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以纳豆为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明胶质量分数、阿拉伯胶质量分数、混合壁材溶液配比、壁材芯材配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优化出纳豆微胶囊制备的最优工艺,并对制备得到的微胶囊产品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拉伯胶质量分数为5%,明胶质量分数为5%,明胶/阿拉伯胶比为1∶3,壁芯比为10∶1,此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93.91%±0.21%。扫描电镜图像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呈现不规则形状,而内部为疏松的、不规则的孔网状结构。微胶囊产品的p H、温度稳定性均得到了提高,本研究为纳豆及纳豆激酶新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纳豆激酶(EC 3.4.21.62)是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发酵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强烈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提高纳豆激酶的产量及其稳定性和经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该文综述了野生菌、基因工程菌及动植物细胞发酵/培养制备纳豆激酶的方法,及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性能改善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纳豆激酶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芽孢杆菌 (Bacillusnatto)分泌的一种具有强烈纤溶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文章中对纳豆菌产生的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基因结构、蛋白质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医疗上的溶纤特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纳豆激酶是一种由纳豆芽孢杆菌产生的具有强溶纤作用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具有安全性好、半衰期长、口服有效等优点。本文就纳豆激酶的基因结构、生化特性、生物学功能及酶活性测定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口服纳豆激酶粗制液后,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溶栓酶)在小肠中的吸收定位情况.方法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纳豆激酶,并经免疫得到兔抗纳豆激酶抗血清;实验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口服大豆提取液对照组、口服纳豆激酶粗制液实验组,10周后剖杀动物并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固定,分别作HE染色,并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Strept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SAB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各组均以PBS代替兔抗纳豆激酶抗血清作为替代对照,以正常兔血清代替兔抗纳豆激酶抗血清作为空白对照.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口服纳豆激酶不影响兔肠道的吸收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与口服大豆提取液对照组各肠段未检出纳豆激酶免疫反应阳性部位,口服纳豆激酶粗制液实验组空肠纹状缘深棕色阳性吸收颗粒最多,且在上皮细胞胞浆中也有深棕色的阳性吸收颗粒,十二指肠与回肠纹状缘也有棕色、弥漫性的阳性吸收颗粒;各组的替代对照与空白对照均为免疫反应阴性.结论纳豆激酶可经口服被小肠吸收,空肠吸收效果最佳,回肠与十二指肠也都有吸收.  相似文献   

6.
初步研究了纳豆激酶对温度、pH值、金属离子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在37℃以下,温度对纳豆激酶活性的影响不大;在pH值为5 ̄11之间,酶活性是相对稳定的;Na 、K 、Ca2 对纳豆激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Zn2 、Cu2 、Ba2 对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Fe2 对纳豆缴活性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纳豆菌株I和筛选出的培养基液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对影响生产纳豆激酶的pH、装样量、接种量、温度等进行筛选。确定了液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最佳发酵条件:pH6.0、装样量50/500mL、接种量1.0%、温度37℃。  相似文献   

8.
纳豆激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纳豆激酶是一种新型溶栓酶 ,具有溶栓效率高、药效时间长以及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实验研究了pH、温度、金属离子以及某些有机物质对该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 ,该酶在 4 5℃以下和 pH 7~ 9范围内酶活相对稳定 ;Mg2 +和Co2 +离子对酶活有激活作用 ,而Cu2 +、Zn2 +和Al3+等离子对该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牛血清蛋白、蛋白胨、明胶、甘油、丙二醇和海藻酸钠等能显著提高酶的耐热性 ,其中以明胶的作用最为明显。这些发现对液体酶的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菜用大豆为原料,直投式纳豆芽孢杆菌作为发酵剂,纳豆激酶活力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纳豆激酶发酵工艺条件;通过盐溶、硫酸铵分段盐析、二乙氨乙基(DEAE)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纳豆激酶,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确定其分子质量,并进行酶学性质和体外溶栓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最佳条件为:每100 g蒸煮菜用大豆接入1.15×1011 CFU/g直投发酵剂,发酵温度37 ℃、发酵时间36 h、后熟时间18 h时,此时纳豆激酶活力可达2 326.60 IU/g。纳豆激酶的分子质量介于25~35 kDa之间,最适作用温度、pH值分别为37 ℃、8.0,当温度低于40 ℃、pH值在6.0~8.0时较稳定;体外溶栓实验表明纳豆激酶具有良好的体外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纳豆杆菌(Bacillus natto)为出发菌株,对其在黄豆浆为母液培养基的发酵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考察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发酵温度和初始pH值对纳豆杆菌产酶的影响。在优化发酵条件基础上,接入2%(体积比)的菌种悬液,在通气量200rpm,发酵72h后用纤维平板测酶活力,其酶活力相当于798.2尿激酶IU/ml。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肽为壁材,猕猴桃籽油为芯材,吐温-20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猕猴桃籽油微胶囊。MTT试验结果表明,当微胶囊浓度≤400μg/mL时,其对Caco-2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且质量浓度为100~400μg/mL的微胶囊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微胶囊在Caco-2单细胞层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在高、中、低3个浓度时,微胶囊的生物利用率均高于25%。当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微胶囊的生物利用率达到最高,为41.70%±1.65%。微胶囊溶液从AP侧到BL侧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在1×10-7~1×10-6cm·s-1之间,吸收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12.
王风新  邓波  熊华  窦晓凤 《食品科学》2011,32(17):339-343
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将中链甘油三酯固态化,方便食品添加和储运;以人工胃液模拟体外释放,初步研究了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缓释特性;并以基础合成饲料、长链甘油三酯微胶囊高脂饲料(长链甘油三酯供能占总能量30%左右)和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高脂饲料(中链甘油三酯供能占总能量30%左右)分别饲喂小鼠,并观察5周内小鼠健康状况和体质量、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饲料消耗量的变化,研究中链甘油三酯对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可缓慢释放6h,能够缓解中链甘油三酯一次性摄入量超标引起的腹痛腹泻问题,膳食中添加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后,能降低体内TC和LDL-C的含量,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高脂膳食具有预防肥胖、减少体质量增长和体脂累积、减轻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且其抑制体质量增长的机制与减少能量摄入量无关。  相似文献   

13.
微藻油经微胶囊化后对其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释放进行动力学研究。运用Avrami s 公式对其主要的功能活性成分DHA 在不同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条件下保留率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所得出的释放机理参数及释放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藻油微胶囊释放速率常数均较低,在60℃条件下贮藏12d 后,DHA 的保留率为66.69%,表明微胶囊藻油有较好的耐温性。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藻油微胶囊释放速率常数显著增大,DHA 保留率明显下降,90% 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12d 后,DHA 保留率仅有3.45%,证明藻油经过微胶囊化后也应该贮藏在低湿条件下。而微藻油微胶囊受光照强度影响不大,10000lx 光照强度下照射12d 后,DHA 的保留率仍有78.33%。随着温度、相对湿度及光照强度的升高,释放速率常数均上升,即低温、低湿、避光是藻油微胶囊化产品贮藏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醇溶蛋白、玉米淀粉、沙蒿胶为原料制备玉米醇溶蛋白基无麸质面团(简称Z面团),以玉米淀粉和沙蒿胶所制面团(简称NZ面团)为对照。通过调控面团中乳酸含量(L)和原料粉含量(F)的比例(简写为L/F,mL/g),比较乳酸含量对Z面团与NZ面团粉质性能的影响规律,表明玉米醇溶蛋白是影响Z面团粉质性能的关键组分。面团中L/F为2∶50的Z面团(Z2)稳定时间最长,弱化度最低,粉质质量指数最高,加工品质良好。探究在乳酸调节下,Z面团中玉米醇溶蛋白的理化性质与结构变化,发现乳酸会引起玉米醇溶蛋白的脱酰胺反应和蛋白质水解,促进α-玉米醇溶蛋白二倍体向单倍体转变,改变玉米醇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二级结构组成。基于以上研究,将Z面团制为面条,考察乳酸含量对玉米醇溶蛋白基面条蒸煮品质的影响,其中Z2面条不易断条,蒸煮损失最少,质地良好。综上,适量的乳酸可改善玉米醇溶蛋白基无麸质面团粉质性能,提高玉米醇溶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增加β-折叠占比,优化玉米醇溶蛋白基面条蒸煮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生物利用度,拓展其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溶液为固化液,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微囊化硒蛋白,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硒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以及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硒蛋白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及胃肠道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6%(w/v)、CaCl2浓度2%(w/v)以及包埋操作温度49 ℃,此时硒蛋白包埋率可达87.4%。表征测试证实了海藻酸钠组成的微胶囊结构能高效且紧实包裹硒蛋白,硒蛋白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48.1±60.2) μm,且热稳定性能得到了改善。在模拟胃液体系中,硒蛋白的释放量仅为8.9%,而模拟肠液体系中13 h后累计释放达88.2%,表明微胶囊化能有效保护硒蛋白、提高稳定性和缓释性。本研究相关结论有望为硒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草鱼鱼油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为壁材,采用超声辅助均质和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应用Avrami’s公式对微胶囊在不同贮藏温度、相对湿度及光照强度下的芯材释放率进行拟合,并对释放动力学、释放速率常数和释放机制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鱼油微胶囊芯材释放率拟合程度良好(R20.97),当贮藏温度4~50℃,相对湿度34%时,释放机制参数n1,说明鱼油微胶囊芯材释放动力学介于扩散限制动力学和一级释放动力学之间;当相对湿度54%~92%,光照强度0~10 000lx时,释放机制参数n1,鱼油微胶囊芯材释放动力学属于一级释放动力学,表明在低温、干燥和避光的条件下能更好地保存鱼油微胶囊。通过微胶囊在体外模拟消化道中的缓释行为发现,经270min,粒径从起始的15.82μm减小到2.98μm,释放率达80.6%,说明微胶囊在模拟消化道中有缓释行为。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结肠癌细胞系Caco-2细胞建立外源核酸的吸收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探究质粒DNA的肠道吸收机制。在Transwell孔膜上培养Caco-2细胞21 d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监测培养期间跨膜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值、测定荧光黄透过率评价细胞模型是否成功建成;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探究质粒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将质粒DNA加入细胞模型中进行双向转运实验,探究质粒的肠道吸收规律;在低温和添加特异性抑制剂条件下进行质粒转运实验,进一步推测质粒的肠道吸收机制。结果表明,细胞分化形态良好、TEER值及荧光黄表观透过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app)均符合要求,细胞模型可用于转运实验;质粒对细胞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可用于转运实验;随着时间的延长,质粒在模型两方向上的转运均呈逐渐饱和趋势,Papp(肠腔侧(apical,AP)→基底侧(basolateral,BL))远大于Papp(BL→AP),提示质粒的转运受到某种载体蛋白的介导,膜介导的跨细胞运输方式可能参与其中;在低温和添加特异性抑制剂条件下,质粒的转运均受到显著抑制,进一步表明该过程是一个跨细胞方式的主动运输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使用静电喷雾法制备不同壁材的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微胶囊,通过表征微胶囊表面形貌、分子间相互作用、热行为、体外释放情况以及在高温下的贮存稳定性,研究食品级聚合物对SF的微胶囊化作用,从而筛选出适合静电喷雾包封SF的壁材。结果表明,微胶囊平均粒径在427.80~1 857.04 nm之间,呈球状,表面光滑。相比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明胶(gelatin,Gel)是更有效的SF递送载体,Zein-SF、Gel-SF的包封率分别为(95.83±2.37)%、(95.11±2.8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确认了SF微胶囊中SF的存在;热重分析结果显示SF微胶囊在300 ℃的高温下才大量降解,有较高的热稳定性。SF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和食物基质的最终释放率在80%~90%之间,具有良好的胃肠溶解和释放性能;同时,微胶囊化处理后的SF耐热性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开发SF递送载体,促进其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制备球状多核结构的复合凝聚薄荷油微胶囊,并且研究其释放动力学以及在曲奇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凝聚球状多核薄荷油微胶囊在热水中的释放符合一级释放动力学,释放动力学速率常数随着芯壁质量比的增大而增加;而在烘箱中的释放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释放动力学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感官评的结果表明二次包埋能够增强复合凝聚薄荷油微胶囊的包埋效果,二次包埋复合凝聚微胶囊在曲奇中的应用效果与环糊精相当。  相似文献   

20.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制备分蘖洋葱黄酮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黄酮微胶囊制备的主要因素,优化工艺条件。确定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50%,芯壁比1︰3(g/g),氯化钙的浓度2.0%,乳化剂用量1.00%,在此条件下,产品的平均包埋率可达75.472%,且经电镜超微结构显示产品较完整,表面光滑,组织致密。胃肠液模拟体外消化,在肠液中得以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