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研究开发一种反相色相色谱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测试蛋白质的吸湿等温线。结果表明:醇法大豆浓度蛋白的单分子层吸湿量明显低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且在吸湿过程中无溶胀现象。由于蛋白质聚集微粒表面的极性吸附点减少,致使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无法获得有效的塑化作用。这是该大豆蛋白在常规挤压条件下无法实现组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大豆蛋白的变性热力学性质。在热变性过程中,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结构刚性大、次级健断裂程度低。水对蛋白质的热变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蛋白质水分含量的提高,其热变性温度(Tde)降低。根据这些性质,经调整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pH值使其热变性焓差(△Hd)增大,可实现其挤压组织化。所得挤出物的物理性质及其流变特性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大豆蛋白的变性热力学性质。在热变性过程中,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结构刚性大、次级键断裂程度低。水对蛋白质的热变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蛋白质水分含量的提高,其热变性温度(Tde)降低。根据这些性质,经调整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pH值使其热变性焓差(ΔHd)增大,可实现其挤压组织化。所得挤出物的物理性质及其流变特性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企业内控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原料、生产过程直接影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成本和质量.对影响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质量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原料检验标准、生产过程检验标准和产品企业标准,并对其中的关键项目和指标的设立及控制进行了重点阐述,以期为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和标准的统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醇浓度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浸提液中溶出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不同浓度乙醇对低变性脱脂大豆粕进行醇法浸提,制取大豆浓缩蛋白。对浸提液采用SDS—PAGE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并对蛋白质溶出率进行测定,探索不同醇浓度对浸提液中蛋白溶出率及分子量的影响,为醇法制取大豆浓缩蛋白浸提液再加工、回收蛋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食品对大豆蛋白质的功能性要求和目前商业市场的实践情况,本文分析了大豆浓缩蛋白的最佳加工工艺,探讨了醇提大豆浓缩蛋白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方案,包括生产工艺、设备选型和控制产品质量技术措施。同时本文提出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能够弥补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不足,从而拓宽了大豆浓缩蛋白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及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实践,介绍了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综谷物理改性工艺生产功能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过程中由于醇的变性作用导致其持水性较差,相较于酸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545.00%,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只有425.40%。本实验以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为目的,采用三聚磷酸钠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磷酸化共价交联,并研究磷酸化共价交联改性过程中,大豆浓缩蛋白添加量、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温度、反应时间、pH对持水性的影响。实验表明,磷酸化共价交联能够改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持水性,最适改性条件为:大豆浓缩蛋白与三聚磷酸钠添加量比值为9.33%∶9.55%、反应温度66℃、反应时间283min、pH为8.8,磷酸化共价交联后浓缩蛋白持水性提高了94.18%,经过本实验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有利于应用在肉制品中。  相似文献   

9.
3.2大豆蛋白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营养源蛋白。蛋白质是人类生长,发育和繁衍的基础物质,大豆蛋白中的氨基酸的含量丰富,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赖氨酸含量最高。大豆分离蛋白PDCAAS是1.00,对人体来说,大豆蛋白的质量相当于动物蛋白,优于一般的植物蛋白。大豆蛋白对人体的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分离大豆蛋白的功能虽然较好,但由于成本高,与国外产品无法进行竞争。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具有成本低、无污染的特点。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存在PDI值较低(50%~65%)功能性差的缺点。无锡轻工业大学采用物理改性的方法制…  相似文献   

10.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在大豆蛋白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在国内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了促进我国大豆浓缩蛋白的发展,对其加工、性能和应用进行了阐述.逆流浸出法是目前较常见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制备方法.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度较低,但是它有较强的持水性、持油性以及较高的黏度,通过改性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功能性质.传统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主要应用于肉制品加工,大量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被加工成组织蛋白.经过改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可以应用于对乳化性及持油性要求较高的高脂肪食品中.  相似文献   

11.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异黄酮同步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醇溶性物质,在提取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时,同时将大豆异黄酮提取出来。在保证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品质量基础上,考察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乙醇溶液体积分数65%,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0 h,2.0倍淋洗量。在此条件下可得到蛋白质含量大于70%,得率大于68%的大豆浓缩蛋白产品,此时大豆糖蜜中大豆异黄酮含量为6.4 mg/mL。  相似文献   

12.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是利用脱脂大豆粕中的蛋白质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用含水乙醇对低温豆粕进行洗涤,除去醇溶性糖类、灰分,并失抗营养因子失活,再经分离、干燥等工序,得到的蛋白含量65%以上的产品。由于用乙醇洗涤时,可以除去异味成分和一部分色素,用此法生产的蛋白色泽及风味较好,蛋白损失也少,其用途也更加广泛。本文简要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用途及应用领域,分析了我国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温豆粕生产醇洗大豆浓缩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兰  汪学德  丁莉 《中国油脂》2007,32(11):36-39
分别以高温豆粕和低温豆粕为原料采用醇洗工艺制取大豆浓缩蛋白。测定高温豆粕和低温豆粕醇洗浓缩蛋白的蛋白质含量、NSI以及乙醇萃取液糖蜜中皂甙、异黄酮、总糖、蛋白质含量。结果显示:高温豆粕(蛋白质含量47.16%)醇洗浓缩蛋白的蛋白质含量(59.64%)虽然低于低温豆粕(蛋白质含量51.83%)醇洗浓缩蛋白的蛋白质含量(67.71%),但已接近60%,且高温豆粕乙醇萃取液糖蜜中皂甙、异黄酮含量(分别为8.04%、2.67%)与低温豆粕乙醇萃取液糖蜜中的含量接近(8.53%、2.13%)。表明利用高温豆粕生产饲用大豆浓缩蛋白应该是可行的,且副产物糖蜜是提取大豆皂甙、异黄酮、低聚糖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醇法、酸法和超滤的方法制备大豆浓缩蛋白,比较3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蛋白在功能性质上的区别。结果表明:超滤法生产的浓缩蛋白其蛋白质含量、风味色泽、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较突出,而泡沫稳定性则最差。  相似文献   

15.
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及功能性改性进行了介绍。从原料豆粕的处理及质量要求出发,详细介绍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及相关指标要求,应注意的问题;从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考虑,选择物理改性,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并对其工艺及设备进行了介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生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醇提工艺基本相同,但使用的浸出器和脱溶设备不同。通过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功能性改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用途对生产过程进行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可分别生产出食用级和饲用级大豆浓缩蛋白。为大豆蛋白的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在火腿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添加到肉制品中,考察其在肉制品中的添加效果。经实验得出添加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火腿肠表现出良好的蒸煮率、持水性以及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添加效果与加入大豆分离蛋白效果相似,比添加未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效果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及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醇法提取大豆浓缩蛋白具有明显优势,但此方法提取的大豆浓缩蛋白功能性不好,应用受限。本文介绍了通过物理、化学、酶法、基因工程等方法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改性,改性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功能性明显提高。改性后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应用于肉制品中具有优良的持水持油性、乳化性以及凝胶性,可以提高肉制品的组织结构特性,并降低生产成本,且价格低廉,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大豆蛋白产品。  相似文献   

18.
氨作碱性剂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氨作碱性剂,通过均质、物化改性、喷雾干燥等方法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SPC)进行改性,以期获得功能性较好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实验表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加入氨水后经均质、物化改性、喷雾干燥等步骤可获得溶解性、凝胶性、乳化性等功能性较佳大豆浓缩蛋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球磨机对大豆浓缩蛋白进行改性,经球磨机处理的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明显提高.球磨机改性蛋白的最佳条件为转速80r/min,球磨时间1h,大豆浓缩蛋白填充量10g,大豆浓缩蛋白含湿量85%,pH11.改性后浓缩蛋白的EAI为114.893m2/g,提高了120%.SDS-PAGE电泳图谱对比分析了改性前后大豆浓缩蛋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经过球磨机适当处理后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发生了改变,蛋白乳化性能有明显提高,拓宽了其在食品行业应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工艺中浸出工序的特殊性,指出浸泡及梯度萃取是获得较高蛋白提取率的有效手段.说明了常用浸出设备的特点及其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中的应用,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复式浸出器的结构形式及其在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生产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