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粒径约45μm的玻璃珠为床料在直径630 mm的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可视化冷态试验台上研究了气体在塔内的扩散特性.SO2作为示踪气体被注入到文丘里中心上方位置.利用均方差位移(MSD)模型获得了示踪气体的扩散系数D,脱硫塔内的扩散系数D在0.8~1.8 cm2/s之间,塔内较好的气流分布及控制合理的床层压降(即物料...  相似文献   

2.
在截面尺寸为500 mm×250 mm、H=3000 mm的循环流化床实验台上,以平均粒径100 μm的石英砂作为循环物料,连续注入CO2作为示踪气体,在塞状流模型的假设下,对气固两相流稀相区中气体的混合规律进行了冷态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颗粒的存在对气体径向混合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影响;循环流化床中径向混合系数很小;流化风速对混合系数的影响规律不明显,颗粒浓度对混合系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CO2作为示踪气体在内径200mm,高5m的全尺寸加压导向管喷动流化床中对床内气体扩散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操作参数(喷动气流率,流化气流率,操作压力,颗粒粒径和物性参数)对床内气体扩散的影响,归纳了喷动气旁路份额和流化气旁路份额随操作参数影响的试验关联式,可作为工程设计计算和实际操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根据气膜冷却原理开发的空气冷却高温气体发生器,试验研究表明:空气冷却高温气体发生器与传统的锅炉预燃室比大大地缩小了体积,提高了燃烧强度,形成了可靠气膜冷却结构,内筒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可以按照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更要求灵活调节高温烟气的供给量和参数;空气冷却高温气体发生器燃烧效率高,与燃气轮机十分接近;整套启动装置操作简便,运行人员简单地操作开关按钮就可以完成启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根据气膜冷却原理开发的空气冷却高温气体发生器,试验研究表明:空气冷却高温气体发生器与传统的锅炉预燃室比大大地缩小了体积,提高了燃烧强度,形成了可靠气膜冷却结构,内筒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可以按照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更要求灵活调节高温烟气的供给量和参数;空气冷却高温气体发生器燃烧效率高,与燃气轮机十分接近;整套启动装置操作简便,运行人员简单地操作开关按钮就可以完成启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循环流化床锅炉SO2和NOx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简单分析,提出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脱硫及控制NOx的排放措施。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锅炉密相区内颗粒的横向扩散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热粒子作为示踪粒子,用热电偶测量示踪粒子沿径向的变化,在长900mm、宽100mm、高5200mm的循环流化床密相区进行了颗粒的横向扩散的研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内颗粒横向扩散可用一维扩散模型来描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很好。根据实验数据拟和得到颗粒的横向扩散系数Dsr,实验表明随着流化风速的增大和静止床高的增高,横向扩散系数Dsr增大;随颗粒粒径的增大,横向扩散系数Dsr减小。最后给出了以流化风速、静止床高和颗粒粒径为影响因素的横向扩散系数Dsr的经验式。  相似文献   

8.
在提升段净高为4.0 m、内径0.19 m的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进行了快速床和气力输送两种流型中径向气体混合的试验研究,试验用物料为河沙,d_p=120 μm,真实密度ρ_s=2 400 kg/m~3.试验台颗粒循环流率(G_s)和流化风速(U_g)可独立控制,根据床层上、下部压力梯度随流化风速的变化关系判断快速流态化的存在区域.采用柱塞流模型,用CO_2作为示踪气体进行3种风速下的径向气体混合试验,得出了快速床和气力输送两种流型中气体径向扩散系数Dr随颗粒浓度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在气力输送流型中Dr随颗粒浓度增加而减小,在快速床流型中Dr随颗粒浓度增加而增大.结合固体颗粒在不同流型中的存在状态解释了流型对Dr的不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3种规模的循环流化床(CFB)冷态试验台上对提升段稀相区径向气体混合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3种试验台提升段净高均为4.Om,截面尺寸分别是内径O.19 m的圆管、O.3m×0.3m的方截面和0.25 m×0.5 m的矩形截面.以dp=120μm,ρ=2 400kg/m3的砂作为试验床料,CO2作为示踪气体,对影响气体混合的因素如表观流化速度Ug、颗粒浓度、提升段尺寸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颗粒的存在减缓了气体横向混合的速度,但颗粒对气体横向混合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对一定风速,存在一个颗粒浓度转折点,小于此浓度时D,随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大于此浓度Dr随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中此转折点浓度为8~1O kg/m3,应为气固流型的转折点.提升段直径Dt对Dr影响很大,结合前人研究结果,Dr随Dt呈线性增加,但更确切的关系确定有待进一步数据积累.与颗粒浓度和提升段直径相比,气体流化速度对Dt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
循环流化床中贴壁回探流的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昕 《热能动力工程》1998,13(3):178-182
通过在循环流化床模型进行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贴壁回探的形成机理,提出了贴壁回探 的物理模型。对工程设计和循环床理研究都有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流动和燃烧特性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辉  骆仲泱  李绚天  倪明江  岑可法 《动力工程》1999,19(4):269-274,328,322
在对1台12MW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能描述宽筛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内流体动力特性和燃烧过程的数学模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总体数学模型以所建流体动力特性模型为子模型,模拟了12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模拟计算结果合理正确,与试验研究结果吻合良好。图11参6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运动的PIV测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为一种瞬时全场测速技术,PIV测试技术被尝试用于测量循环流化床(CFB)内颗粒运动,以进一步了解循环流化床内复杂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初步实验已在一个截面为200mm×200mm高为4m的冷态循环流化床实验台上完成,并运用二值化互相关图像处理算法,获得了床内截面上的颗粒流动矢量图。初步测试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循环流化床内颗粒流动的一些特性,表明PIV技术在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体特性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自行设计并搭建的试验台上,利用CCD的图像快速采集功能,获得了不同气速下流化床内的流态图像,并用图像处理方法对这些原始图像进行了有效的处理。研究了贴壁回探流、气体局部扩散系数、局部空隙率随横向位置和高度的分布、气泡的上升速度,给出了实验中气泡边界曲线的分维数。实现了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可视化,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循环流化床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间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型实验台上用双热电偶测温法测定床层温度。实验表明:气固间传热主要在循环床下半部进行;同时气体表观流速提高、颗粒循环率增大及颗粒粒径减小有利于气固两相间的传热,获得了相应的无因次方程。  相似文献   

15.
循环流化床冷态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在轴向的宏观流体动力特性,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测量不同工况下沿主床高度上的压力分布,进而计算出空隙率沿循环流化床主床高度方向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不同操作条件(流化风速、存料量)对空隙率分布、物料循环量和压力平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废弃物颗粒在非均匀布风流化床中的横向扩散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非均匀布风流化床中废弃物的横向扩散系数。表明配风方式对于燃料颗粒的扩散有很大影响,A字型布风板的横向扩散系数最大,V字型布风板较小,鼓泡床最小。同时发现内旋流床中沿床宽的扩散系数值有较大不同,并给出了不同布风方式流化床中废弃物的横向扩散系数公式。  相似文献   

17.
循环流化床稀相区流动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粒子动态分析仪,对方形管循环流化床的稳定段颗粒相的流动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颗粒浓度呈中心稀,壁面附近浓,且边角效应明显;颗粒速度的垂直分量中心向上,壁面附近向下,水平分量则指出/向壁面和角落。颗粒浓度和速度分布特性证实了方形环核结构2的存在。颗粒相的湍流脉动量随着向壁面的靠近而降低,且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特点。湍流相关脉动量在床中心大,边壁低,且在床的中心区域呈现出各向异性而在边壁区则表现了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冷态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布风下装有∧字型布风板的内旋流流化床的流动特性,并进行了对比.气固两相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固相流场产生了大尺度旋流,而且与试验观察到的现象相似.对固相颗粒速度分析表明非均匀布风使内旋流流化床的底部和顶部产生了气、固两相强烈的横向和纵向运动.相比较来说,对称的非均匀布风扩散能力要比均匀布风的扩散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分析煤泥的特点,结合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特性,指出纯烧煤泥存在的问题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解决对策。实践证明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煤泥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内旋流流化床燃烧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垃圾的热值和物理成分分析,结合流化床布风的冷态实验结果,对内旋流流化床燃烧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出热态试验装置并成功地进行了生活垃圾焚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