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介绍了16个国家有关居住建筑最小通风量和换气次数的通风标准,将各国现有居住建筑通风标准分别应用于当地平均居住面积住宅和中国普通住宅,计算其最小通风量和换气次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国制定通风标准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同,最小通风量和换气次数有所差别;换气次数为0.5h~(-1)时可以满足大部分国家通风标准所规定的通风要求,个别国家高于0.5h~(-1);中国的换气次数接近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智超  杨英霞 《暖通空调》2012,42(4):79-81,75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一栋住宅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时,不同通风量和不同通风模式下的夏季空调能耗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北京时,1.0h-1是最节能的通风换气次数,位于上海时,0.4h-1是最节能的通风换气次数,位于广州时,空调能耗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在这三个地区,间歇机械通风都有利于减少空调能耗.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南京地区进行夜问通风的可行性进行预测,选取南京地区某典型办公楼,利用建筑全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进行了模拟研究。在典型气象条件下,分别考虑了通风时间,换气次数等因素对室内温湿度及空气比焓的影响。将室内空气焓值的变化等效为空气源热泵空调耗电量,通过对比空调的耗电量与通风风机的耗电量,得出最佳的换气次数,并进行了节能效果分析。结果表明:通风时间选择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时间段内较为合适。换气次数在不同的通风时间下对应不同的临界点,当换气次数小于临界点的换气次数时,等效空调耗电量大于风机耗电量,此时具有节能效果。当通风时间为6:00~6:30时,换气次数为1-2ac/h时,等效空调的耗电量与风机的耗电量差值的绝对值最大,半小时通风的最大节能达到3.6kWh。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空调冷热源、风系统、水系统、通风和防排烟设计.针对该医疗建筑的特殊性,介绍了加大通风换气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章介绍了燃油燃气锅炉房通风系统设计原则,提出了燃油燃气锅炉房通风量的确定方法,指出了工程设计中通风量应按换气次数进行校核计算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没有机械通风的房间,建筑围护结构缝隙的穿透作用是室外颗粒物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选取一个房间作为对象,通过示踪气体法得到房间换气次数,采用光散射法监测室内外颗粒物浓度。第一种方法是分析不同的因素对颗粒物穿透系数的影响,建立通过缝隙尺寸和换气次数计算颗粒物穿透系数的模型。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平衡关系式得到颗粒物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穿透系数。通过对比2种方法得到的颗粒物穿透系数与换气次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得到颗粒物穿透系数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大而增大,并逐渐趋近于1,换气次数一定时,细颗粒物的穿透系数大于粗颗粒物。  相似文献   

7.
建筑通风是改善建筑室内环境的方法,同时建筑节能对室内通风也提出了要求。基于此,文章分析我国有关民用建筑室内最小通风量(新风量、换气次数)的标准规定及检测方法,探讨我国建筑通风对室内环境和建筑节能影响,阐述我国民用建筑房间自然渗透通风的现场实测研究现状,指出应明确民用建筑通风室内新风量的定义和完善室内新风量的验收规定,提出室外主风风速、建筑外门窗气密性等级是影响民用建筑房间自然渗透通风换气次数的主要因素,说明目前发展建筑节能中加强建筑通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污染与自然通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燕峰 《规划师》2003,19(6):58-61
要改进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除了严格地控制各种污染源的排放外,增加和保证室内必需的通风换气次数也是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室外风速、风向频率和室内外温差估算室内综合换气次数的方法,可以用于一般情况下评估室内的自然通风换气量,从而为评价和改进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于2017年1月对西安市一所装修完成半年的住宅建筑进行室内温湿度、换气次数、污染物浓度测试,分析不同的窗户开启面积比例下换气次数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开窗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气态污染浓度。建筑密闭超过12h后就应进行一定时间的通风。保证窗户不低于10%的开窗比例对排除卧室污染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某船舶涂装厂两种通风方式(上送下回和侧送侧回)的通风效果,设计了不同换气次数下的模拟案例。以瞬时捕集效率、平均污染物浓度和排污效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换气次数越大,瞬时捕集效率越高,且捕集效率达到稳定的时间越早。随着换气次数的增加,平均污染物浓度会减小,但是换气次数的增加量和平均污染物浓度的减小量不是线性关系。总体来说侧送侧回的通风效果优于上送下回。  相似文献   

11.
以海口市天翔路综合管廊燃气独立舱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 ICEM CFD 15. 0软件在燃气管道上方建立二维物理模型,模型尺寸为200 m×2 m,泄漏孔为直径为5 mm的圆形小孔。燃气在独立舱室内的泄漏扩散满足三大守恒方程(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无化学反应的组分输运方程以及混合气体密度方程,采用Fluent 15. 0软件对燃气管道在事故通风状态下的泄漏扩散浓度分布规律及通风稀释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研究。每种工况模拟开始时,将送风口风速设定为1. 87 m/s,即通风换气次数为6次/h,当位于下风向、距离泄漏孔15 m处的监测点报警后,暂停计算,重新设置边界条件,将送风口边界条件由正常通风换气次数调整为不同的事故通风换气次数,即改变送风口的风速,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泄漏孔径不超过5 mm,管道压力不超过0. 4 MPa时,12次/h的最小事故通风可以满足综合管廊内燃气舱室的安全运行。当泄漏孔径为5 mm、管道压力为0. 8 MPa时,24次/h的换气次数基本满足燃气舱的通风换气需求。管道压力越大,泄漏量越大,燃气舱解除危险所需的通风换气量也越大,因此建议以管道压力及舱室燃气浓度为耦合函数,采用变频风机,实现事故状态下联动通风控制。燃气管道发生泄漏时,增加通风换气次数可以明显地稀释舱室内的燃气至报警浓度以下,但是通风口至防火墙之间的角落里容易积聚泄漏的天然气,因此,建议在燃气舱每个防火分区的排风口和舱室右侧防火墙之间的死角区域增加诱导风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燃油燃气锅炉房通风系统设计原则,提出了燃油燃气锅炉房通风量的确定方法,指出了工程设计中通风量应按换气次数进行校核计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热管换热器在通风空调余热(冷)回收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实验室换气次数较大又需避免交叉污染等特点,介绍了一种既能满足室内新风量又节能的小型热管热回收通风换气装置。  相似文献   

14.
目前所用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针对开窗通风量取定值,忽略了动态因素的影响,但是开窗通风量受风速大小、风向、室内外温差及开口面积等因素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为此,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重点研究了北京市单开口居住建筑开窗通风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实验研究对单开口建筑自然通风量计算式进行修正,平均误差为19.5%;北京市普通居住建筑冬季开窗通风的换气次数为2~33 h~(-1)。本文研究结果为能耗软件中单开口建筑自然通风的动态模拟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工业车间全面通风理论计算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有计算方法建立在进排风温度相等这一条件上,与实际情况大多不相符合。通过理论分析,重新推导了工业车间全面通风的理论计算公式。该公式可以用于全面通风换气次数、车间内有害物浓度、通风时间等参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李鹏  曹立勇  楼文娟  陈勇 《暖通空调》2004,34(11):15-18,138
针对杭州市一双幕墙高层办公楼工程实例,采用整体刚性模型风洞试验和节段刚性模型流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廊道式双幕墙建筑的通风效果及其评判标准,提出了双幕墙建筑通风换气时间的计算方法,探讨了风压作用下双幕墙空腔和百叶窗的气流组织方式,验证了拔风井在双幕墙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低温建筑技术》2015,(10):152-154
严寒地区节能住宅执行外窗气密闭性等级6级标准后,提高了室内的气密性,降低了冷风渗透能耗。但是,同时降低了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因此,采用有组织的通风换气对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非常必要。本文研究了严寒地区住宅建筑冬季室内通风换气的现状,提出了改善住宅建筑冬季室内通风换气的技术措施,确定了冬季室内通风换气的主要参数取值方法,给出了严寒地区住宅通风换气装置的运行调节模式。对严寒地区住宅建筑的冬季通风换气设计及其系统运行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模拟手段,开展了居住建筑通风净化运行策略优化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室内PM2.5初始质量浓度、室外PM2.5污染等级、房间通风换气量、房间容积、空气净化器连续和间歇运行方式等的影响特性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在室外PM2.5污染等级为严重、重度和中度时,应尽可能关窗以减少通风换气量,而在轻度和良时,...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自然通风在重庆地区的应用,针对某住宅小区进行了楼栋开槽和双窗卧室的优化设计,并对设计的实际住宅进行了通风效果测试。采用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对卧室内的气流进行了测量,并用局部空气龄及换气次数作为通风效果的评价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楼栋开槽和双窗设计能将卧室的局部空气龄缩短至1/10,将换气次数提高2~4倍。  相似文献   

20.
调湿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性建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被动式建筑中,它能够抑制建筑室内相对湿度的峰谷,使室内湿环境的变化趋于稳定并降低能耗。以现有调湿材料评价标准及相关模型为基础,在湿缓冲理论的背景下,考虑建筑室内的通风换气次数(ACH)、调湿材料面积与房间体积比LR (Loading Ratio)、湿源负荷等因素,通过在人工气象室内对调湿材料(多孔瓷砖)进行多组实验,提出了一种更加具有实用意义的评价方法,并采用2个无量纲指标MBEa和MBEd用于评价调湿材料对全室空间湿度的缓冲效果。将MBEa/MBEd与其主要影响因素拟合计算,其结果表明:在实际建筑中调湿材料吸/放湿效果随着房间换气次数的减少和LR的增加而呈现指数形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