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楠  袁婷  刘琦  文琳  职蕾蕾 《广东化工》2024,(4):143-146+68
通过搭配内源性保湿、修护成分,模拟皮肤的天然保湿系统制备一款精华水。筛选35例敏感性皮肤的女性使用产品,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使用28天,通过无创性定量评价该产品对敏感性皮肤的护理效果。于使用前、使用后28天,对面颊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皮肤血红细胞浓度、皮肤表面酸碱度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连续使用产品28天后,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显著性升高38.13%(p<0.001),经皮水分流失量显著性降低20.20%(p<0.001),皮肤血红细胞浓度从181.55±38.87降低至171.90±34.34(p<0.01),乳酸刺痛评分从4.43降至2.83(p<0.01)。此实验过程皮肤维持弱酸性环境,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综上所述,该精华水适用于敏感性皮肤,可改善皮肤干燥、敏感程度,对皮肤屏障有一定的修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化妆品功效宣称应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我国《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要求特定宣称的化妆品如宣称适用敏感皮肤,应当通过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或消费者使用测试的方式进行功效宣称评价。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响应轻微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不愉快主观感受的皮肤症状,其主要特征是主观性和响应性,在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本文从敏感性皮肤的诱发因素、发生机制着手,详细阐述了敏感性皮肤的主、客观识别分级方法,旨在为建立完善的敏感性皮肤化妆品适用性、功效性的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鼠皮肤较薄的特点,研究市售敏感性皮肤适用润肤剂的温和性。收集10款宣称敏感性皮肤适用的润肤剂,先利用家兔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以及重组人表皮模型评价受试产品潜在的皮肤刺激性。再进行C57小鼠涂抹试验,每天2次连续7天,然后检测经皮水分丢失(TEWL)、皮肤表面pH值以及角质层含水量等屏障功能参数。结果表明所有受试产品在家兔和重组人表皮模型上均未显示明显的皮肤刺激性,但是其中5款产品可在小鼠模型中诱导表皮功能异常,显著降低了小鼠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或明显增加TEWL。建议在敏感性皮肤适用产品的研发阶段增加小鼠经皮暴露试验帮助筛选温和的配方。  相似文献   

4.
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是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s,Kit)分类中的一种.KATP通道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并随着细胞内ATP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参与人体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KAT...  相似文献   

5.
对4款彩妆产品进行消费者留置测试.选择有效受试者99人入组,经由人体试用和在线平台问卷填写的方式,对受试者的彩妆使用现状以及试用产品体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上妆不当发生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占比为16%,通过减少化妆应对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占比为49%,且敏感性皮肤人群有日常上妆需求,产品使用范围涵盖面部、眼部、唇部的多个...  相似文献   

6.
对一款眼部精华产品进行人体功效评价。通过自我评估和乳酸刺痛试验,选择敏感性皮肤的受试者入组;经由无创仪器测试和面部图像拍摄,分析对比受试者使用测试品前后的眼周皮肤参数。结果表明28天后,上眼睑红斑面积、眼角鱼尾纹面积、下眼睑细纹面积、下眼睑含水量均与初始值有显著性差异。结合受试者自评和医生评估,受试者对产品的耐受性为100%,测试品的使用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7.
随着敏感性皮肤适用护肤产品研发需求增长,简易、高效、低成本的敏感性皮肤判别方法价值日渐凸显。受此现状启发,本研究尝试对广受采纳的鲍曼敏感性皮肤问卷进行精简并保持原有判定效果。研究选择319名18~50岁上海女性作为受试样本,采用乳酸刺痛评分作为参照,通过相关性分析、问卷信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和样本检出率分析实现问卷条目的精简和效果检验。研究结论认为,鲍曼敏感性问卷可由现在的18题精简为13题,可精简题目内容主要与皮肤病客观表征诊断或治疗相关。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更好地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损伤和皮肤防护的分子机制,需要研究人(内源性物质和结构)、物质(刺激物和抗刺激活性物)、以及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然而,在人体上分子水平的机制研究报道很少。共聚焦拉曼光谱可以开展此类研究,因其可以在体、实时和非侵入式地测定角质层中的某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并分析角质层结构。文章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刺激剂,通过共聚焦拉曼光谱扫描志愿者前臂屈侧皮肤12μm深度内,定性和半定量地测量SDS经皮吸收的相对量和深度,以及SDS“入侵”时皮肤脂质相对含量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SDS经皮吸收进入角质层,导致角质层脂质流失和脂质有序性降低。据报道刺激物的进入量和深度是影响皮肤刺激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文章首次在人体上通过SDS给予证实;此外,文章首次发现SDS引起的人体皮肤屏障损伤的第三个因素,我们称之为“刺激传导网络”,即SDS对皮肤的损伤不仅局限于其所到之处,“刺激传导网络”可以将刺激损伤传递到SDS未到达的更深更远处。通过拉曼光谱对皮肤内部进行研究,并结合体外手段例如3D皮肤等,结果一致,进而提出了“现实世界发生的”SDS诱导皮肤损伤的分子学机制。根据该机制...  相似文献   

10.
青皮提取物(CR)是将未成熟的柑橘幼果经过特定工艺制备而成,富含黄酮和生物碱。本项目通过瞬时电位受体香草酸亚型1(TRPV1)高表达细胞、前列腺素受体1(EP1)高表达细胞、神经母细胞,研究CR通过TRPV1缓解皮肤敏感的作用机制。于TRPV1高表达细胞和正常细胞上对比研究发现,辣椒素(CAP)、苯氧乙醇可通过激活TRPV1引起伤害性细胞因子白介素8、趋化因子MCP-1、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量增加,细胞划痕损伤后的迁移速度下降。而CR能显著降低细胞因子的过表达,特别是针对PGE-2,也可加速划痕损伤后的细胞迁移。再对PGE-2-EP1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发现,0.5%体积分数的CR也可显著抑制PGE-2通过其受体EP1引发的荧光素酶激活。最后于神经母细胞上进行验证,发现0.06%~0.25%体积分数的CR也能抑制CAP、苯氧乙醇通过激活TRPV1导致的细胞外Ca2+内流,进而抑制皮肤敏感或受刺激后的信号传导,最终缓解皮肤热、痒、痛等症状。因此,CR可通过调控TRPV1激活,进而抑制伤害性细胞因子分泌及下游信号传导,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缓解皮肤因受到外界刺激过度反应后,导致的敏感和...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敏感头皮及其微生态屏障的研究,包括头皮上常见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和头皮的相互作用,微生态屏障对敏感性头皮的重要性.讨论了头皮微生物群落对头皮的积极以及负面作用的发生途径,分析了敏感性头皮常见症状,以及其对应现象下头皮微生物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黄小梅  刘海军  亓玉锋 《山东化工》2023,(2):100-102+105
干燥引起的皮肤问题,以及皮肤屏障受损引起的瘙痒是困扰消费者的主要痛点。就瘙痒的发生机制、原因及预防和缓解症状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干燥对皮肤屏障的破坏。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是一种非组胺依赖性的瘙痒过程,可以通过一些保湿和屏障修复产品来缓解。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能需要关注的另一个情况是皮肤屏障破坏引起的炎症,这可能为以后的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与人体皮肤衰老密切相关。本文对MMP-1的合成、功能、活性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MMP-1在皮肤老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MMP-1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基于抑制MMP—1活性延缓皮肤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发延缓皮肤衰老功效添加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简述了皮肤屏障与皮肤保湿的关系,介绍了木糖醇葡萄糖苷的性质,并通过仪器测试体现了其对皮肤保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基于脂质组学技术的人面部皮肤表面脂质采集、检测及分析方法,用于敏感性皮肤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首先通过乳酸刺痛实验将青年女性志愿者分为敏感性皮肤组和非敏感性皮肤组,检测其生理指标并采集面部皮肤表面脂质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随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t检验筛选出差异性成分并进行精准二级质谱鉴定,共指认出29种甘油三酯类(TG)差异性脂质。与非敏感性皮肤组相比,敏感性皮肤组中这些差异性TG的水平显著降低,并对相关生物学意义进行了阐述。本研究为敏感性皮肤发生机制的探索及相关护肤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探讨驴油提升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将十二烷基硫酸钠作用于体外重组三维表皮模型(EpiKutis)构建皮肤屏障损伤模型,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组织活力,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LISA)检测IL-1α的水平,考察驴油对人3D皮肤屏障损伤模型的屏障指数和IL-1α水平的影响。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揭示驴油对皮肤生理的机制,并揭示驴油提升皮肤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驴油可显著提升人3D皮肤屏障损伤模型的屏障指数和降低IL-1α水平,效果与地塞米松类似。驴油作用于人3D皮肤模型后,筛选出1 64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19个基因上调,1 030个基因下调。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与表皮发育、表皮细胞分化及皮肤发育有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参与TGF-β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NF-κB信号通路等重要生物学通路,其...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皮肤屏障的构成及损伤因素等展开讨论,就脂质、天然保湿因子、保湿剂、活性成分、pH值等几方面对皮肤屏障修复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综述了近年市场上皮肤屏障修复类产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柚皮苷对紫外线诱导昆明小鼠皮肤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将25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UV照射组),阳性对照组(28.39 mmol/L维生素C),低、高剂量柚皮苷涂抹组(0.35和3.5 mmol/L柚皮苷)。除空白对照组,其他4组小鼠模拟日光紫外线(UVA+UVB)照射,建立小鼠光损伤皮肤模型,每次UV照射前,提前2 h分别涂抹相同剂量(100μL/只)的药物。通过测试小鼠皮肤经表皮失水(TEWL)、HE染色、胶原纤维染色(Masson染色),以及小鼠皮肤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丙二醛(MDA)的含量,活性氧(ROS)清除能力来探究柚皮苷对皮肤光损伤的作用途径;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检测丝聚合蛋白(FLG)、内披蛋白(IVL)、水通道蛋白3 (AQP3)以评价柚皮苷对紫外线损伤皮肤的屏障相关功能。与模型组相比,柚皮苷涂抹组小鼠皮肤抑制皮肤表皮厚度增加,给药组胶原量增加;低、高剂量柚皮苷涂抹组可以显著减少光损伤小鼠皮肤中水分的流失(p0.05);柚皮苷显著提高小鼠皮肤组织中SOD、CAT的活力(p0.05),显著降低MDA的含量(p0.05)及清除ROS的含量;IHC染色研究表明柚皮苷涂抹组皮肤中FLG、IVL、AQP3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环境敏感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从定义、聚合物的敏感性机理以及应用领域等多方面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展望了环境敏感性聚合物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