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江辉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28(2):139-143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一直是国际上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全球性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风险分析体系能力建设。从2010年以来,国家食品安全调查数据提示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数一直高于化学性危害和有毒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因此加强我国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国家层面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近10余年来,我国依照《食品安全法》开展包括微生物风险评估在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微生物风险评估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成为我国开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后疫情时代食品供应链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需求的增加,构建基于我国膳食消费行为的评估模型、提高风险评估实施能力和质量以及实现现代技术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将成为我国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建设的主要挑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4.
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阶段,食品供应市场非常繁荣,除了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饮食之外,各种类型的零食的不断出现,让人们群众大饱口福.众所周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少不了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的运用增加了可食用产品的种类,便于食品的保鲜,为人们群众的膳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生物科技在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微... 相似文献
5.
基准剂量法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评估的目的之一是确定人类对特定危害的安全暴露水平,传统上通过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法来推导。与传统的NOAEL法比较,基准剂量(BMD)法有许多优点,能更科学地进行风险评估。本文将系统介绍BMD法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sQMRA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福建省人群食用牡蛎引起副溶血性弧菌(VP)胃肠炎的风险为例,介绍一种快速的风险评估工具(sQMRA)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文献报告和经验推断等方式,对福建省2008年9—11月牡蛎的消费量和零售阶段VP的污染水平、交叉污染和烹制对VP菌落数的影响等共11个参数进行了推算和引用。结果计算得到福建省2008年9—11月VP的感染人数为10 221人,其中有1 022人罹患VP胃肠炎,推算得到的VP胃肠炎的发病概率为2.8×10-5,与人群监测推算的VP胃肠炎发病概率3.8×10-5结果较为接近。结论 sQMRA是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传感器,可用于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本文介绍了微生物传感器的类型,详细阐述了微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优势,接着探讨了微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检测食品中常见微生物污染的类型和来源、实时监测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以及检测食品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并展望了微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呼吁加强科研与技术创新,推动微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更广泛应用,以保障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重点讨论了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食品常见致病菌的检测和分型,并对该技术在食品微生物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生物利用率在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口生物利用率是描述物质在胃肠道内释放、吸收、代谢、最终到达循环系统的过程,是外暴露剂量中对机体产生作用的物质比例。基于生理条件模拟人类胃肠道消化、吸收、转运等过程的体外消化模型是目前研究食品中污染物生物利用率的有用工具。食物基质成分及脂肪含量、污染物理化性质、食物中其他营养素含量和机体营养状态等影响物质的生物利用率。本文阐述生物利用率在食品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中化学物累积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磊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4)
食品中存在的各种污染物、农药和添加剂等化学物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的联合作用对人体形成累积暴露,但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多以单一化学物暴露为基础。近年来,化学物累积暴露形成的健康风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累积风险评估方法,如类别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危害指数(HI)、相对效能因子(RPF)、生理毒代动力学(PBTK)模型等也逐渐发展起来。本文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简述了韩国国内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危害性评价方法及每日允许的摄入量情况.并对食品防腐剂对韩国国民健康的影响调查结果进行了考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暴露了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脆弱性,该体系构成之一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是分析食品潜在危害以及控制危害产生的有效管理模式,而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基础,风险评估方法的利用与改进引起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数量统计方法和化学、生物及物理危害物评估技术这两大方面,对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当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现状与不足,以期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具有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和最大使用量的着色剂,开展理论风险评估,了解其使用的安全性和人体健康风险。方法 首先使用丹麦预算法计算着色剂的理论每日最大摄入量。对于预算法评估发现摄入量超过ADI的着色剂,进一步利用我国2012年总膳食研究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和GB 2760—2014中着色剂的最大使用量,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法开展理论风险评估。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21种具有数值型ADI和最大使用限量的着色剂。预算法评估发现其中有15种每日摄入量高于ADI。对这15种着色剂进一步开展简单分布评估,显示我国一般人群的每日平均摄入量均低于ADI,但有2种着色剂的高食物量消费人群(P95)摄入量超过其ADI;消费人群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也均低于ADI,但有8种着色剂的P95摄入量超过其ADI。结论 我国批准使用的大部分着色剂在我国人群中的摄入量较低,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但仍有少部分着色剂的高食物量消费人群的每日理论摄入量超过ADI,需要进一步摸清这些着色剂在食品中的实际含量后开展更精确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其对我国人群的健康风险水... 相似文献
16.
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半定量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某市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半定量风险评估,参照微生物风险评估程序,对单增李斯特菌开展了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通过剂量反应关系推测易感人群和非易感人群由于摄入即食食品导致单增李斯特菌病的每年发病概率分别为3.71×10-7和3.39×10-9。基于2008~2011年监测各类生食蔬菜、生食水产品、菜肴(沙拉)等即食食品942组数据,构建了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矩阵,由风险可能性和风险损失度计算得到易感人群通过摄入即食食品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等级属于五级风险等级中较小的一级,表明当地居民通过摄入即食食品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病的风险较小。本文可为构建完整单增李斯特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化学污染物是影响全球食品安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贸易和健全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的内容和基本方法,对国外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开展情况进行了概述,重点对国内开展的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并对国内开展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重金属、农药残留和黄曲霉毒素方面的评估结果均表明:儿童的膳食暴露量偏高,需引起重视。此外提出目前我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为进一步开展化学污染物风险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国家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一向非常重视。近年来,为了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判断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确定食品安全监管重点领域和品种以及为风险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理念也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本文从覆盖面、资源共享程度、资源投入和体系方面浅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现状,并在提高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科技水平、提升数据收集能力和共享程度、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运行机制、健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法律体系方面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实施措施提出建议,旨在提升我国食品安全与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