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对提升社区公园的游憩功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海3处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游憩偏好及需求,以霍兰德"人格兴趣职业分类法"将城市社区中参与游憩的居民职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用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法,揭示社区居民对公园游憩需求及偏好在职业层面的分异特征,并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性化的城市社区公园的优化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公园内游憩居民的职业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职业居民对社区公园游憩功能的需求、偏好和满意程度也不尽相同;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偏好的影响要远强于其对游憩需求及满意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游客游憩行为与满意度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分析影响玄武湖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安徽省合肥市巢湖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游憩满意度评价研究.本次研究旨在协调巢湖滨湖湿地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其生物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态景观多样性,推动合肥市滨湖区域的生态...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城市快速步入老龄化,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趋增长,但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均较高的上海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的取样调研,剖析上海社区性使用的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使用人群对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以指导老龄化街道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城市规划》2015,(8):63-69
以城市公园和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其空间的格局与功能的水平是体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上海为对象,在综合城市总体数量特征指标的同时,将考虑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空间的游憩需求和空间格局的特征,以体现可达性、人均占有量、功能完整性、城市空间和游憩满意度等为目标,选择更能反映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服务功能水平的综合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目前上海综合评分处于较低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不是其绝对的空间数量值低,而是空间格局不合理而造成的功能受损。据此,从定位、目标的角度提出优化服务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于淼  许冬  丁康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23,30(5):108-116
【目的】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游憩服务评价并提出优化指引策略,对保护传承长城文化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均具有突出意义和重要影响,可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5软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现有游憩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发展指引。【结果】根据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特质丰富了文化性指标,构建了适用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游憩服务评价体系,有效评估了现有游憩资源的游憩服务潜力和已有开发水平。结果表明:1)游憩潜力和游憩机会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度,区域开发基本依托游憩资源现状,整体较为合理,但局部地区不匹配,特别是居庸路、黄花路、古北口和马兰路4个重点区域周边多为低潜力-高机会地区;2)游憩服务评价结果被量化到各乡镇后,呈现出与量化前不同的分析结果,游憩潜力与游憩机会较为匹配的乡镇仅11个,游憩潜力大于游憩机会的乡镇共12个,可考虑优先开发建设,剩余19个乡镇存在现有资源利用趋于饱和的现象;3)80%的现有游憩景点具备高游憩机会,景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相似文献   

9.
健康是生活的基础,社区公园作为普惠性的户外空间,使用频次高,与居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但目前社区公园以传统实用功能为主导,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与健康相关的评价方法还十分缺乏。本研究在社区公园与健康的联系框架基础上,提出采用健康性因素量化方法评价社区公园的思路,选取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社区公园健康评价的探索,为后续社区健康公园的评价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城市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其社区公园布局评价及优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基于可达性分析等方法解析了广东省广州市城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公平性情况,发现该市中心城区大多数生活圈内社区公园空间布局的机会公平评价处于较低水平,高公平水平的生活圈在空间上具有沿珠江聚集分布的特征,且社区公园空间布局不公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叶阳  向炀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4,40(4):71-76
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呈现同质化、协调性差等问题,效益耦合机制亟待揭示。基于AHP-FCE模型建立舒适性、安全性、社交性和美学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地面观测法、POE法、行为观察法、SBE-SD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测评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FCE)并揭示其耦合机制。结果显示:1)城市型湖泊公园效益高(2.33~3.38)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城郊小型湖泊公园最差(2.18);2)距离水体越近、坡度越缓和、绿化覆盖率越高、建筑与设施数越多的游憩空间效益越显著;3)自然湖泊和植物游憩空间效益协调发展,而人工滨水和硬质活动空间效益濒临失调。系统评价了游憩空间综合效益水平,揭示了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耦合机制,为湖泊公园等城市蓝绿空间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选取福州市西湖公园林荫空间为样地,借助ENVI-met软件,引入正交试验设计,探究植物群落特征对夏季林荫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结果 表明如下几方面.1)树木叶面积指数在所有时段均对林荫空间的降温通风能力起主导作用,降湿效应在早上时段主要受乔灌草比例影响,其余时段主要受树木叶面积指数影响.2)树木叶面积指数、灌木层占比与林荫...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城市绿地,社区公园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影响。然而,既有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方法缺乏针对视觉感知的客观分析,未能有效指导社区公园的健康化营造。以成都市中心城区8个社区公园为样本,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开展基于视觉感知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试验,建立基于眼动分析的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为探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提供了新的量化方法。研究表明:(1)环境要素丰富、自然特征鲜明的景观对人群更具有吸引力;(2)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眼动指标与人群感知恢复性效益评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对感知恢复性效益进行有效解释;(3)基于眼动分析的恢复性环境评价模型可对社区公园做出视觉感知维度的客观评价,可通过客观视觉指标指导其恢复性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4.
苏诣晶  李奕  丛丽  张玉钧 《风景园林》2023,30(10):12-19
【目的】游憩适应性管理是缓解国家公园资源保护和游憩利用矛盾的重要方法,可以提升管理成效,是国家公园管理研究和实践关注的重点。【方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历程,总结其研究内容,分析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结果】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研究经历了2005年以前的实践探索及理论萌芽期、2006—2015年的理论建构与提升期、2016—2022年的可持续发展期3个阶段,体现出研究技术创新和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憩资源、游憩环境、游客、游憩服务4个方面,涵盖资源监测与评估、承载力水平判定、游客时空行为监测等内容。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的国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人类干扰、气候变化、游憩生态系统等方面,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游憩适应性管理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结论】中国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要在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游憩适应性管理实践和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的具体地域系统,选取适合的技术指标,构建相应的技术体系,实施游憩适应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BREEAM UK New Construction,LEED-NC和GBA China的评估标准,重点研究建筑物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在每个标准中,能源的管理和使用是评估建筑物对微气候影响的最重要部分。在LEED-NC中,评估建筑物微气候的指标百分比相比其他两个占其总指标的最大,其余两个比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与场地生境条件的联系,阐述了结合场地生境营造进行植物群落构建的必要性。基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门花园的场地小气候特征,通过对生境因子的计算机分析模拟与实验观测,确定日照条件、土壤水分条件和风环境是决定该场地生境类型划分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生境类型划分,并提出了适应降水、日照、气温、风等小气候因子的植物群落设计策略和目标,构建冬季"枯而不倒"的群落形态为主要建群种、形成以"地被层—季节主题层—结构层"为主体的草本植物群落分层组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区公园中自然环境要素的恢复性潜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快速城市化进程下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引发人群精神紧张、生活压力大等精神健康问题,加剧了精神疾病的蔓延。已有研究证实,社区公园作为一种"恢复性环境"能够有效缓解人群精神压力。但是,其内部不同环境要素的配置组合对人群恢复性潜能的影响程度有待深入研究。以重庆渝中区3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实施网络调查,运用联合分析法的基本思路,选取社区公园内草地、灌木、乔木、花卉、水体、置石、山体坡地和动物8类自然环境要素,开展不同要素类型效用、同种要素规模效用和群体需求差异效用3个方面恢复性潜能的度量评价。结果发现,草地(W=27.82%)恢复性潜能最高,大面积草地覆盖(U=47.6)、大片树林(U=23.8)、疏松灌木丛(U=16.1)、大量花卉(U=21.2)、大面积湖泊(U=32.7)、零散置石(U=6.3)、少量山体坡地(U=5.5)和少量动物(U=19.2)等自然环境要素组合的社区公园具有高恢复性潜能。  相似文献   

18.
兰强  黄瓴 《风景园林》2023,30(11):105-112
[目的]公共绿地作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与提供游憩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科学评价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尽可能全面把握游憩服务能力情况,可有效服务于高密度城区游憩服务供给的优化。[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梳理游憩需求理论,系统反演游憩服务应供给的功能,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度单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全域公共绿地总体游憩服务能力及公共绿地之间的竞合关系。[结果]研究发现:1)个体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呈现“中心低四周高”的特征;2)总体服务能力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并显现出“极核-组团-扇形-环带-散点”多模式综合的游憩空间结构;3)公共绿地之间不同的竞合关系形成了差异化的游憩服务供需模式与服务效益。[结论]从衡量标准、评估尺度、认知对象3个方面优化了公共绿地游憩服务能力的评价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打造游憩网络体系、全力提升公共绿地的多维可达性、搭建多元游憩服务供给主体的协同供给平台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