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封堵井层越来越多,封堵时间也越来越长,造成封堵层的水压力梯度发生了变化,剩余油进行了重新分布。通过运用灰色理论预测高含水井层系的含水变化情况,并进行去堵求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研究进行了概述,对四种剩余油预测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认为剩余油分布预测应强调地质资料的精细化、生产数据的系统完整性,将动静资料合理利用,做到剩余油分布的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3.
4.
5.
6.
高含水后期单层剩余油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针对多油层非均质砂岩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在对测井资料和分层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利用层间干扰系数识别单层动用状况的方法。即层间干扰系统反映目的层受到其产层干扰的程度,其值越大,受到的层间干扰越严重。当它的值大于0.5时,此层动用较差或未动用,利用先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单层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单层含水率,为油田高含水后期寻找剩余油分布及确定剩余潜力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8.
针对进入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面临油井含水上升、产量递减、成本增加的问题,运用盈亏平衡分析原理,建立油井、油藏的含水经济极限模型,并通过油藏工程方法计算出油藏的经济可采储量。实例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快了解油藏不同成本下的经济产量及经济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9.
由于聚合物驱后大部分油井高含水、油层驱替仍不均匀、油层内部尚有未洗层等原因,使得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产状尚不甚清楚.与此同时,聚合物驱后的原油采出程度在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仍具有相当的开采潜力.为此,以大庆长垣北部典型聚驱油藏为例,通过大量实际数据的对比运算,优选出适合聚驱的7种可采储量预测方法,分别研究了聚合物... 相似文献
10.
Weng旋回模型在油气田长期产量预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在国内油气田产量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可采储量是油气田预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有关Weng旋回模型文献中,油气田可采储量的预测方法存在着错误和不足.本文对Weng旋回模型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的方法存在的错误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预测可采储量的可靠方法,从而完善了Weng旋回模型. 相似文献
11.
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采比和剩余可采程度是判断油气田当前开发形势的重要指标,是决策是否进行开发调整的重要基础,因而受到全球各石油公司的高度重视。根据中国行业标准,评价可采储量的方法主要包括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和预测模型法。水驱曲线法仅适用于水驱开发的油田,而产量递减法和预测模型法则适用于已经进入递减阶段的任何储集类型、驱动类型和开采方式的油气田。DeGolyer and MacNaughton和Ryder Scott两家评估公司对中国境内油气田的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进行年度储量资产价值评价所使用的方法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多部门团队提供的Arps指数递减的变异公式。利用适用于不同开发模式的广义指数递减法,推导得到了油气田年度经济可采储量、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采比和剩余可采程度的计算公式,并对DeGolyer and MacNaughton公司使用的变异指数递减法进行了说明和评价。通过8个油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笔者提供的计算方法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快速方法(为庆祝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而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指标,尤其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未来开发的物质基础.目前,对于水驱开发的油田,预测可采储量的方法有: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预测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然而,当油气田业已进入递减阶段之后,产量递减法则是最为重要的预测方法.它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方法.基于产量递减法,提出了预测油气田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快速方法.这些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已被我国12个油田的实际应用所证实. 相似文献
13.
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油气藏工程中的产量递减法 ,提出了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新方法。只要油气田产量已明显进入递减期 ,就可以利用该方法预测未来某一开发年限时的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和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以便于进行油气田开发规划的应用研究。应用实例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G油田XX井区非均质油藏参数变化难于适应剩余油分布富集描述的问题,利用单井控制计算储量,将油层有效厚度、物性和原油性质接近的油砂层控制在一个单井计算单元内,考虑非均质油砂层参数平面和纵向上的差异及其油气采出量,计算出了各油砂层单井控制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利用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分析单井剩余可采储量和剩余油分布图表,阐明了剩余油平面和剖面分布富集井区、层位及其相应位置和形态,提供了目的层段剩余油挖潜规模、范围及其具体井位和富集量,为剩余油挖潜和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预测油气田剩余可采储量和储采比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未来开发的物质基础,储采比是分析和判断油气田未来开发形势的特殊指标。当储采比接近于10时,油气田开发可能会进入递减阶段。基于威布尔预测模型的扩展推导,提出了预测油气田剩余可采储量和储采比的方法。通过实例应用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对于已经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气田,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程度和剩余储采比是3个重要的参数。这些参数是判断和分析油气田开发形势和潜力的重要指标。基于瑞利(Rayleigh)、威布尔(Weibull)、胡-陈-张(HCZ)和哈波特(Hubbert)的不同预测模型,提出了预测剩余可采储量、剩余可采程度和剩余储采比的新方法。实例应用表明,提出的新方法是有效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17.
18.
近20年中国石油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张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584-58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工业处于储、产量相对稳定的壮年期。从1984年到2004年,中国累计的探明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呈起伏不大的平稳升势。其中,东部老油区仍是增储的主力,20年间地质储量年均增长4.6×108t,可采储量年均增量约为0.95×108t。西北区及海域地质储量年均增长分别为1.93×108t及1.11×108t,可采储量年均增量分别为0.396×108t及0.237×108t。从对未来经济发展更具影响的剩余可采储量看,中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处于稳定的局面,20年期间平均年增量仅为0.1×108t。东部老油区已处于稳产阶段后期,其剩余可采储量已开始下降,但西北和海域的增加弥补了东部的下降。今后东部老油区与西北、海域之间的减、增平衡状况决定着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的变化趋势。为保持中国石油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今后应加强东部挖潜,开拓西北及南海深水海域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以来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20余年来全国剩余可采储量的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1987年前呈升势。1988~1994年总体呈降势,1995~2000年再度增加。2000年相当上次峰值(1997年)的103.36%。但1997年后剩余可采储量年增量一直呈降势,导致2001年剩余可采储量重又出现负增长。我国储量增长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壮年期,峰年增幅明显下降。除去复算的影响,在勘探效益有所提高、产量大致稳定条件下,剩余可采储量的增减明显受勘探工作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广义递减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已经进入产量递减阶段开发的油气田,产量递减法是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产量和递减率的重要方法。基于广义的Arps指数递减、双曲递减和调和递减,结合陈氏线性递减模型,建立了广义递减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油气田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产量和递减率的预测。递减因子m是判断和区分递减类型的重要参数。当m=2时为线性递减;当m=1时为指数递减;当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