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开发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精准、高灵敏检测至关重要。基于免疫磁珠的免疫磁分离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特异性强等优势,是实现食品中致病菌精准识别和分离富集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综述了免疫磁分离技术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免疫磁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影响磁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其次,总结了免疫磁分离技术与各种检测方法相结合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然后,简要阐述了磁性金属有机框架作为新型磁分离材料在样品前处理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最后提出了免疫磁分离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分离和富集中的应用,并为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综合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为代表的分子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然而,在复杂的食品介质中实现微量致病菌的精确与快速检测,除了PCR体系构建之外,前处理方法也是快速检测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对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包括离心、膜过滤、磁性分离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尤其较为深入地综述了磁性分离在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前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是全球卫生保健系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受污染的食品基质复杂且早期致病菌浓度低,干扰了现有检测手段的灵敏度。通常使用传统的增菌培养能提高致病菌的浓度以满足检测需求,但其过程耗时、费力,不能满足市场监管部门快速检测的需要。为了准确检测前期污染食品中的致病菌,保障食品安全,迫切需要食源性致病菌分离富集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被广泛研究,通过在其表面修饰能特异性结合致病菌的识别元件,能够对复杂食品基质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的分离富集,结合现有的高灵敏度检测手段,可快速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早期检测。本文主要综述了磁性纳米分离技术、磁性纳米粒子与识别元件的偶联方式、识别元件的种类及结合检测手段的应用情况,以期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致病菌DNA的数量及纯度严重影响后续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因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日渐广泛,细菌的分离、富集和DNA提取方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富集和DNA提取的多种方法,以便研究开发更加快速、灵敏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5.
黄小林  许恒毅  熊勇华  曲锋  杨林 《食品科学》2014,35(11):280-285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食品中污染的致病菌数量通常较少,加上其基质复杂,常规分析方法常无法直接对致病菌进行高灵敏、高特异的检测。经过生物学修饰和功能化的磁性纳米材料,可特异性地识别食品基质中少量的致病菌,并通过磁场对靶细菌进行快速及高特异性的选择性分离,实现了食品样品中少量致病菌的特异性分离富集,达到了后续分析检测的纯度和数量。本文综述了磁性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分离富集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目前在基层监管执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免疫学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以及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PCR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本篇综述对上述技术的检测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极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抗体检测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文章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技术瓶颈主要在于所有快检技术的建立很难绕过致病菌富集和分离的过程,这一步骤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所需的时间。研发高效、快速的致病菌富集分离技术是真正实现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免疫磁分离(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方法高效富集大肠杆菌O157:H7。方法合成一种核壳型的纳米磁珠(magnetic nanobeads, MNBs),并基于制备的MNBs构建了IMS。通过优化制备免疫MNBs时抗体浓度, IMS过程免疫MNBs的用量和孵育时间,构建了高效的IMS方法。结果构建的IMS方法能够在35 min内完成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高效富集,当大肠杆菌O157:H7浓度低于10~5 CFU/m L时,捕获效率高于93.4%,当菌浓度达到10~7CFU/mL,捕获效率仍大于50%。结论该方法简单高效,可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样品前处理。  相似文献   

8.
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 IMB)是一种均匀、具有超顺磁性及保护性壳的球形小粒子, 由载体微球和免疫配基结合而成。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 IMBS)则是利用免疫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亲和反应, 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到目标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响应性, 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富集。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 该技术通过与其他检测手段相结合而得到广泛应用, 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势。本文综述了免疫磁珠的结构特点、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 着重阐述了该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 以期为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技术, 其反应过程始终维持在恒定的温度下, 降低了对精密仪器和检测场地的要求, 并大幅度缩短了检测时间, 更能满足准确、快速、灵敏、便携的日常检测需求。目前, 食源性致病菌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滚环扩增、跨越式滚环扩增、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单引物等温扩增、依赖解旋酶的等温扩增、链置换扩增、交叉引物扩增9种等温核酸扩增技术的扩增原理和优缺点, 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提出了样品前处理、引物设计、结果判读、检测灵敏度、检测通量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期为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中的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菌,致死率30%~70%,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早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可能污染的单增李斯特菌对于减少死亡率非常重要,因此亟需建立一些快速、灵敏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现有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对未经前增菌的食品样本检测灵敏度较低,限制了这些方法直接用于食品样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免疫磁分离是一种可以短时间内高效富集样本中目的菌的技术,与常用的检测方法结合,可以缩短检测周期,提高检测灵敏度。本文综述了免疫磁分离技术在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viable 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milk using biotin-exposure-based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IMS) combined with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propidium monoazide (PMA), and multiplex real-time PCR (mRT-PCR). We used IMS to lessen the assay time for isolation of target bacteria. We then optimized the coupling conditions and immunomagnetic capture process. The immunoreaction and incubation times for 5 μg of mAb coupled with 500 μg of streptavidin-functionalized magnetic beads using a streptavidin-biotin system were 90 and 30 min, respectively. Treatment with SDS-PMA before mRT-PCR amplification eliminated false-positive outcomes from dead bacteria and identified viable target bacteria with good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e limit of detection of IMS combined with the SDS-PMA-mRT-PCR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viable Salmonella Typhimurium, Staph. aureus, and L. monocytogenes in spiked milk matrix samples was 10 cfu/mL and remained significant even in the appearance of 106 cfu/mL of nontarget bacteria. The entire detection process was able to identify viable bacteria within 9 h. The combination of biotin-exposure-mediated IMS and SDS-PMA-mRT-PCR has potential value for the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2.
肉制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而食源性致病菌是全球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因素,因此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是肉品行业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热点问题。考虑到肉制品作为一种快消品,其中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刻不容缓。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因其优异的检测特性,被许多学者应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本文简要综述SERS技术及其在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在食品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控制农产品和食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口岸通关到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物性风险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耗时长且操作较繁琐,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免疫学方法在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雪钦  刘舟 《食品科学》2017,38(13):299-305
副溶血性弧菌可污染以海产品为主的各类食品,其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已经跃升至我国食品中毒事件数首位。相对于传统培养法及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反应的免疫鉴定及分型策略在检测效率、特异性、现场适用性、前处理简便性等诸多方面显现突出优势。本文在解析当前副溶血性弧菌抗体种类及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就免疫磁珠分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层析测试、免疫传感器、免疫荧光显微术等方法在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力度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以及预防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基于核酸的分子检测技术较传统的培养方法相比,更加快速、灵敏、高效。等温扩增技术以反应条件简单等优点逐渐替代变温扩增技术。该文简述了环介导等温扩增、链替代等温扩增、单引物等温扩增、滚环等温扩增以及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5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等温扩增反应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此外,还对这5种等温扩增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为食源性致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与筛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检测手段不仅检出速度慢而且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差。现如今随着生物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便是其中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市场的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实时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微生物,从而为建立新的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体系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进展,对比了各类传感器的优缺点,总结存在阻碍商业化发展的因素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食源性病原体污染食物导致中毒或死亡事件在全球频发,食源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亟需开发快速、准确且灵敏的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方法用于日常的食源疫情监测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金纳米粒子凭借其小尺寸、表面积大、高反应活性及易于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相结合等优势成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了金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质、制备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基于金纳米粒子的免疫标记技术在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免疫层析技术、比色法、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探针技术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临床样本或食物中的食源性病原体检测快速化、准确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