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地震基础数据问题 汶川地震范围之广、灾情之复杂、次生灾害之多、损失之惨重、救助之困难,在历史上少见。在抗震救灾初期,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救人这个中心展开。进入受灾群众安置阶段,地震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应尽快作为一项关键性工作加以重视。唐山大地震后,地震城市基础资料的抢救整理,为震后规划重建提供了第一手地质科学基础数据资料,目前重点要进行基础测绘1/1000数化地形图,地震基础数据,地震工程资料,场地安全评估,灾害影响背景(如重大次生灾害危险、重大地质灾害危险、  相似文献   

2.
程桂胜 《工业建筑》1996,26(11):58-60
分段建筑的地震反应基础隔离是减轻建筑物震害的有效技术。通过基础隔离,可实现建筑物与地震地面运动水平分量的解耦。因此,这一技术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肯定和采纳。对于基础隔离建筑(BI),虽然结构上部的相对位移通常较小,但隔离系统上、下的相对位移较大。此外...  相似文献   

3.
三维多层框架隔震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多层框架隔震结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分析了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多层框架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低于相应抗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在隔震结构设计中采用有限元法能更全面地,准确地反映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房屋模型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分别对模型结构输入了单向、双向、三向地震动、对三种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模型的结构地震反应做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水平双向地震输入时主轴方向结构地震反比单向输入时小,而三向地震动作用下结构主轴方向地震反应较单向输入时有明显增加,竖向与水平地面运动的相关性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5.
苑国良 《建材城》2003,(2):20-20
曾有人预言,将来的建筑在地震中可以像漂在水中的船一样摇摆而不倒塌。今天,一种建筑防震减灾基础隔震新技术,可以使房屋建筑在大地震中完好无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郑黎 《江苏建筑》2002,(1):46-48,54
文章论述了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隔震建筑的使用效益,实际地震考验,以及国内推广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并联和串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以一座典型的砌体房屋为例,探讨了并联和串联的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基本特征。对并联体系文中给出了参数搭配和优化设计的原则;对串联体系则比较了二种计算模型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文中提供的结果可应用于砌体结构隔震体系的选用和地震反应的估算。  相似文献   

8.
蒋津 《特种结构》1999,16(2):24-27
本文以冲量法原理对框架式塔基础的竖向地震进行分析,表明在设防烈度大于等于9度时,竖向地震作用对框架有影响,但8度和9度均应加强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世英 《建筑知识》2014,(3):101-101
基于基础隔震技术的建筑不但可以很好地避免地震中的人员伤亡,而且可以减少结构自身和建筑内部设备的损伤,将地震中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一种有效的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10.
文中对基础隔震的多层建筑的运动方程和简谐振动激励下的结构的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用适用反应谱理论的方法计算基础隔震的多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讨论了适用的条件,并通过一隔震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的隔震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可供我国建筑隔震技术研究参考.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地震隔离方法、隔震层的组成以及地震隔离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某高层建筑地下室案例,对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确定以及地震作用计算分析,详细讨论地下室结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3.
板柱基础隔震结构是一种无梁楼盖结构和隔震系统的结合,它有许多优点,但是实际工程中应用还很少。首先论述了这种结构的优越性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一种在地震作用下适用于这种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等效侧力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对板柱基础隔震结构进行计算和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属于简化设计方法,能够为实际工程的计算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这一指南,是根据多年来诸如新潟、十胜冲等地区的高烈度地震中所出现的桩基破坏、严重的地基液化、地基滑动、倾斜场地滑坡等的震害调查及分析、研究,并经对日本1971~1974年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改而在近年确定并发表的。地震给基础所带来的破坏,与上部结构有所不同,它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而且破坏后的修复困难,故有关基础结构的抗震设计,成为设计、施工的重要内容是不言而喻的。日本是一个地震频繁的  相似文献   

15.
陈晶 《建筑》2008,(12):63-64
一、基础隔震技术与普通抗震技术的区别 面对具有如此巨大破坏力的地震灾害,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任其祸害吗?其实不然,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一名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在做客中央之声节目时曾指出:“我国现在的防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水平,只要采用最先进的防震设计,像5.12汶川这样的地震所产生的后果是完全可以减轻的。  相似文献   

16.
地震烈度是个很老的概念,是描述地震影响强度的标度。烈度表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烈度和烈度表仍然广泛应用于地震学和地震工程领域。随着以地震仪器观测为基础的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地震烈度的研究内容和观测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用仪器测定烈度是其重大进展之一。日本气象厅自1991年开始引进烈度计,至1996年实现全部以仪器测定烈度。目前,  相似文献   

17.
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非线性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讨论了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非线性动力响应。文中采用常用的层间剪切模型,隔震系统采用双线性恢复力滞回特性曲线,进而分析了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的地震响应,探讨了隔震系统参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为提出橡胶垫基础隔震建筑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程凤梅 《安徽建筑》2013,(5):64-65,68
地震是迄今为止人类无法有效预防的自然活动,对建筑产生严重破坏,导致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近年来一种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成为一种完善的抗震防灾体系。经过国内外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证明基础隔震技术减震性能显著,文章就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对既有建筑工程进行隔震改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地震区划图是工程设防的重要依据,是防震减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全球大震发震频次相对较高,超设防烈度问题已凸显.从地震区划图的制定基础出发,讨论了影响地震区划的基础因素,分析了超设防烈度发生的主要原因;基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编制的地震区划图,探讨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假设模型,指出地震危险性分析应在揭示地震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地震预测模型;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与确定地震动相结合;地震区划图应以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与建筑物抗倒塌易损性分析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大震和特大地震的发生概率,编制一致倒塌水准的地震区划图,提供合理的抗倒塌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20.
张子伟 《四川建材》2011,37(5):69-70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随机性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在与其长期地抗争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着更好的抗震防灾措施。其中,基础隔震是结构被动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