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固体进样等离子体光谱技术在食品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体进样等离子体光谱技术兼具固体进样无需消解、进样效率高、简单、快速、环保以及等离子体光谱动态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多元素分析的优势,在食品元素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固体进样等离子体光谱技术用于食品元素分析的样品制备、样品导入及分析仪器的研究现状,重点对直接固体进样和悬浮液进样方式,电热蒸发、样品直接插入、激光烧蚀、激光诱导击穿等样品导入方式,以及样品均匀性、基体干扰与标准曲线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乳制品是人体健康必需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作为一种新型的激光烧蚀原子发射光谱技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已经在乳制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检测原理,综述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在乳制品中矿物质元素、重金属元素、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牛奶掺假物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在乳制品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发射光谱的快速分析技术,文章主要介绍了LIBS技术的原理、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光谱信号的技术方法。综述了LIBS技术在食品掺假分析、食品营养物质分析、食品有害物质检测、食品分类鉴定和食品元素分布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LIBS技术在食品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橘子中铅含量进行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将普通的橘子样品进行铅溶液污染处理,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中铅元素含量作为参考浓度,通过分析橘子中铅元素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特征谱线,结合NIST标准数据库,得出铅元素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显著的波长为363.958 nm、368.348 nm、405.783 nm,并确定以405.783 nm作为定量分析铅元素特征波长的方法。结果分析实验中的不同浓度样品的光谱信息,拟合得到铅元素的LIBS特征谱线强度和铅元素浓度的定量分析曲线,其中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8195,分析定标模型得出该模型不适用于浓度小于10μg/g样品,根据检出限公式得到检测限(D.L)的值为12.98μg/g。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该激光技术在农产品重金属检测以各种样品中的元素含量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生物散斑激光技术是通过He-Ne激光照射在样品表面,利用样品对光散射能力不同形成不同的散斑图案,从而实现对样品品质、营养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光谱学技术。散斑活性的大小与样品生化反应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及内部品质有关。该技术具有对样品破坏性小、检测时间短、可应用于农畜产品成熟度监测、新鲜度监测以及品质检测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其稳定性差、穿透深度浅也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简述了生物散斑激光技术的特点,重点综述了其无损检测原理和在食品成熟度、新鲜度、品质检测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潜力和局限性,旨为此技术在食品无损检测领域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品安全检测要求的不断提高,拉曼光谱技术也凭借其可以对样品做无损分析、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势,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本文综述了拉曼光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在食品成分检测和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脂肪酸是食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指标,快速对其测定对于食品品质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脂肪酸的传统方法如色谱法及色谱质谱联用法的定量准确性较高,但前处理繁琐、费时,消耗大量有机试剂且对样品具有破坏性。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极为重视,高通量、无损、快速的检测方法在食品检测领域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综述。快检法如近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拉曼光谱与化学计量学、高光谱成像结合被广泛用于脂肪酸快速定量检测及可视化研究。直接质谱分析技术由于具有几乎无需样品前处理的特点,检测脂肪酸时在灵敏度、选择性、高通量及分析速率等方面具备很大优势。该研究介绍了脂肪酸的传统检测方法,并着重综述了光谱分析和直接质谱分析技术在食品脂肪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而为食品安全检测、真伪鉴别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Al_2O_3及其含油后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选择388.2 nm的谱线作为含油量分析线。通过测量5种油菜籽的含油量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建立了谱线强度与含油量之间的定标曲线y=264.17x-10 077.16,其相关系数R~2为0.982,检测限为0.096%。结果表明,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测量油菜籽含油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光谱技术和图像技术的优势,能够很好的捕获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其丰富的光谱信息能够有效的提取样品内部特征。该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测食品的水分含量、新鲜度、生物污染等。本文介绍并分析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各种应用,指出了目前高光谱成像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指明了该技术领域工作者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对高光谱成像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食用植物油的品质检测和掺伪鉴别对于保障其食用安全性以及消费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分析方法由于操作繁琐、耗时较长,因此不能满足大量样品的实时快速检测要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由于可以实现快速、无损、在线和多组分同时检测,目前已快速发展成为一种应用于食品分析领域的新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包括在食用植物油品种定性鉴别、掺伪检测、品质检测及其在煎炸等热加工过程中的理化指标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植物油检测中的检测原理、影响因素、准确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frared (IR) heating is a potential energy-saving and high-efficiency technology, whose application in the food processing fiel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R heating has prominent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heating, namely, uniform heating in a shorter time with less quality degradation, but it has a salient shortcoming of low penetration depth, which makes it unsuitable for heating large or thick food materials. Efficient IR processing is to maximize the advantages of IR heating, and to overcome its shortcomings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producing high-quality foods efficiently. In order to open up a broader path for IR processing in foods, this article reviews approaches to realizing efficient IR processing and introduces main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high-efficiency IR technology. Finally, some trend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R processing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离子色谱技术作为绿色化学技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同时测定多组分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离子色谱技术的3个主要特点,接着对国内环境与食品领域离子色谱技术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分类总结。最后,结合实例介绍了离子色谱技术通过环境监控、水质分析、食品成分分析、药物杂质确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复杂基体中超痕量离子态化合物分析的有效工具。但是,离子色谱技术仍需不断深入和拓宽其应用领域,加快技术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凸显其特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玉林  焦阳  王易芬 《食品与机械》2017,33(12):197-202
射频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热加工技术,其在食品干燥、杀菌、杀虫、解冻等领域的潜力被广泛开发,并且在这些领域已有部分工业应用。文章综述了射频加热技术机理、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以及射频加热过程的数学建模方法,指出了射频加热技术目前存在的加热不均匀性等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传感器是以活体微生物细胞为感应元件, 感应需要测定的靶标物质浓度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为可识别信号的检测装置。早期的微生物传感器以微生物测定和微生物电极的形式出现,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基因工程类微生物传感器迅速发展, 并且由于其成本低、使用便捷、功能扩展性强等优势, 使其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微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总结了微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品质分析、食品安全毒性评估、食品污染脱毒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析了微生物传感器发展趋势和当前的技术瓶颈。本综述可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应用人员提供信息和技术参考, 推动微生物传感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动态力学分析(DMA)是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各种环境中对于外部施加应力反馈的一种重要技术.近年来,随着学科交叉研究热度的不断上升,DMA在表征食品高分子材料中的力学特征研究中表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系统综述了DMA技术的工作原理、对食品材料的测定优势及在食品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该技术在食品材料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余咏诗  刘辉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21):461-470
乳酸杆菌是一种具有促进人类健康的菌株,在食品工业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成为了开发利用微生物的有效工具。其中,成簇规律性间隔短回文(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因子(CRISPR-associated,Cas)所组成的CRISPR-Cas9技术由于步骤简便、效率高且准确性高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基因编辑的研究中。将CRISPR-Cas9技术应用于乳酸杆菌将促进对其本身生理特性及其促进人体健康分子机制的研究,从而推动下一代具有定制功能乳酸杆菌的开发。本文综述了部分乳酸杆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及CRISPR-Cas9技术在乳酸杆菌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国内乳酸杆菌生物工程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霉素因显著的促生长、抗菌等优势曾被广泛应用于水产、畜禽养殖业,但长期食用黄霉素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会破坏人体肠道菌群,影响骨骼发育,大量摄入甚至会产生造血功能障碍。我国已经全面禁用黄霉素饲料添加剂,但仍有不法分子存在,因此建立高效、准确、全面的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对实现药物残留有效监管、倒逼源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分析了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动物源性食品中黄霉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不仅为跨界融合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 而且为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因其具有克服远缘杂交、提升优良性状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近年来, 在发酵食品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主要综述了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和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原生质体融合子筛选方法以及酵母、乳酸菌和曲霉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在发酵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并对该技术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旨在为开展食品微生物优良菌株选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摘 要: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已成为全球的主要威胁,不止影响生态环境,还会通过食物链累积效应,从而威胁食品质量安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多孔晶体材料,具有多孔性、大比表面积等优势。近几年,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MOFs负载到高孔隙率、高柔韧性的纳米纤维(NFMs)上,有望克服MOFs材料不易循环利用的缺点,同时这一新兴材料合成技术在水质净化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发展潜力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本文综述了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纤维膜合成方法、膜性能参数及其在水质净化方面的初步应用,并对该复合材料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该复合材料进一步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操控简单、灵活、实用,已被应用于食品溯源系统中,旨在保障食品原料的质量安全。文章介绍了食品安全与溯源概念及RFID技术,综述了其在乳品、畜产品、水产品、果蔬等食品溯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RFID技术的优势及其推广应用难点,为食品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