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为了对DSDP Site 605海上钻井提供陆地剖面的补充信息,作者对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海岸平原5口井下第三系岩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陆上诸剖面中所呈现的沉积间断比海上剖面多,幅度也较大;但其中的几个主要间断,陆海剖面之间相当吻合。然而,至少在1条剖面(Leggett井)中,白垩系和第三系是连续沉积的。陆上剖面(古陆架)和海上剖面(古陆坡-陆隆)中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区别明显:前者连续出现Lithostromation simplex,并局限于始新统陆架沉积物中,未见于海上剖面。Rhabdosphaera gladius(带标志)情形亦然。陆上剖面的CP9带中Rhomboaster—Tribrachiatus族类型多,保存好。Tribrachiatus bramlettei(Bronnimann et Stradner)类型A辐射枝短而壮,仅见于海上剖面;类型B辐射枝细而长,见于陆上剖面。二者的形态差异可能因保存条件的差别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关琉球弧的陆域资料掌握的甚少。要详细研究琉球弧的形成史,需充分考虑近海海底地质,并掌握近海陆域地质资料。为了探讨琉球弧的形成史,笔者曾分别在1980和1983年就陆域、海域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些假设,其中部分假设正在被证实,另外,又提出了一些新假设。本文介绍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正如笔者(1985c)所叙述的那样,[地球]杂志1985年12期的专题为小笠  相似文献   

3.
图兰和南哈萨克区(TSK)位于中亚里海与天山之间。该区被晚二叠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覆盖,这些地层是在一系列与古特提斯及新特提斯两洋区演化史密切相关的构造事件中沉积的。因此,图兰和南哈萨克区的沉积盆地限制了自晚二叠世以来欧亚板块南缘的构造发育。我们的研究是基于晚二叠世至第三纪之间五个主要标志地层的构造等高线图及等厚图。等厚图帮助确定主要断裂的位置,划定沉积盆地的边界,并提供有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在某些情况下)的信息。从晚二叠世至始新世,伸展沉降作用似乎控制着图兰和南哈萨克区。这种伸展可能属于和活动大陆边缘相邻的欧亚板块南部的弧后型,在这里古特提斯及新特提斯相继向北俯冲。这里的沉积盆地既宽又深(达15km)。中生代出现了两次局部挤压事件,这与欧亚板块南缘陆块加积作用有关。第一次发生在三叠纪末期,导致图兰区盆地发生强烈的选择性倒转。第二次发生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强度较弱。从渐新世起,随着印度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更广泛的倒转,并在图兰和南哈萨克区形成了压性盆地。纵观图兰和南哈萨克区自晚二叠世至第三纪的整个演化史,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构造强烈地控制着沉积作用,尤其是沉积中心的位置。南哈萨克区沉降较小,而图兰区的一些盆地非常深。  相似文献   

4.
在勘探程度低、结构复杂的陆相湖盆中,单纯依靠地震相分析沉积相的方法很难形成从源到汇的系统性认识。文中尝试将源-渠-汇耦合的思想运用到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研究中,通过运用古地貌、古水流、层序地层、地震相分析等手段,从成因角度全面分析沉积物来源、输送渠道和沉积形式,并形成相应的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逐级深入的分析方法。基于二维地震资料,总结出了开平凹陷文昌组长轴方向沉积相演化规律:早期,各次洼分隔,发育近源沉积扇体;中期,水体连片,开平主洼成为沉积物汇聚中心,发育中深湖相沉积;晚期,来自西部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在开平主洼广泛沉积。依此判断,开2构造带文昌组储盖条件良好,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
断距与深度的交会图可以展示生长性断层和生长褶皱环境中地层厚度变化的简单几何关系,这一方法已被前人用来预测断层的运动学特征。本文将介绍一种仅用地震资料来预测岩性变化的方法。假如断层生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泥岩的厚度将记录为无加厚现象,而砂岩会在地形低洼处充填,断距与深度交会图就能从甚至是较粗的地震记录上描述出无加厚和有加厚的沉积地层,因而可以用来预测砂泥比。这种方法在尼日尔三角洲中的渐新世到下中新世三角洲沉积的一个生长性断层中得到应用,标定出了大部分泥岩厚度,对砂泥比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