、缓释性、水面浮油回收等性能进行表征,并结合树脂的吸油倍率和吸油速率两种重要性质,对树脂的吸油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大分子单体,与不含极性基团的苯乙烯(St)、含多重双键结构的改性β-环糊精(β-CD-MA),通过悬浮聚合法进行共聚合,得到不同组成的EPDM-St-β-CD-MA三元共聚吸油树脂,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了其结构、吸油性能及吸油后断面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β-CD-MA可大幅提高EPDM-St-β-CD-MA三元共聚吸油树脂对柴油的吸油倍率和吸油速率,吸油3天即可达到饱和吸油状态,最大吸油倍率达19.8 g/g;EPDM-St-β-CD-MA三元共聚吸油树脂吸油后的膨胀程度更大,在工业废水中的浮油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吸油材料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功能材料,可有效应用于水中石油烃的分离、去除和回收。对吸油材料的发展情况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无机吸油材料、有机改性吸油材料以及有机合成吸油材料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合成工艺的改进和可再生天然材料的开发,是对创新吸油材料具有积极意义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体突发有机物污染应急处置需求,开展了常见吸油材料的有机物吸附性能测试,评估其在水体突发有机污染中的应用潜力。采用重量法测试了吸油棉、聚氨酯泡沫、颗粒树脂、岩棉板和吸油毡等5大类12种吸油材料的饱和吸附时间、饱和吸附倍率和保油率,以评价材料的吸油性、保油性以及疏水性,开展了高吸油材料对甲醇、乙醇、丙酮、甲苯、对二甲苯和正己烷的吸附性能和保油性能测试,并进行了循环利用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吸油棉、聚氨酯泡沫和岩棉在5 min内可吸油饱和,饱和吸油倍率在10 g/g以上。其中吸油棉和岩棉对测试的有机物也有良好的吸附能力,饱和吸附倍率为6.014~10.62 g/g,饱和吸附时间不超过5 min,且保持率均在90%以上。进行10次循环使用后,吸油棉的吸油倍率仍可维持在5.594 g/g;岩棉在进行6次循环使用后,饱和吸油倍率将下降至3.318g/g。因此,除常用的吸油棉以外,岩棉板也可作为应急吸油材料的备选。本研究结果可为水体突发有机物污染应急处置中吸附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具有优良的吸附功能,与传统吸附材料相比其吸油速率相对较快,且保油能力强,是一种多孔性高分子物质。以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油品的吸收性能。主要考察了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的吸水性、饱和吸油率,以及温度、时间、振荡频率等因素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的饱和吸水倍率为0.9 g·g-1,而对煤油的饱和吸附量达到7.5 g·g-1,在吸油30 min左右就会达到饱和。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吸油速率,而振荡频率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较小;另外高分子吸油树脂对煤油、柴油、汽油等黏度小的油品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而对原油、食用油、机油、泔水油等黏度大的油品的吸收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试橡胶的硫化曲线及静态吸油倍率,研究了硫化程度、交联剂DCP用量对橡胶吸油性能的影响。将橡胶发泡方法应用到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制备中,通过交联剂用量和硫化时间控制交联密度,通过发泡剂用量和发泡工艺控制材料孔径结构,制得了一种高选择性、高吸油倍率、高吸收速率的吸油材料,并研究了吸油倍率与发泡剂用量的关系。运用自由发泡法和模压法分别制得具有开孔和闭孔2种结构的吸油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及吸油动力学曲线对2种材料进行分析,并对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该材料下一步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大分子单体,以不含极性基团的烯烃分子苯乙烯、含不饱和侧基的衣康酸为共聚单体进行三元共聚合,得到一种新型高吸油树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树脂的结构、吸油性能及吸油后断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加入适量的衣康酸共聚单体可以大幅提高EPDM基吸油树脂对柴油的吸收能力,对柴油最大吸油倍率可达19.8 g/g;同时还可显著提高吸油树脂的吸油速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推断,吸油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形成了互穿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大分子单体,以不含极性基团的烯烃分子苯乙烯、含不饱和侧基的衣康酸为共聚单体进行三元共聚合,得到一种新型高吸油树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树脂的结构、吸油性能及吸油后断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加入适量的衣康酸共聚单体可以大幅提高EPDM基吸油树脂对柴油的吸收能力,对柴油最大吸油倍率可达19.8 g/g;同时还可显著提高吸油树脂的吸油速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推断,吸油树脂在聚合过程中形成了互穿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丙烯酸异丁酯(IBA)为主要原料,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合成出不同组成的MMA/IBA树脂,利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试其吸油性能。结果显示,随着共聚物中IBA单元含量的增加,树脂的吸油率增大。当MMA/IBA树脂质量比为20∶80时,共聚物的吸油性能最好,对甲苯的吸油率达到7.8 g/g,保油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聚醚多元醇和甲苯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合成了两种孔径大小和开孔率不同的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PUF),研究了它们对3号喷气燃料、甲苯和军用柴油的吸油倍率。结果表明,PUF的孔径大小和开孔率直接影响其吸油性能,孔径越大,开孔率越高,对油品的吸油倍率越大;同时,油品分子的大小也会影响其吸油性能,甲苯分子最小,其吸油倍率最高,3号喷气燃料中因含有较多的较大分子的环烷烃,其吸油倍率最小。  相似文献   

17.
对常见吸油材料的分类及机理进行了介绍,将现阶段有机、无机吸油材料的研究状况做了汇总,对化学合成材料的高吸油树脂、疏水海绵及合成吸油纤维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并根据现有吸油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浅谈了今后吸油材料的可能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今后吸油材料应在环境友好性、基础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应加强促进多技术领域的融合,期望吸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常见吸油材料的分类及机理进行了介绍,将现阶段有机、无机吸油材料的研究状况做了汇总,对化学合成材料的高吸油树脂、疏水海绵及合成吸油纤维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并根据现有吸油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浅谈了今后吸油材料的可能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今后吸油材料应在环境友好性、基础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应加强促进多技术领域的融合,期望吸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低渗、致密油藏开发难度大,注水采收率低、效果差,利用水的自发渗吸作用驱油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开发手段。文中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的岩心,研究矿化度等因素对岩心渗吸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自发渗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渗吸液矿化度越低,其渗吸驱油速度越快,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丙烯酸系吸油材料对冷凝液中微量油脱除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吸油材料的脱油、再生和稳定运行状况进行了评价和考察.结果证明,该吸油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油和再生性能,稳定运行周期长,出水TOC<1.0 mg/L,脱油后的冷凝液可用于制二级脱盐水的原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