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微塑料是广泛存在于海洋和陆地环境中的一种全球性污染物,随着微塑料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食品中微塑料的潜在健康效应引发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全面认识食品中微塑料的危害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食品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分布、暴露、毒理学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期望能为食品安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洋中的微塑料(或称中微塑料)是外形尺寸小于5 mm的所有塑料的统称。微塑料广泛存在于各大海域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体系中影响较大的新型污染物。海洋生物也受到了微塑料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海洋食品安全。本文从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种类、微塑料的提取、微塑料表观特征、微塑料的无损鉴定方法 4个方面,对国内外微塑料检测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梳理,同时对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总结,针对现有阶段微塑料检测标准无法统一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环境中的纤维微塑料污染,针对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这一主要来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纤维微塑料由于尺寸小和比表面积大等特性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物理影响、化学影响和生物影响,从而产生生态毒性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从3个方面归纳了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纺织品特性、洗涤条件和洗涤剂,并从源头控制和拦截及去除措施方面探讨了微塑料减排的可能途径。最后指出:纤维微塑料测试条件与定量方法的标准化,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的潜在机制以及微塑料拦截及去除技术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塑料制品使用量的增加,其不当处置使得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 <5 mm)和纳米塑料(nanoplastics, NPs, <1 μm)污染作为新型污染物已成为研究焦点。通过饮食途径摄入的微/纳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食品包装材料使用中所产生的微塑料丰度远高于食品中本身存在的,然而目前尚未有对包装材料塑料颗粒的检测标准,其随食品一同摄入的健康风险亟待明确。本文综述了食品包装材料M/NPs的污染情况,包括颗粒浓度、粒径、形状及其他溶出成分,据此进一步过论了温度、搅拌时间、溶剂性质、材质等因素对于包装材料M/NPs污染的影响;同时阐述了包装材料溶出M/NPs的生物安全性及人体暴露风险,为塑料食品包装安全评估及塑料制品使用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微塑料是指由塑料制品破碎而产生的直径小于5 mm且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微型污染物。微塑料通常会随着植物汲取营养或动物进食被摄入体内,进而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并产生多种危害。微塑料有良好的亲脂性,但植物油中微塑料的污染风险却未被重视。分析植物油在加工、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的潜在风险及微塑料污染危害,进而对植物油中微塑料的检测与脱除方法进行论述,旨在为控制植物油微塑料污染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塑料作为一种水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新兴污染物已引起学者和公众的重视,而且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无法实现对微塑料的完全去除,导致大量的小尺寸微塑料和纤维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积累,对生物体造成持续危害。为减少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通过对现有的水环境微塑料去除技术相关工作的综述,探讨了各项技术的去除机制、效率和可行性。并针对目前传统水处理工艺对去除纤维微塑料的低效和纤维微塑料去除相关研究工作的匮乏,从传统水处理工艺的改革、纤维微塑料的重视程度、纤维微塑料无害化去除手段的探索、纤维微塑料的资源化利用4个方面对未来纤维微塑料去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纤维微塑料是一种重要的微塑料存在形态,对环境生态、人民健康存在极大潜在风险,也对化纤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亟待对其深入了解并提出削减、管控方案。介绍了纤维微塑料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阐述其主要产生来源,揭示纤维微塑料从织物表面脱落的影响因素,概述了其生态危害及作用对象,归纳整理现阶段针对纤维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削减策略。提出应重点发展纺织品循环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生物可降解纤维技术体系、纺织品耐污易清洗技术以及强化过滤截留效率等系列技术,为提升化纤行业绿色制造能力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合成纤维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是产生纤维微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为了减少这一污染物,基于对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释放的大量研究,从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途径、阶段、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衣物在洗涤、干燥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的产生和释放,以及由此对环境带来的危害;通过将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量与织物的耐磨性相关联,揭示了衣物释放...  相似文献   

9.
微纳米塑料是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微小的粒径使其极易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 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针对食品中微纳米塑料的高效、高灵敏度分离及表征方法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总结了从食品基质中分离提取微纳米塑料方法(密度浮选、膜分离、化学消解), 并对不同质谱技术(热分析耦合质谱法、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电喷雾质谱)表征微纳米塑料的优势及局限性展开了系统的综述, 旨在为食品基质中微纳米塑料高效表征的深入研究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废弃化纤纺织品具有储量大、再生率低等特点,当前总储量超过2亿t,年增长量近千万吨。化纤纺织品未被收集就丢弃在环境中,在自然环境下破碎,转化为细小的塑料碎片,甚至微塑料。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难以估计,而废弃化纤纺织品可以说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首要来源。从化纤纺织品出发,减少化纤纺织品在生产、使用、清洗以及后处理等环节中微塑料的生成量,以可再生能源为原料,大力开发生物基化学纤维和生物可降解纤维,尽可能实现多次再生循环。在未来发展中,可采取构建完整循环再生利用体系、推进纤维加工技术升级创新、深入研究纺织品污染机理等方法,为防治纺织品微塑料危害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creasing consciousness of food safety and human health,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developing rapid and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food hazards, food authentication, and traceability. Near infrared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gained wide acceptance in many fields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s over oth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llow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basics, 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recent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applications for food safety evaluation, including (1) chemical hazards detection; (2)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detection; (3) physical hazards detection; (4) new technology-induced food safety concerns; and (5) food traceability. The review shows NIR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to be effective tools that will play indispensable roles for food safety evaluation. In addition, on-line/real-time applications of these techniques promise to be a huge growth field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塑料污染问题的持续关注,开发塑料的替代物——生物可降解材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淀粉作为一种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的天然多糖,被认为是理想的可降解材料来源.本文概述近年来淀粉基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淀粉基可降解材料的添加剂、制备方法、性能表征方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淀粉基可降解材...  相似文献   

13.
食品胶体一般指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及其自组装所形成的多尺度微纳米构造。食品胶体作为食品结构的骨架基础,承载着食品的质构、风味、口感、稳定性、营养及健康特性,是维持食品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食品胶体与食品组分互作、食品胶体与未来食品结构设计、食品胶体与细胞互作(胶体营养学)、食品胶体的体内代谢与安全性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食品胶体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展望食品胶体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促进该领域朝前沿方向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有机锡化合物是由于人为活动引入到海洋环境中毒性最大的化学物质之一,极低浓度下即可引起海洋生物的性畸变,还可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海产品对有机锡的富集和有机锡降解研究的成果,为海洋环境中有机锡风险评价和海产品食用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控制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食品接触塑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引入很多小分子添加剂,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并随着食品进入人体对身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危害。对于食品接触塑料及其制品的安全性评价大多是基于材料中小分子添加剂在食品及食品模拟物中迁移量的检测,而这些检测费时、费力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化学试剂。但是,结合迁移模型可以预测、推算其迁移规律和迁移量。本文论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塑料中小分子添加剂的迁移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介绍了确定性模型及非确定模型的研究及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展望了迁移理论模型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Microplastics have been ubiquitously found and identified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for several years. Due to their occurrence in the oceans, microplastics were also found and characterised in seafood products and in other foods and beverages such as beer, honey and table salt. Very recently, microplastic particles were also determined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The objective of this publication is to present and discuss a compilation of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literature data on microplastics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The related oral exposure of the consumer from substances present in microplastics and from the plastics particles themselves is estimated and toxicological arguments for and considerations on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bottled mineral water containing microplastics are presented. Exposure estimations based on the reported microplastic amounts found in mineral water and the assumption of total mass transfer of small molecules like additives and oligomers present in the plastic would not raise a safety concern. Available toxicokinetic data suggests that marginal fraction of the ingested low amount of microplastics can be absorbed, if at all, the conclusion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reported amounts present in bottled mineral water do not raise a safety concern for the consumer. Considering the use of plastic materials in our daily life, occurr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beverages is likely a minor exposure pathway for plastic particles. Due to recent progress in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he public discussion on plastics marine litter, public concern about eating and drinking microplastics with food, and related safety issues was raised. However, a better data basis for exposure estimates and risk assessment would be very helpful to better accommodate consumer concerns. The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deliver a contribution to this topic taking the bottled mineral water as a case example.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生产形成的污染物对土壤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安全, 其中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日益突出。镉是一种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重金属, 是仅次于黄曲霉毒素和砷的食品污染物, 儿童作为易感人群, 镉暴露对其健康危害较大, 近年来研究重金属污染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危害更是探讨的重点。本文对食品中镉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特别是儿童带来的危害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以期为改善镉对食品的污染、预防儿童镉中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田翠芳  张昭寰  陶倩  吴倩  潘迎捷  赵勇 《食品科学》2022,43(11):265-272
生物被膜的形成给食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全球公认的食品安全危害之一。抗生物被膜材料具有降低微生物危害、减少食品生产及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食品微生物安全领域。基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抗生物被膜材料的定义及制备方法,根据活性物质的种类对抗生物被膜材料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进一步描述了抗生物被膜材料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现状,最后对抗被膜材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可为抗生物被膜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促进此类材料在食品微生物安全领域的应用,并为保障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提供有效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9.
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及制品向食品可能发生的高关注化合物迁移一直是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研究和合规管理的重点。这些高关注化合物分为有意添加物和非有意添加物。由于塑料食品接触材料高关注化合物来源复杂,迁移水平低且相当数量是未知的物质,在缺乏完整的化学物结构数据库、质谱谱图数据库以及标准品等情况下,对这些物质的鉴定和定量测定一直是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分析所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近年来,基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与各种高分辨率质谱联用的分析技术被视为一种有效手段,逐渐应用于对食品接触材料中高关注化合物的鉴定和定量分析。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针对食品接触塑料高关注化合物分析的高分辨精确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HRMS)分析技术进展,包括迁移试验条件、前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并总结应用HRMS技术所分析的不同食品接触塑料中的高关注化合物,以期为食品接触塑料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