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蒋鹏  付业君  李树 《包装工程》2022,43(6):252-258
目的 中国经典文化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在古代文人与工匠的合力下,已经物化进古代中国器物的造型、纹样、材质之中,这些古代器物包含中国的哲学认知与伦理规范;研究并重新认识“中国器物精神”,在现代器物中营造当代价值,将中国文化植入现代文创产品之中,能助力当下在国际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脉,践行文化自信。方法 以优秀典型案例分析为途径,在古代器物文化中完成文化挖掘、做好文化分类、舍弃文化糟粕、弘扬优良文化精髓,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研究方法,植入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形成新的中国当代文创设计逻辑理论。结论 现代制造业进入新的“智能、个性”化阶段,给文创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文创设计教育只有面向本土文化挖掘与整理,加强设计人才人文素养和深层次中国工艺美术的知识建构,才能完成新时期的中国器物精神继承与再造。  相似文献   

2.
从藏礼于器谈现代产品设计的仪式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洋  任宏 《包装工程》2013,34(22):93-96
从中国古代礼器的器型设计和器物使用2 个方面,总结了古代礼器所具有的“礼”性特征,以及礼器之“礼”性特征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阐明了“藏礼于器”的基本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仪式和仪式性产品的新需求,借鉴“藏礼于器”的器道观,进一步提出了突出现代产品仪式性的新的设计观点,并归纳了保持珍稀性、突出象征性、强调秩序性等强化现代产品仪式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器与道对中国当代工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连超  戴端  李宜信 《包装工程》2015,36(18):66-69
目的研究传统器物的造物原则及其蕴涵的历史文化与中国当代工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为载体,通过对古代造物思想的描述,从器道并重、生克相依、和谐共生3个层面阐述传统器与道对中国当代工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并结合设计实例进行理论验证。结论我国的工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可从传统的器道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实用功能与审美形式相结合,引出"形态"的设计概念,构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工程机械产品造型设计语言,使其在设计上具有传统文脉的识别性,形成鲜明的、典型的民族品牌特色,使中国的设计和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器具的设计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中国古代灯具主题性的研究,对中国古代的设计观进行梳理,寻找对当代设计有借鉴与启示意义的传统设计思想,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灯具造型设计特征、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古代器物设计制器尚象的造型设计特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及器以载道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温酒器是酒具演变历史中诞生的一种具有特殊实用性的器具。麒麟温酒器作为泸州市博物馆馆藏珍品,其精湛的工艺造型及技术体现了民间造物的设计智慧。通过实地调研,立足于设计学角度,对此文物的造型、纹饰、功能、工艺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设计原理和设计思想,深入挖掘泸州市本土文物设计转换的核心价值,为加深泸州市地域特色与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扬 《包装工程》2020,41(14):325-331
目的通过对中国古代酒器"公道杯"设计的研究,挖掘传统造物智慧和文化内涵,进行创新设计实践,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法收集文物素材和文献史料,研究古代公道杯的功能与结构设计,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精神理念,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创新产品设计实践。结论基于对古代酒器公道杯的物质层功能设计和精神层内涵设计的深入研究,结合现代设计理论,对传统器物进行创新设计应用,不仅可以触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为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提供文化支撑。创新设计对于复兴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其它传统器物的现代创新转化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特点“意境”的体现以及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阴阳共生的和谐观,以及“道法自然”的设计手法来得到启示——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才是引领我们找到设计发展方向的根源,只有在根中发芽,壮大,才能真正的成长,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我们民族的设计道路。我们要解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从对江南私家园林的“意境”建筑美学的分析,得知我们要继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形态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伟伟  李焕妮  王微 《包装工程》2019,40(20):210-214
目的 禅宗美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之美,至今仍带给人以人生感悟。其“心性论”、“顿悟说”、“空”等思想也给当代产品设计以指引。方法 以盛唐时期禅意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器物及文献书籍的深入分析,从盛唐时期的器物和意境入手,构建盛唐禅意文化因子的提取模型,挖掘可用的设计元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特征语义与用户需求的权重分析,最终通过用户的审美需求分析,将设计元素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从而进行创新设计。结论 用现代的手法,将感性的禅意文化植入到理性的产品设计中去,使盛唐禅意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想有机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中找到契合点,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产品实践。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器物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王婷 《包装工程》2013,34(16):123-126
以《考工记》中的古代传统器物设计观为基础,以筷子设计为线索,分析筷子的起源、材质、设计功能和意义以及内涵的文化价值,将中国传统器物设计思想与现代产品设计理论进行比较,提出中国传统器物设计思想是现代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陈家昌老师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充满了历史和哲学的智慧,在优美而精炼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折射出灿烂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人类美好的思想理想和精神追求。”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青少年学生多读点文言,对增强语感、提高文化品位、扎实文化底蕴都人有好处。  相似文献   

11.
龚瑜 《包装工程》2019,40(20):146-151
目的 探究吴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家具产品文化语意设计的表达途径。方法 从分析吴越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出发,探究其文化元素、形式及内涵对设计的意义,提出家具产品设计中文化语意的表现形式和价值,从表达形式、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总结出吴越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具产品文化语意设计中的表达途径。结论 基于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语意元素提取,是传承吴越传统礼仪、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民间习俗、审美情趣,并融于现代家具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在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相互碰撞和磨合的背景下,有助于保留吴越地区的文化特质,并将其作为优势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中国风格”的时代产品,增加现代家具产品的民族属性和文化意境,在继承和发扬中为吴越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文创产品带动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传承,将古籍文化推介给群众,助力古籍的保护和传播,探究将怀旧理论应用于中国古代典籍文创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策略。方法 基于中国古籍的发展现状和其文创产品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怀旧需求的层次和其对文创产品的触发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出怀旧需求融入文创产品的层次,包括感官植入层、触点再现层、情感修复层,并融合古籍的怀旧需求诱发因素,从质色味的延续、古籍情境重现、精神家园回归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结论 将怀旧理论引入中国古代典籍文创产品中,更容易掌握使用者的核心关注点和情感需求,给古籍文化以更现代化的诠释,提升大众对中华优秀古籍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古籍文化的创新型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鸿芳  薛刚  胡青岩  朱曦 《包装工程》2023,44(14):373-379
目的 运用“在地性”理念探索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以“在地性”的提出与研究现状为基础,总结在地设计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以“人”的感知为核心,以“地”的文化为依托、以“物”的设计为表达的应用思路。通过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符号的在地性设计实践,解析了从在地感知调研,到在地文化符号选取与转化,再到在地文化衍生设计的方法与过程。结果 成为将设计者置于研究地域内,与当地文化视为一体,并作出设计反馈的生动案例。结论 是推动上海泗泾古镇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用现代设计构筑美好生活,从“文化自信”的视角使传统古镇文化“活起来”的一次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谢天  孙虎 《包装工程》2023,44(22):277-283
目的 通过中国古代“制器尚象”这一传统造物智慧思想在当今的理论创新,研究绿色包装中的与自然相联系的装饰物及其内涵,归纳基于“制器尚象”的绿色包装中的装饰的设计路径。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将“制器尚象”与现代绿色包装相联系,互通视角,辩证地看待绿色包装与其装饰物,而后对照“制器尚象”的象征层次,按象形装饰、象理装饰、象德装饰的递进层次划分类别,再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分别研究。结果 绿色包装中的装饰的存在具有合理性。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关于“象”的设计智慧的再理解,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然意象作为设计的源泉与理念传达的媒介。结论 化用传统文化与造物智慧中与现代设计相适应的设计理论来指导绿色包装及其装饰设计,可为研究者和设计者提供更加本民族化且开阔的绿色包装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杜杰  韩怡萱  雷英卓 《包装工程》2023,44(14):179-187
目的 探索神木石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挖掘、解读和提取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打散重组成为新的器具造型,然后运用至文创产品中,促使市场中的文创产品设计思路达到多元化的局面。方法 基于形状文法推演规则,根据石峁陶器,玉器造型特点及石峁石雕纹样特征,与现代茶具造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展开设计。以茶壶、茶杯、公道杯、茶盘为石峁茶具组合,开展形态设计推演。结果 获得极具石峁造型风格且符合现代审美的石峁茶具文创产品设计。结论 通过实践验证案例方法的切实性与有效性,为石峁造型和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并转换成现代产品,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保护石峁遗址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魏婷 《包装工程》2019,40(24):297-302
目的对于中国传统灯具的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同时也为当今的灯具设计提供素材与路径。方法首先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灯具的设计特征,并从符号学的视角讨论了传统灯具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再通过对传统灯具"形"和"意"的重构与分析,把握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传统灯具符号元素在今天的灯具设计中的应用。结论从传统灯具符号的语义内涵入手,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的方式,创作出适应现代生活和环境的灯具作品,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设计行业文化层面的提升。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实际运用,都要求当下的设计尽可能地从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着手,用整体的传承方式和再创造的方式,实现我国传统灯具的再生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韦尧  张毅  王显颖 《包装工程》2022,43(18):302-310
目的 中国古书画装裱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探寻其装裱纹样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发掘传统装饰纹样中的东方文化魅力。方法 采用文献与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古书画装裱绫纹样的实物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运用转译与形状文法,对装裱绫纹样中的典型纹样进行一定的筛选、提取,并依据形状文法的推演规则,对装裱绫纹样进行再设计,以丰富其纹样的表现形式。结合艺术设计学理论与形式美法则,将创新设计的纹样运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结论 通过对装裱绫纹样进行创新,应用于文创产品中的装裱绫纹样,在创新设计的方法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装裱绫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与开发,拓宽了装裱绫纹样的宣传方式,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黄秋儒  杨帆  沈艾雯 《包装工程》2023,44(12):235-239, 249
目的 通过结合当下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探索设计与开发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形式。在广泛聚焦各年龄层受众的注意力的同时,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传统“非遗”的特点。方法 以“非遗”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作为突破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游戏载体相融合,并择取无锡惠山泥人为实践题材,对其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再以此进行游戏要素设计,进而制定出较为完整的设计策略。结果 以“融合多学科知识、突破常规、新视野展示传统文化”为研究核心,采用创新视角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结论 将无锡惠山泥人作为母体,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对相关元素加以提取,从而设计出以“非遗”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增强了沉浸感和趣味性,同时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马瑞 《包装工程》2024,45(4):345-354
目的 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转译应用研究,是对古建彩画艺术在日常生活语境下活化传承的路径探索,也是对家居产品设计手法的拓展,有助于营造中国式家居风格氛围,引领人们认识与弘扬中国传统住宅家居文化。方法 搜集河南古建筑彩画相关资料并整理分类,总结和提炼其代表性符号元素,解析符号元素中的文化因子,并对文化因子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讨论,即廓清古建筑彩画艺术中的“结构”因子、“形”因子、“色彩”因子和“语义”因子,运用碱基运算法,对各类因子进行再结合,构建完整的家居产品设计新模式。结论 通过对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元素与符号特征的再设计,将河南古建筑彩画艺术与家居产品设计结合,使其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属性,提升其文化附加值,为家居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