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分别以热糊化(HGL)和机械活化(MAC)木薯淀粉(st)为母体,丙烯酸(AA)为反应单体,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树脂。考察了AA/st质量比、引发剂(APS)用量、交联剂(MBIS)用量对淀粉基高吸水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仪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A单体成功接枝于st上,AA/st质量比、APS用量和MBIS用量是影响树脂吸液能力的主要因素。机械活化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树脂(MAC-st//AA)与热糊化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树脂(HGL-st/AA)相比,APS用量和MBIS用量大大降低,最大吸去离子水倍率增加194.51 g/g,提高了43.14%,最大吸生理盐水倍率增加16.88g/g,提高了27.1%。由此表明,机械活化预处理技术较热糊化预处理技术对反相乳液法制备淀粉基高吸水树脂可以降低原料用量,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目前麻纺工业废料后续处理及环境污染问题,以麻纺企业废弃的亚麻纱线为原料,进行化学脱胶获取纤维素,采用非均相聚合体系,以纤维素为基质接枝丙烯酸单体制备高吸水保水树脂。采用单因素实验针对制备体系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较优条件下制备的纤维素基高吸水保水树脂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最优合成工艺为单体丙烯酸、引发剂过硫酸铵、交联剂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分别为5、0.1、0.04 g/g纤维素,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 h;合成高吸水保水树脂在去离子水、自来水和0.9 wt%盐水中吸水倍率分别为658 g/g、382 g/g和65 g/g;室温(25℃)下自然风干12 d,保水率为74.3 %,鼓风干燥箱内30℃放置10 h,保水率为81.2 %,60 ℃放置10 h,保水率为26.4 %。说明制备的亚麻纤维素基高吸水保水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保水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在农林、园艺等实际生产领域。  相似文献   

3.
以木粉为原料,通过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材料.对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并用红外图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高吸水材料吸水率达1560g/g,对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吸水率为115g/g,且保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4.
合成树脂在高吸水树脂中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丙烯酸类合成树脂,但是其不能够生物降解,不利于环境保护。文章以丝素为基体,丙烯酸和丙烯酸钠为接枝单体,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高吸水性树脂,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丝素与丙烯酸的质量比、丙烯酸中和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质量分数对聚合物的吸水性及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丙烯酸接枝改性丝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丝素与丙烯酸的质量比1︰2,丙烯酸的中和度65%,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 h,引发剂质量为丙烯酸质量的1.625%。所制备的高吸水材料结构采用红外光谱确定,丙烯酸接枝改性丝素在蒸馏水中的吸水率达到了500%,其大于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吸水能力,也高于生理盐水中的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交联氧化淀粉为基体,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交联氧化淀粉基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研究淀粉用量、单体质量比、引发剂用量、淀粉氧化度与交联度对高吸水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工艺条件是:淀粉基体用量为25%,单体质量比为AA∶AM=5∶1,引发剂用量为1.2%,淀粉溶胀度与羧基含量之比为48∶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此工艺条件制得的高吸水性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2216g/g,吸1%NaCL溶液倍率170g/g,吸1%MgSO_4溶液倍率53g/g,吸1%CaCL_2溶液倍率15g/g,吸1%ALCL_3溶液倍率8g/g。  相似文献   

6.
选用马铃薯淀粉和高岭土、丙烯酸、丙烯酰胺为原料,以水溶液聚合法进行接枝共聚复合型吸水树脂合成的研究,并利用均匀设计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合成条件是:当引发剂2 mL;交联荆1 mL;单体配比4:4(W:W);马铃薯淀粉2 g;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 h.制备的复合高吸水树脂吸蒸馏水可达960 g/g左右.  相似文献   

7.
在不通氮气条件下,以马铃薯淀粉、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甘油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进行接枝共聚制备耐盐性树脂,优化了马铃薯淀粉耐盐性树脂合成工艺。结果表明,当马铃薯淀粉与单体(g/mL)比例为1∶7,丙烯酸与丙烯酰胺摩尔比为0.5∶1,丙烯酸中和度为70%,反应温度60℃,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分别为单体的0.25%,0.6%(相对于单体的wt%)时,交联时间为1.5h。此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水性树脂吸0.9%NaCl倍率达到76g/g,吸蒸馏水倍率达到786g/g。  相似文献   

8.
高吸水性树脂合成条件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酸,丙烯酰胺等为原料,研究了高吸水树脂的合成工艺,并优化改进了其合成条件,讨论了交联剂,引发剂,铁离子浓度,搅拌速度等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得到吸水率达1210倍的高吸水树脂。  相似文献   

9.
高吸水树脂因其优良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为实现柚子皮的废物利用,优化高吸水树脂的生产工艺,研究以天然无毒的柚子皮粉为接枝骨架,丙烯酸为接枝单体,司班-80为分散剂,环己烷为油相,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吸水性和吸生理盐水性能良好的纤维素基高吸水树脂。探讨了司班-80用量、引发剂用量、柚皮粉用量、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反应温度、油水质量比对树脂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液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司班-80用量为单体的6.7%,引发剂用量为单体的0.5%,柚皮粉:丙烯酸为1:5,交联剂为单体的0.67%,丙烯酸中和度40%,油水比2:1,反应温度80℃条件下,树脂对蒸馏水和生理盐水最大吸液倍率可达362.29 g/g和42.49 g/g。  相似文献   

10.
桉木浆品质好、纤维素含量高是一种优良的天然纤维素来源。利用桉木纤维素制备可生物降解的高吸水树脂可提升桉木纸浆的经济附加值,拓展桉木纸浆的应用领域。纤维素系吸水树脂产品耐盐性好、pH易调节,易于生物降解、无毒性残留,不会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使用范围日益广泛,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使用酶预处理桉木浆,再经NaOH/尿素溶液低温预处理,与丙烯酸(AA)及聚乙烯醇硫酸钠(SPS)反应,通过接枝共聚制备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吸水倍率高、耐盐性好的纤维素-丙烯酸-聚乙烯醇硫酸钠(CLS-AA-SPS)高吸水树脂。通过单因素试验,运用Minitab软件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影响接枝共聚的主要影响因子SPS用量(X_1)、交联温度(X_2)、丙烯酸中和度(X_3)的最佳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该响应值的多元回归二次拟合模型为:Y=-50338.00+3781.50X_1+1070.73X_2+647.59X_3-3216.67X_1~2-9.07X_2~2-6.17X_3~2+X_1X_2+0.50X_1X_3+0.54X_2X_3。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SPS加入量为丙烯酸单体质量的2%,交联温度60.1℃,中和度55.2%。制备的吸水树脂的吸水倍率为1126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143.2g/g,吸尿液倍率为83.9g/g,与纤维素-丙烯酸(CLS-AA)吸水树脂相比,其吸水倍率提高128g/g,吸生理盐水倍率提高24g/g,吸人工尿液倍率提高了15g/g。桉木浆、CLS-AA吸水树脂和CLS-AA-SPS吸水树脂的热稳定分析的最后残留灰分达到了13%,22.3%和30.2%,CLS-AA-SPS互穿网络型树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红外图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定分析结果均表明,合成的桉木浆CLS-AA-SPS互穿网络吸水树脂存在互穿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分别建立了糖化酶用量、酶改性时间和酶改性温度与薏苡仁多孔淀粉吸水率、吸油率的回归方程,探讨并优化薏苡仁淀粉多孔化酶改性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酶改性制备薏苡仁多孔淀粉的优化工艺参数组合为:糖化酶用量500 u/mL、酶改性时间16 h、酶改性温度58℃;以此为条件并结合单因素试验所得其他适宜工艺参数制备薏苡仁多孔淀粉,得到的样品吸水率为129.01%,吸油率为79.87%,分别与理想条件下的试验值128.20%和79.30%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接枝改性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漂白浆板纤维素为原料,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对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并用红外谱图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达550 g/g,且保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以纳米纤化纤维素(NFC)为基材,使用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将抗盐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接枝到NFC表面,使得接枝后的NFC更亲水和耐盐,并研究了AMPS-NFC在丙烯酸基高吸水树脂中的应用。结果显示,AMPS的用量越多,接枝到NFC表面的AMPS就越多,所制备的吸水树脂的吸收性能越好,与添加TEMPO氧化制备的NFC相比,添加2%用量AMPS-NFC(接枝量为1.725 mmol/g)制得的高吸水树脂的吸收性能有显著提高,其中吸水量由380 g/g增加至620 g/g,吸收去离子水的速度增加13.3%,而吸收0.9%Na Cl的速度增加20.8%。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石油化工中间体制得的丙烯酸钠为单体,通过乳化悬浮聚合,制得交联型聚丙烯酸钠粉末树脂。这是一种高吸水聚合物,其吸水率可达500,吸尿率达1300。该产品通过处理可制成高吸水材料,若同无纺布结合可制成尿布、卫生巾、手术垫布、病床垫褥等多种用品,这为无纺布开发开拓了新路。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树脂/纳米SiO2复合涂饰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酸(HCI)催化溶胶-凝胶法纳米SiO2溶胶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正交试验和均匀验设计优化。研究了制备纳米SiO2溶胶时,混合试剂滴加速度、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等条件对复合涂饰剂性能的影响以及纳米SiO2溶胶与丙烯酸树脂复合时,超声波作用对复合涂饰剂性能的影响。对丙烯酸树脂和纳米复合涂饰剂聚合物膜的吸水率、耐溶剂性等进行了测定。用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丙烯酸树脂乳液和纳米复合树脂乳液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在合成复合涂饰剂时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可使其膜的物理机械性能提高48.66%。纳米复合涂饰剂成膜的吸水率、耐溶剂性较改性前丙烯酸树脂涂饰剂分别降低60.49%和提高60.56%,而且纳米SiO2粒子以非晶态形式均匀地被分散到纳米复合涂饰剂中。  相似文献   

16.
《印染》2015,(13)
以熔喷聚丙烯无纺布(MBPP)为基材,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化学接枝改性制备了LMA-g-MBPP吸油材料。利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分析,得到优化的制备工艺条件:单体(LMA)质量分数4%,引发剂(BPO)质量分数3%,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20 min。制备的LMA-g-MBPP吸油材料,最大接枝率为11.6%,最大饱和吸附率为12.0 g/g,最大保油率为9.3 g/g。  相似文献   

17.
以KHCO3为活化剂,采用高温热解和化学活化方法制备了改性玉米秸秆活性炭,用改性玉米秸秆活性炭对模拟废水进行脱色处理。影响脱色率的因素有活化剂与活性炭质量比、改性活性炭用量、温度、pH、吸附时间,采用L16(45)对这些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得出优化工艺为:活化剂与改性活性炭质量比2.0、改性活性炭用量0.65 g/L、温度35℃、pH=9、吸附时间180 min。在该工艺下,平均脱色率为94.28%。  相似文献   

18.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研究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利用糖化酶和α-淀粉酶复合处理制备微孔淀粉,然后采用乙醇溶剂法对微孔淀粉进行羧甲基化处理,确定了制备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黏度检测研究木薯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结晶度提高,羧甲基基团被引入微孔淀粉分子中;对比原淀粉,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黏度明显提高,吸水率和吸油率均高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19.
顾千辉  黄赣辉  顾振宇 《食品科学》2011,32(16):152-156
在氮气保护的环境下,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确定含芭蕉芋淀粉的稳定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工艺:油水比为1.2:1、复合乳化剂用量为30%、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 lipophylic balance,HLB)为7.36;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单体丙烯酸的用量16mL、引发剂用量3.5%、交联剂用量0.8%、单体丙烯酸中和度70%)条件下,制备出芭蕉芋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物的吸水倍率可达1340g/g。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芭蕉芋淀粉与丙烯酸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对高吸水涂布纸的表面涂布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究了涂布液固含量(X_1)、聚乙烯醇配比(X_2)、高吸水树脂粒径(X_3)、涂布量(X_4)对涂布纸张的吸液量和Cobb(60)吸水值等指标的影响,并拟合了四个因素对目标指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交互项分析结果为:四因素对吸液量的交互影响不显著; X1X4交互项对Cobb(60)、耐破指数和透气度影响均最大; X1X2交互项对抗张指数的影响最大。最佳涂布工艺条件为:涂布液固含量为5. 0 wt%,PVA配比为5. 0%,高吸水树脂粒径为100~120目的颗粒,涂布量为5. 0 g/m~2,制备得到的涂布吸水纸的吸液量为3. 00 g/g,Cobb(60)吸水值为326. 65 g/m2,耐破指数为1. 70 k Pa·m~2/g,抗张指数为10. 83 N·m/g,透气度为16. 47μm/(P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