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精制猪油为原料,采用溶剂法分提改性,对精制猪油和分提产物进行了碘值、熔点测定以及脂肪酸组成、固体脂肪含量等性质的分析,对分提液脂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分提液脂熔点降低,碘值升高,而分提固脂熔点升高,碘值降低;精制猪油和分提产物的脂肪酸种类一致,都以油酸、棕榈酸为主,分提液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提高,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分提固脂则与之相反;精制猪油、分提液脂和分提固脂的Sn-2位脂肪酸分布都以棕榈酸为主,分别占68.74%、63.70%、78.01%;分提液脂中OPO含量为30.43%,相比分提前精制猪油(OPO含量22.60%)有一定程度的富集;热力学性质分析结果与理化指标测定结果以及脂肪酸分析结果趋势一致。分析结果为分提固脂和分提液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焦聚明 《中国油脂》2023,48(6):141-144
为开发代可可脂系列产品,介绍了采用油盘冷房结晶-高压膜压滤机过滤的精炼棕榈仁油干法分提生产棕榈仁硬脂工艺。对该工艺操作控制要点进行了说明,并对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将该工艺制备的棕榈仁硬脂及其氢化硬脂与天然可可脂和商业氢化棕榈仁硬脂代可可脂产品质量进行了对比。原料油主要质量指标为酸值(KOH)≤0.3 mg/g、碘值(I)16~19 g/100 g、熔点25~28℃和固体脂肪含量(25℃)≥18%。适合的工艺条件为预冷温度29~30℃,预冷时间3 h,冷房温度17~19℃,冷房结晶时间6~8 h,油结晶温度25~27℃,过滤压力0~0.3 MPa、挤压压力1.6~1.8 MPa。产品主要质量指标为酸值(KOH)≤0.3 mg/g、碘值(I)5.6~7.5 g/100 g、熔点30~34℃、固体脂肪含量(30℃) 34%~44%。采用该工艺所得棕榈仁硬脂的熔点和固体脂肪含量与天然可可脂相当,氢化后产品在25~30℃的固体脂肪含量高于商业氢化棕榈仁硬脂代可可脂。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三种国产桕脂样品甘油三酯成分进行了测定。组成桕油皮脂的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65—69%mol)和油酸(28—32%mol),其他脂肪酸总量不到3%。桕脂甘三酯经银化硅胶薄层层析(Ag~+—TLC)分离成五个馏分,分别测定这些馏分的脂肪酸组成及β—位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绝大部分分布在甘油三酯的β-位上。分析结果还表明,桕脂甘油三酯大部分都由 OO1型甘油三酯组成。这种 OO1型甘油三酯具有对称的β—SMS 结构,与天然可可脂相似。作者采用丙酮或工业己烷对桕脂进行分提,除去高熔点部分而得到类可可脂.此类可可脂熔点与天然可可脂相近,其固体脂肪指数(SFC)在10℃时比天然可可脂低,而在30—35℃区间,其 SFC 则与天然可可脂相似.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新疆哈萨克羊不同部位脂肪经溶剂法分提改性后的变化,通过GC/MS法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脂肪食用健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分提脂顺序为37℃固脂、17℃固脂、2℃固脂和2℃液脂,其熔点降低(p0.05),碘值则升高(p0.05);尾脂、肾周脂和网膜脂脂肪分提组分的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其中分提组分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比原脂的SF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变化趋势则和SFA相反。SFA中变化较明显的脂肪酸为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而UFA中变化较为明显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n-9c)。结论:无论是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还是n-6/n-3的值来考虑,哈萨克羊尾脂处理组2℃液脂的食用健康性更加优秀,其16.67℃~17.07℃的低熔点、高不饱和脂肪酸(58.13%~59.65%)的特性,可作为商业色拉油的潜在替代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研究新疆哈萨克羊不同部位脂肪经溶剂法分提改性后的变化,通过 GC/MS 法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脂肪食用健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分提脂顺序为 37 ℃固脂、17 ℃固脂、2 ℃固脂和 2 ℃液脂,其熔点降低(plt;0.05),碘值则升高(plt;0.05);尾脂、肾周脂和网膜脂脂肪分提组分的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其中分提组分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比原脂的 SFA 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变化趋势则和 SFA 相反。SFA 中变化较明显的脂肪酸为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而 UFA 中变化较为明显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n-9c)。结论:无论是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还是 n-6/n-3的值来考虑,哈萨克羊尾脂处理组 2 ℃液脂的食用健康性更加优秀,其 16.67 ℃~17.07 ℃的低熔点、高不饱和脂肪酸(58.13%~59.65%)的特性,可作为商业色拉油的潜在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结合工程实践,针对猪油固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特点,确定了猪油干法分提的分提初温、冷却水温与油温温差控制、搅拌速度、输送方式、过滤压力等工艺参数.实践表明:熔点为24℃的猪油经一次分提可得到熔点为15℃的液态猪油,得率为65%左右,压滤的固脂滤饼中液态猪油含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改良棕榈油干法分提工艺,开展12度棕榈油超声强化结晶分提工艺研究。方法 以24度棕榈油为原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考察不同油样温度、超声功率、超声时间下,超声处理对棕榈油脂晶成长初期的平均粒径、液油产率和主要理化指标(熔点、碘价、酸值、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 在棕榈油分提过程的关键结晶点施加超声波对棕榈油结晶行为有显著影响,超声波功率越强,脂晶成长初期的平均粒径越小,液油产率越高。在油样温度17.5℃时,以135 W超声30 s可达到最高液油产率37.63%。分提的各液油产品的熔点、碘价、酸值、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均符合生产企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要求;各液油产品的熔点与碘价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熔点和碘价与液油得率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超声处理没有引起液油产品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对液油产品的过氧化值也无不良影响。结论 在优化的超声处理条件下,超声强化结晶工艺能实现良好的固液分离,液油产率比对照组提高45.06%,且主要理化指标均符合企业品控标准。  相似文献   

8.
对含山嵛酸低热量油脂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固体脂肪含量(SFC)、熔点、结晶速率、晶型及晶体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山嵛酸低热量油脂具有较好的功能特性,不含反式脂肪酸,可作为人造奶油/起酥油的基料油,也可作为烹调油、糖果脂及煎炸油等使用.  相似文献   

9.
以亚麻籽油为原料,采用干法分提对其进行了分离改性,进一步分离出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籽油。研究了搅拌速率、冷却速率、养晶时间、结晶温度对亚麻籽油液态油得率、碘值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搅拌速率15 r/min,冷却速率4℃/h,养晶时间12 h,结晶温度-8℃。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液态油碘值(I)为198 g/100 g,液态油得率为89.2%。通过分析样品油与成品油的脂肪酸组成、含量和0℃固体脂肪含量发现,成品油的饱和脂肪酸和固体脂肪含量较样品油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将作为棕榈油分提副产物的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应用于软冰淇淋生产,通过对比分析棕榈油分提副产物中6种不同熔点(30~40)℃的PMF与4种代表性市售软冰淇淋预拌粉中油脂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固体脂肪含量(SFC)发现,熔点为37.2℃的PMF(PMF-3)在(0~10)℃和(26.7~33.3)℃SFC值变化比较缓慢,而在(10~26.7)℃SFC迅速下降,最适宜应用于软冰淇淋的生产,且其所含饱和脂肪酸与不饱脂肪酸比例接近1:1,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和油酸,这种脂肪酸组成使PMF-3较其他食用油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因此,研究选择PMF-3作为生产软冰淇淋用的油脂。通过L_9(3~4)正交试验,对原料中PMF-3、脱脂乳粉、糖及麦芽糊精含量配比进行优化,结合感官评价分析,发现PMF-3的添加量为8%,脱脂乳粉的添加量为8%,麦芽糊精的添加量为1%,白砂糖的添加量为12%时生产的软冰淇淋硬度最适中,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棉籽油为原料,利用干法分提对其进行改性。考察了结晶温度、冷却速率、养晶时间及搅拌速率对棉籽固脂碘值、0℃固体脂肪含量(SFC)及固脂得率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分提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5℃,冷却速率2℃/h,养晶时间10 h,搅拌速率15 r/min。所得固脂的碘值(I)为91 g/100 g,0℃SFC为31.6%,固脂得率为12.89%。  相似文献   

12.
选用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和氢化棕榈油(HPO)作为巧克力涂层的基料油,对两种油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等温曲线和实测固体脂肪含量与理论固体脂肪含量的偏差曲线分析PMF和HPO的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PMF和HPO在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上相似,PMF和HPO具有良好的相容性,PMF和HPO按照比例3∶7(质量比)混合可以作为巧克力涂层基料油配方。  相似文献   

13.
选用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和氢化棕榈油(HPO)作为巧克力涂层的基料油,对两种油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等温曲线和实测固体脂肪含量与理论固体脂肪含量的偏差曲线分析PMF和HPO的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PMF和HPO在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上相似,PMF和HPO具有良好的相容性,PMF和HPO按照比例3∶7(质量比)混合可以作为巧克力涂层基料油配方。  相似文献   

14.
采用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饱和单甘酯和棕榈油(24℃)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油脂经分子蒸馏分离纯化得到含28.10%甘油二酯(DAG)油。对比分析了酯交换反应前后油脂的甘油酯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热力学性质以及固体脂肪含量(SFC)。结果表明:含DAG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至42.94%,熔点降低至45.4℃,SFC值显著降低;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含DAG油的晶型以β型和β'型为主;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含DAG油的晶体网络结构主要由球状晶体聚集而成,且晶体尺寸变小,固液相分散更均匀;结晶熔化曲线、SFC分布以及结晶特性均表明含DAG油适合用作食品专用油脂基料。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羊尾巴的利用价值,运用真空抽提法从苏尼特羊羊尾巴中提取羊尾油,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另外,将羊尾油进行干法分提,分为固脂、液油两部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原油、固脂与液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苏尼特羊尾油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8.63%,酸值(KOH)为0.67 mg/g,皂化值(KOH)为180.1 mg/g,碘值(I)为45.48 g/100 g; 3种油样都检测出16种脂肪酸,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和硬脂酸,液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原油和固脂的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苦瓜籽油,对苦瓜籽油的碘值、皂化值、不皂化物、熔点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用氢氧化钾-甲醇室温酯化法对苦瓜籽油甲酯化,通过GC-MS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苦瓜籽脂肪含量(36.81%)和蛋白含量(43.05%)都较高,苦瓜籽油常温下呈蜡状白色固体,同时有特殊的刺鼻苦涩气味.熔点为53℃,不...  相似文献   

17.
分提棕榈油性质及其等温结晶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熔点为44℃(A)、24℃(B)两种分提棕榈油甘三酯组成、固脂含量、等温结晶特性及等温结晶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甘三酯的组成对于两者的结晶性能具有很大影响。在等温结晶过程中,样品A能够较快速达到结晶终点。在各等温条件下,A的Avrami指数n与B相差不大,说明两者基于过冷状态下的结晶机理相同。  相似文献   

18.
采用Lipozyme RM IM催化大豆油和棕榈油硬脂(熔点45℃)混合油与单甘酯(由大豆油、棕榈油硬脂和甘油合成)酯交换合成甘油二酯,并以此酶催化大豆油和棕榈油硬脂(熔点45℃)酯交换合成甘油三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脉冲核磁共振仪和偏光显微镜测定甘油二酯、甘油三酯以及甘油三酯中添加不同比例甘油二酯(10%、30%、50%和70%)的混合物的结晶和熔化性质。结果表明:脂肪酸组成接近的甘油二酯,初始结晶温度(28.14℃)和熔点(48.26℃)比甘油三酯初始结晶温度(8.51℃)和熔点(30.58℃)高。添加50%和70%的甘油二酯能够提高甘油三酯的熔点和初始结晶温度,而添加10%和30%的甘油二酯对其结晶影响较小。随着甘油二酯添加比例的增大,混合物的固体脂肪含量逐渐增加。添加50%和70%甘油二酯的混合物,在熔点温度附近时晶体为针状。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类可可脂在巧克力中更为高效的应用,降低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综述了类可可脂原料油中低熔点甘油三酯的组成与熔化性质,概括了不同种类甘油三酯对巧克力霜变行为的作用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控制低熔点甘油三酯含量的技术方法,包括基因工程和分提;最后,总结了经分提获得的低熔点成分的再利用。类可可脂原料油中低熔点甘油三酯可能对巧克力的制造(尤其是调温)和质量控制(如软化、起霜等)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分提选择性降低低熔点甘油三酯含量是制备高品质类可可脂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固体脂肪含量等温曲线(SFC-T)和固体脂肪含量偏差曲线(ΔSFC-T),研究了几种常见的起酥油及人造奶油基料油——巴沙鱼油(BO)、棕榈仁油(PKO)、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猪油(LO)、牛油及棕榈硬脂(PS)与巴沙硬脂之间的二元相容性。结果表明:熔点为53.1℃的棕榈硬脂及熔点为46.8℃的牛油与巴沙硬脂的相容性最好;其他油脂与巴沙硬脂混合时相容性较好的含量范围为棕榈仁油含量10%,棕榈油中间分提物含量10%~40%,猪油含量10%~20%及50%,巴沙鱼油含量10%~20%及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