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居住区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城市绿地,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不仅具备植物碳汇功能,且涵盖了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使用和维护周期的碳排放。以甘肃省白银市国际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参考相应标准碳排放因子,计算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揭示出景观材料生产阶段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47.08%),其次是景观使用阶段(27.68%)。参考植物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固碳量,计算居住区植物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汇量为2 530.36 t。分析碳源和碳汇的相互转化过程可得,居住区景观在建成的第48年达到碳平衡状态。基于对居住区景观全生命周期碳平衡的分析,提出了低碳理念下居住区景观的减排和增汇策略,进而初步探讨低碳景观评价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3.
4.
5.
景观在使用和维护阶段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这是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景观日常使用和维护阶段的碳排放,一部分来自景观各种设施使用过程中的电力和化石能源,一部分来自景观中绿地的养护与管理产生的碳排放。因此,景观日常使用和维护阶段碳排放主要受能源资源、水资源、化肥的使用量的影响。以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研究基础,针对景观全生命周期中日常使用和维护阶段碳排放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可持续景观和低碳景观的营造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核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将建筑生命周期分为设计阶段、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与拆除回收处理阶段,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活动归结为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的碳排放,在求出每单位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的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碳排放因子方法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并给出具体计算公式,构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实证应用,简要分析了各阶段的碳排放量比例,为建筑业的碳排放核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9.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0.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城乡绿色空间是国土空间中发挥碳汇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明确其碳汇相关研究进展,对优化城乡绿色空间格局、提升碳汇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城乡绿色空间碳汇为主题,从相关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计量监测方法4个方面梳理研究进展,总结国内外研究异同与热点领域,并归纳时段特征。结果研究发现,国内外相关研究在上述4个方面上大体呈现相近趋势,但2010年以后在研究内容方面各有侧重;相关研究热点集中在碳汇计量与评估、碳汇响应机制探究与绿色空间优化实践等领域。结论将研究进展划分为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萌芽期(2003年以前)、聚焦城乡绿色空间本体要素的碳汇研究初期(2003—2010年)、面向低碳城市与多领域协同的碳汇研究发展期(2010—2020年)、面向“双碳”目标的碳汇研究新时期(2020年至今)4个阶段,并对中国未来城乡绿色空间碳汇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具有增碳汇、减碳排的双重生态效益,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是自然维度下拓展碳中和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中和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并提出固碳增汇、降温减排、绿色慢行3个路径,讨论了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的关联影响机制,并从总体规模特征、分布格局特征、几何形态特征、植物配置特征、场地使用特征5个维度厘清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关键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按照“系统化分级统筹、差异化分区定标、多维度精准增效”的思路,提出面向碳中和高效配置绿地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指标和实施框架,以期为绿地碳中和效能提升的后续深化研究与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园林工程建造阶段是风景园林项目中碳足迹比重最大的部分,而园路铺装又是工程建造碳排放最多的分项。园路铺装的材料生产、工程建造及运输、使用维护以及材料回收再利用,各阶段都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评估不同面层类型园路铺装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可以为园林工程低碳减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5种常见的园路铺装为例,构建园路铺装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厘清并计算各种园路铺装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并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和评价。【结果】发现25种园路铺装中,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最高的3种园路铺装是胶粘石路面、防腐木路面、石灰岩路面;碳排放量最低的3种园路铺装是混凝土路面、再生骨料混凝土路面和压膜艺术地坪。而将碳排放量进行单位面积和年均处理后,碳排放量最高的3种园路铺装是胶粘石路面、透水混凝土砖路面、砂基透水砖路面;排放量最低的3种园路铺装是再生骨料混凝土路面、压膜艺术地坪和混凝土路面。【结论】将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和具体实践结合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园路铺装碳排放量生命周期评价结论: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的高低与面层材料耐久性有较大的关系;混凝土作为园路铺装的基础性结构,在其上增加其他面层的做法会增加碳排放量;以高强、薄型材料作为园路铺装面层材料的路面,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较低;面层材料的寿命对年均碳排放量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进行定位,对其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探求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和时间中的合理布置方法,同时,通过从三维空间中对城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的轮廓线进行丰富,利用时间上植物季相景观的自我更新与变化,对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景观的意境进行创造,进而研究适合于现代城市生态景观环境的城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新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街区单元的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分类,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碳汇量化关系,并从平面布局和垂直结构两方面提出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碳汇效益的优化方法,并选取碳储量最低的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的3个绿地样方进行碳汇效益优化设计。结果总结出4种西安市典型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模式,明晰了碳储量分布特征以及绿地空间格局对碳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碳汇效益优化方法,发现碳储量与斑块类型面积(CA)、景观形状指数(LS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聚集度(A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类绿地空间格局碳储量大小为多核心辐射型>散点分布型或廊道穿越型>单核心辐射型,建议在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优化中增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并增加高固碳植物种类及数量,提升样方内年固碳量。结论从中观尺度讨论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城市中小尺度绿地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为低碳绿地设计提供参考,提升城市街区单元内社区生活圈的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景观全生命周期包含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日常使用和维护及废弃拆除4个阶段。在提出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源和碳汇量化比较模型的基础上,以天津仕林苑居住区为例,对其景观50年全生命周期的碳源和碳汇进行比较研究,得到居住区景观在建设初期存在碳源和碳汇不平衡,碳源和碳汇量在将近30年时才可达到平衡的结果。其中,景观材料和维护阶段的碳源是居住区碳源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居住区景观建设中,如何减少碳源量、增加碳汇量,是营建低碳景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策略之一,对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尺度视角全面认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分析其实现途径及其机理,有利于实现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固碳能力提升,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实现。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区绿地系统、市域生态空间3个尺度切入,剖析碳汇功能的实现途径及机理,总结各尺度促进绿地碳汇效应提升的关键途径。建议未来应开展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碳汇功能评估框架研究;进行城市绿地碳汇与其他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探究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景观格局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道路绿地现状,从植物配置、景观效果、生态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道路绿地的设计原则和手法,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