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以中国传统食器中的泡菜坛为例,研究莫里斯符号学在传统食器设计中的流程和方法,旨在探索传统食器设计的新思路,挖掘传统食器更新的创新路径,以实现弘扬传统食器文化的目的。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传统食器的文化符号转译再生模型。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3个维度解读传统食器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将语义、语构、语用引入产品设计流程,结合用户研究、产品设计等相关研究方法,在对符号内容解读的基础之上得到产品设计的造型要素、结构要素、功能要素。结论 通过“语义提取造型要素、语构解剖结构要素、语用定义功能要素”对传统泡菜坛进行文化解读和创新设计,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传统食器产品的更新与开发提供了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 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传统文化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现状与问题,研究传统文化类APP的设计策略,探讨提升传统文化类APP用户体验的方法。方法基于文化转译理念,分析传统文化层次与APP设计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从传统文化的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中提取典型性文化要素,转译为APP的界面视觉,交互设计,场景设计元素的流程和方法。结论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移动端互联网产品的设计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特性与APP设计规范,将传统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然地转译到移动互联网产品中,设计出有民族情感、实用性以及艺术价值的APP,进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体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主要研究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在设计载体既定的前提下,解构其整体设计过程和设计流程,构建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模型,并对再生模型及其方法思路进行验证。方法 以符号学和设计学为主要理论支撑,通过因子研究、用户研究、服务设计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文化资源从语意、语用、语境、语构4个维度进行解读。结论 通过马勺脸谱文化元素的小夜灯设计,验证文化资源转译再生模型的可行性,对基于特定载体的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运河文化的梳理分析,挖掘运河自身的文化价值,探寻如何利用文化转译方法帮助叙事地图设计更好地进行叙事,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助力运河文化的传播。方法 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三个文化层次对运河文化进行层级分类、整理归纳,依据各层次文化的不同特点,分别与叙事地图设计的叙事主题、叙事场景、叙事语境三个方面相对应,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转译为叙事地图设计语言,提出各层次文化的转译流程,展开“津说运河”叙事地图设计实践,设计兼具叙事性与文化性,融合地理信息与人文特色的运河文化叙事地图。结论 基于文化转译方法和叙事设计理念完成的运河文化叙事地图设计,不仅全面地对运河文化进行量化,而且丰富了运河地图种类,还能够有效提升运河文化的可读性,为更好地传承运河文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地域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转译路径。方法以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食品品牌的产品包装设计为案例,引入转译的概念与方法,结合该品牌所立足的秦皇岛山海关历史文化,从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方法、人文历史的转译优化及地图信息设计入手,分析地域文化融入该品牌的包装设计的方式。结论从传统地域文化中提取元素,将其进行符号的现代化转译并融入食品包装设计中,既可以赋予包装设计更深的文化内涵,又增添包装设计的新活力和时代感,有助于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好感度和购买欲望。同时,借助物联网时代的产品跨地区流通,地域文化通过食品包装这一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地域文化宣传的新路径,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听障人使用的视觉交流语言“手语”转译为更加直观易懂、有趣易学、易于传播的图形语言,从而帮助人们认知手语的语形和语义,促进手语的保护与传播。方法 在转译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对手语视觉转译的符号传达逻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借助语言学的直译与意译理论,对手语的视觉转译设计进行模型建构;运用图解设计方法,对手语视觉信息进行可视化设计。结论 手语视觉转译在当下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手语视觉转译的传达逻辑是从“抽象意义”到“手语视觉”再到“图形符号”的过程;手语的视觉转译应当从应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提升手语视觉传达的效率;从语形的转译角度出发,划分出适于识别交流的“直译图解”;从语义的转译角度出发,划分出了适于阅读理解的“意译图解”;目前手语的直译图解有待改善,而相关的意译图解被严重忽视;手语视觉转译的图解设计应当考虑信息编码与信息解码的全过程;其创新设计应当加强多样化、准确性、功能性、艺术性、人文性、趣味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蒙古族刺绣和汉字的转译路径,从文化转译和符号转译的角度,构建蒙古族刺绣数字化传播的新方法。方法 首先,运用汉字学中的构形和构意理论,分析汉字的笔画、部件和结构;其次,结合汉字学及符号学中索绪尔提出的能指和所指,对蒙古族刺绣纹样进行分析、拆解和提取;随后,整理上述分析结论,形成基于笔画数据库与构件数据库的图文语言转译单元;最后,根据数据库生成蒙古族刺绣的汉字转译样本。结果 总结蒙古族刺绣纹样与汉字转译路径,将数据库的部件进行汉字的组合及生成,形成具有蒙古族刺绣元素和特征的汉字形态。结论 以汉字学和符号学构成的转译路径赋能蒙古族刺绣活态转化,以文化转化和再生的视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传播性和多元性的蒙古族刺绣数字化研究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文化转译理念对萨满神话进行视觉元素重构,并形成创新型文化产业IP,进一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宣传。方法 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萨满神话中的萨满面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转译下语义学和语形学的研究来深入挖掘萨满神话的精神内核及萨满面具的物质文化资源。提取核心文化并有效组织内在文化逻辑结构,依此形成创新型视觉元素表达库。并运用语义学中的视觉修辞方法进行符号转译,通过视觉元素重构形成新型文化IP。结论 将语言学中的文化转译理念引入设计学,能够更加精准地提取文化内核,并能有序的转译为视觉语言,从而促进龙江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视觉观感与文化保护,以及助力龙江萨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 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旨在以文化基因理论为基础,从文化场域视角下分析、构建蒙古包文化基因图谱,传承蒙古包文化基因及进行现代设计转译。方法 通过显性与隐性因子结构化分析,从造型、色彩、纹样、材料、工艺、环境、行为与语义8个要素出发,构建基于“人、事、物、场、景”文化场域视角下的蒙古包文化基因谱系图与文化基因评价模型树。结论 文化场域视角下的蒙古包文化基因图谱构建,更能全面、全貌地反映蒙古包文化特征,以其为背景的设计转译也更具高度的场景与文化代入感,从而成为连接文化与造物间的桥梁,也为民族文创产品创新提供可借鉴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