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立信预测,2013年全球宽带的用户数将接近30亿,其中80%为移动宽带用户。爱立信有一个愿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使用移动宽带,即移动宽带将无处不在,而爱立信正是这一愿景的积极推动者。10月22日上午,爱立信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冯映夺在ICT中国·2008高层论坛上表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利用影响信息产业市场的下个重要定律对3G目前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还对未来业务的预测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的移动宽带服务。  相似文献   

3.
移动宽带技术发展的步伐日趋加快,按照通信技术10年产生一代新体制的发展规律,2010年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4G商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4G是3G技术的进一步演化,它不仅包括传统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如蜂窝、卫星、集群通信等),还包括宽带无线接入领域及广电领域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史兴东 《世界电信》2008,(12):20-23
从传统的移动话音业务到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丰富多彩的宽带数据业务,作为本届大会主题“新移动通信时代的服务”,毫无疑问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为期三天的主题会议中,就有长达两天的会议聚焦应用——移动货币下行销、移动互联网的机遇。与此同时,移动宽带应用也成为最近移动产品及其方案展示中最为耀眼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的数据,至2009年底中国有1亿300万位有线宽带用户,年成长率为25%。Ovum预测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宽带用户将有接近250%的成长。毫无疑问的是宽带服务是现存业者的成长关键,新进业者则积极在此广大的成长中的市场布局。  相似文献   

6.
《移动通信》2008,32(23)
据报道,日本第二大手机运营商KDDI将选择来自北电与日立的核心网络解决方案,部署下一代LTE(长期演进)无线网络。北电与日立共同提供的全新LTE网络将覆盖KDDI现有的CDMA移动网络,以满足其3000万热哀新技术的移动及商业用户对于即时接入带宽需求大的多媒体内容和应用的需求。该网络将大大缩减音乐及视频服务的下载时间,并且为带宽需求大的应用(如视频、实时移动游戏和在线业务)提供随时随地的接入服务,  相似文献   

7.
一、全球移动宽带市场发展状况近年来,全球移动宽带业务进入高速增长期。据OVUM的统计,2012年末,全球移动宽带服务使用用户数已达到18.6亿,比上年增长42%,全球移动宽带用户已经是固定宽带的2倍多,并且将在未来5年内以2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2年,全球移动宽带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1472亿美元,占全球宽带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40%,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2941亿美元,占全球宽带业务收入的比重将超过50%。全球移动宽带连接普及率最高的地区在北美和欧洲,早已超过了50%,而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无线宽带平均普及率也超过了10%,未来几年内全球无线宽带  相似文献   

8.
周波 《中国新通信》2012,(14):47-49
1引言随着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信业务的日益丰富,用户宽带接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传统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越来越不满足于固定宽带业务,希望宽带服务能延伸到移动环境。另一方面,传统的移动用户也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等低速服务,而希望能享受到宽带服务。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使得宽带服务和移动服务逐渐融合。在众多的移动宽带技术中,WiMAX由于其性能上的优点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被誉为是"超级连接世界的真正无线宽带"[1]。WiMAX(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微波接入全球互通)是一种基于IEEE802.16-2004标准的宽带无线技术,最初该技术仅定位  相似文献   

9.
爱立信近日宣布正在与英特尔开展合作.以在记本电脑上实现爱立信的移动宽带模块与英特尔的个电脑防盗保护技术互可操作.从而为移动宽带用户提安全可靠的防盗解决方案。该项合作将最大限度地降笔记本电脑丢失或被盗后的负面影响.为敏感数据在动过程中丢失时提供独立的加密软件.防止不必要的据入侵。  相似文献   

10.
赵光磊 《通信世界》2010,(20):40-40
两年一届的2010 NGMN产业大会和展会在中国上海召开,包括NGMN合作伙伴的高级执行官和移动通信行业的代表齐聚环球金融中心。NGMN会议是一个获取全球移动宽带行业进展信息的主要平台,通过参加此次会议可以评估将要面对的商业和技术上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技术发展和设备、服务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电视技术》2013,(12):24
近日,歌华宽带响应政府号召,顺应市场大环境要求,继去年宽带服务全面提速之后,将于6月开始面向全市范围再度免费升级带宽,同时针对现有歌华宽带用户,将同期开展为期1个月的会员"观影月"回馈活动。  相似文献   

12.
1引言随着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信业务的日益丰富,用户宽带接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传统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越来越不满足于固定宽带业务,希望宽带服务能延伸到移动环境。另一方面,传统的移动用户也不满足于简单的语音、短信等低速服务,而希望能享受到宽带服务。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使得宽带服务和移动服务逐渐融合。在众多的移动宽带技术中,WiMAX由于其性能上的优点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被誉为是"超级连接世界的真正无线宽带"[1]。WiMAX(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微波接入全球互通)是一种基于IEEE802.16-2004标准的宽带无线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代晓慧 《世界电信》2013,(11):23-26
我国应抓住机递加快发展TD-LTE,满足用户对高速数据数务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开展LTE演进技术的研究,在无线、网络等方面积极创新,为来来移动通信盟袭震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石晶林 《中国集成电路》2008,17(1):77-84,89
宽带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国际新的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的焦点,今后十年将是宽带无线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宽带移动通信已成为全世界业者的共识,但是什么样的技术将成为未来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主流一直是产业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当前还没有哪一方面敢称自己研究的技术就是未来移动通信的主流,这也正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有一定技术储备、又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市场的国家提供了潜在的后来居上的机会!这个机会我们能不能把握住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通过在第一代模拟无线通信上全部引进,第二代以GSM为代表的数字移动通信上进行消化吸收,第三代移动通信上以TD—SCDMA为代表进行赶超,在第四代宽带无线通信上有希望在某种程度上引领部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最理想的目标则是在十五到二十年以后能从现在的通信网络大国成为真正的通信技术强国,全面引领国际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把下面几个问题理解清楚也许会有助于目标的实现,那就是:人们对未来移动通信的应用需求是什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征可能是哪些?我们怎么样才能在技术发展的潮流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作者在本文中试图把自己的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肤浅认识写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相似文献   

15.
曹淑敏 《世界电信》2012,(10):31-3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近期举办了"2012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论坛",主管部门与专家、企业一起,重点围绕LTE及TD-LTE产业链建设、扩大规模试验、技术演进等内容,探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技术特点和典型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博  宋俊德 《移动通信》2009,33(13):46-48
文章介绍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针对移动通信的业务状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细致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崛起及其带来的机遇,给出了二者结合推动国家信息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电信技术》2009,(12):23-23
北京移动的用户很快将体验到提高的数据吞址率和全面改进的无线宽带服务。北京移动将在国内首次实现直接通道技术的商业部署,该技术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的创新解决方案,可经济高效地提高分组核心网的传输效率。为部署面向未来的LTE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讯世界》2008,(11):41-41
本次通信展上,高通以紧扣移动宽带互联网,展示了一系列应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后3G技术、口袋型终端和笔记本电脑移动互联网接入技术、明亮环境下仍能保持高清晰的显示屏技术、显著降低噪音和回声消除技术、精准定位的gpsOne技术等个性化技术和应用等成为高通在此次通信展上突出的3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李珊 《世界电信》2008,(10):41-45
移动WiMAX技术的嘲起打破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足鼎立的格局,使竞争进一步升级,并加快了技术演进的步伐。运营商面临着多条技术路线选择,3G+和WiMAX技术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电信网技术》2010,(3):51-51
全球领先的无线及核心网络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商IXIA近日宣布.NTTDOCOM0公司已经选择IXIA的无线测试解决方案。以验证其预先部署的LTE网络的功能。NTTDOCOMO是日本在移动语音、数据和多媒体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运营商。该公司在日本拥有超过5500万客户,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