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低场核磁分析玉米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横向弛豫时间(T_2)反演谱技术,研究了玉米在不同热风干燥温度下(60、75、90、105、120、135℃)内部水分的变化。干燥处理改变了玉米内部水分的迁移特性,使得与玉米淀粉相结合的结合水和仅次于自由水的结合水的自由度增加,玉米内部水分逐渐向外迁移,干燥速率随着干燥温度升高而渐增,干基含水率与核磁共振信号幅值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冰温牛肉中不同状态水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冰温贮藏条件下无包装与真空包装牛肉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弛豫参数的变化规律.通过驰豫测定,结果显示新鲜牛肉中有3种不同活动状态的水分,即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其对应的横向弛豫时间分别是T21、T22、T23.对弛豫参数与常见肉品质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揭示了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包装牛肉自由水弛豫参数与其品质指标均有较强的相关性,而真空包装牛肉的弛豫参数与其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均不强.对冰温贮藏牛肉的品质影响最大的水分是自由水,自由水的弛豫参数能够很好的用于无包装牛肉常规品质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紫薯片在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规律和干燥效果,通过低场核磁共振与成像对紫薯片内部水分存在形式及其含水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体视显微镜和色差计观察紫薯片的微观结构与色泽变化.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紫薯片除去的主要是自由水、部分结合水和半结合水,半结合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个反演图谱向T22峰转移;随着干...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5):219-224
研究了预煮(沸水中煮制5 min)处理后的南美白对虾在冻藏期间的表观品质(色差和质构)、水分含量及LF-NMR弛豫时间T_2的变化,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增加,熟制南美白对虾水分含量和持水力持续降低,亮度(L~*)和红黄值(a~*、b~*)逐渐降低,硬度增加,而弹性降低;自由水的比例(P22)逐渐增高,而含量最高的中间水比例(P21)有降低的趋势,说明冻藏对虾肌肉水分发生了部分迁移。对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对虾硬度指标与游离水相对比例(P22)呈正比,弹性指标与中间水比例(P21)呈正比,水分含量与硬度指标和色差值(L~*、a~*、b~*)呈反比。实验结果说明,在冻藏期间,熟制南美白对虾水分含量和分布的改变导致了其表观品质(色差和质构)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低场核磁成像技术研究稻谷缓苏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缓苏过程中稻谷颗粒内部水分分布情况,缓苏前1~2 h内颗粒内部水分趋于平衡。6种常见的干燥模型对颗粒内部水分扩散过程进行了拟合,得出双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说明稻谷的缓苏过程存在两种水分传递过程,颗粒内部的水分扩散及颗粒表面的对流共同作用于颗粒内部水分梯度的消退。  相似文献   

6.
生鲜猪肉低场核磁检测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在反映肉品内部信息上具有显著优势,而合适的检测参数对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测效率至关重要。以生鲜猪精瘦肉为对象,对其LF-NMR检测中的检测参数,如重复采样等待时间、半回波时间、回波个数、重复扫描次数、样品质量及温度等进行优化,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取质量4~5 g的样品于32 ℃水浴至恒温后,在重复采样等待时间4 500 ms、半回波时间200 μs、回波个数3 000、重复扫描次数8、采样频率250 kHz的条件下采样,有利于获得良好稳定性与重复性的检测结果。所得条件可用于猪肉的LF-NMR相关研究,亦可为其他肉制品在LF-NMR中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借助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快速监测葵花籽油理化品质的变化,有利于油脂品质及安全保障。对葵花籽油在105℃和180℃氧化过程中的LF-NMR弛豫特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了其与多个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105℃氧化过程中,S21和T22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分别呈二项式上升和下降趋势,其他弛豫特性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酸值和碘值外,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和茴香胺值均与S21和T22呈显著相关(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极性化合物与T21、S21、S22和T23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预测模型经验证后发现,仅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和极性化合物含量模型可靠(R2>0.78);在180℃氧化过程中,S21和S22呈二项式上升,T21呈线性下降,T22和S23呈二项式下降趋势,且S21、T21、T22和S23均与除过氧化值外的其他理化指标呈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T23变化规律不明显,只有S22与过氧化值相关性显著;除过氧化值外,所有理化指标预测模型均建立准确(R2>0.89),验证可靠(R2>0.85)。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2):196-201
以商业抗冻剂(4%蔗糖+4%山梨醇)和空白处理为对照,以罗非鱼为试验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结合常规理化检测方法,分析不同浓度添加剂对罗非鱼片冻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鱼片中不易流动水的横向弛豫时间T_(21)和弛豫强度A_(21)减小(P0.05);自由水的横向弛豫时间T_(21)减小(P0.05),弛豫强度A_(22)增大(P0.05),即肌肉内部的水分逐渐向外部转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8%的海藻糖能够显著提高冻藏罗非鱼片蛋白质的持水性,Ca~(2+)-ATPase活性和弹性(P0.05),且鱼肉的T_(21)和T_(22)变化与相对应的持水性,Ca~(2+)-ATPase活性和弹性呈正相关(P0.05)。表明8%的海藻糖可增大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网络结构,提高了肌肉的吸水能力,延缓了蛋白质的变性;同时说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不同添加剂处理后的罗非鱼片的冻藏品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质构、pH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及菌落总数为评价指标,同时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及电子鼻技术对鱼片贮藏期间的水分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检测,研究复合保鲜剂(壳聚糖、茶多酚及柠檬汁)对虹鳟鱼片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组能较好地维持鱼片质构特性,同时可延缓鱼片TBA值、TVB-N值及菌落总数的增加。低场核磁测得两组鱼片贮藏期间T21幅值逐渐降低,在贮藏后期(12~14d),保鲜剂组鱼片自由水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鱼片自由水比例与初期比较均增加。电子鼻PCA分析及LDA分析均可较好地区分贮藏期间鱼片的品质变化,LA分析发现引起鱼片新鲜度变化的主要成分为氮氧化合物、无机硫化物、芳香成分物质和乙醇等,而PCA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鱼片第6天开始发生腐败变质,保鲜剂组鱼片第10天开始趋于腐败。综上表明,低场核磁及电子鼻检测结果与理化指标结果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对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技术在米面制品中的应用和发展动态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大米、小麦及其制品中如全麦面粉、面条、汤圆和粽子等产品的水分含量和水分分布的检测,以及实时探测面制品如发酵面团的内部结构和大米吸水或蒸煮过程的传送模式等,最后对整个食品行业应用NMR/MRI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卤制牦牛肉的卤煮过程中分别加入0.0%、0.5%或1.0%的绿茶叶,并采用普通包装或真空包装,对卤制牦牛肉在(4±1) ℃、24 d贮藏期内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变化进行研究。分别在贮藏期的1、3、6、12、24 d进行采样,测定卤制牦牛肉的蒸煮得率、pH值、色泽、嫩度、感官特性及菌落总数。结果表明:卤制牦牛肉的蒸煮得率仅与卤煮时间有关;在卤煮过程中添加茶叶会明显改变卤制牦牛肉的表面色泽;当卤煮时间为60 min,在卤煮过程中加入0.5%或1.0%茶叶或采用真空包装时,卤制牦牛肉贮藏期间的嫩度会明显提高,卤制牦牛肉的pH值、亮度值、红度值的下降速率和菌落总数的升高速率均得到抑制,总体感官评分升高,且茶叶用量为1.0%并采用真空包装的卤制牦牛肉贮藏期间的综合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2.
牦牛肉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牦牛肉在发酵过程中的风味等品质特征差异,本试验选取斯布牦牛和甘南牦牛两种品系的半腱肌为研究对象,测定发酵过程中食用品质及风味物质的特征。研究发现,发酵过程中肉色逐渐加深,两品系牦牛肉L*值在第5天均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斯布牦牛肉硬度发酵后较发酵前下降32 543.35 g,弹性增大2.573 mm,咀嚼性降低8 912.89 mJ,甘南牦牛肉硬度发酵后较发酵前下降28 668.6 g、弹性增大2.041 mm、咀嚼性降低6 685.51 mJ。斯布牦牛发酵肉中检出18种主要风味物质,甘南牦牛发酵肉中检出21种主要风味物质。两品系发酵牦牛肉中主要风味物质有烯、醇、醚和醛类,赋予发酵肉特有的清香、脂类等特征风味。  相似文献   

13.
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肉用品质及结构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牦牛肉为研究对象,在宰后1、2、3、4、5、6、7、8d分别测定剪切力、PH值、失水率、钙激活酶(calpains)活性、肌原纤维超微结构,研究牦牛肉成熟过程中肉用品质及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4℃条件下,牦牛肉的初始pH值为6.12,第4天降到最低点(极限pH值)为5.48;失水率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34.38%;Calpains活性呈逐步增高趋势,在第3-4天显著增加;成熟过程中,肌原纤维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5天M线和H线消失,Z线破碎情况严重,此变化与嫩度变化特点相吻合。剪切力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55.95N,此时肉的嫩度最差,随后剪切力值开始下降,达到食用口感的适宜嫩度范围,牦牛肉完成成熟。  相似文献   

14.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将原子核置于恒定磁场和交变磁场中发生交换能量的物理现象,根据磁场强度可分为高场、中场和低场核磁共振。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技术不断地发展,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核磁共振谱仪不断更新,用于食品检测具有样品制备简便、检测快速、可进行复杂食品及混合物分析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该研究阐述了核磁共振的原理、分类、仪器,还总结了核磁共振技术在畜、禽、水产等肉制品中的主要应用,重点关注了其用于肉制品原料、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品质检测,具体包括水分分析、脂肪分析、掺假检测及代谢物分析等几个方面。该研究为核磁共振技术在肉制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有利于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牦牛品种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不同牦牛品种肉质研究进展,发现对我国大部分牦牛品种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品质研究;牦牛分割分级意识模糊,相应的研究较少。建议完善牦牛品种肉质研究;补充对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牦牛肉品质评定;根据不同品种牦牛发育及品质状况,提出合适的出栏年龄;宣传牦牛肉优质优价理念,建立针对牦牛品质特性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王尊  谢晶  钱韻芳 《食品科学》2017,38(13):257-262
为了研究带鱼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与水分迁移的关系,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技术分析组织中水分变化规律。横向弛豫时间T_2的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易流动水(T_(22))逐渐降低,自由水(T_(23))逐渐升高,肌原纤维内的水向外移动而大量流失,肌肉的持水能力下降、肉质逐渐劣化。这与传统理化指标的研究结果一致,且相关性分析表明,T_(22)、T_(23)与水分含量、蒸煮损失率等指标极显著相关(P0.01),与感官评分、持水力、硫代巴比妥酸值显著相关(P0.05)。因此,可考虑运用LF-NMR技术检测带鱼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17.
注水肉糜的低场核磁弛豫特性及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不同注水比例肉糜的低场核磁弛豫特性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肉糜注水程度定性、定量判别的可行性。结果发现:肉糜注水后,弛豫特性发生显著改变;随注水比例的增大,T2w呈线性增加(R2=0.9118);T22、T22m在注入比例为2%~14%、16%~30%、32%~40%内呈阶梯型增大,且各范围间T22、T22m差异显著(p0.05);S22相对增大,S23相对减小。LF-NMR结合判别分析发现,相同注水程度肉糜相对集中,不同注水程度(原料肉、轻度、中度、重度注水肉)组质心差别明显。注水程度分组正确率、交叉验证正确率分别为85.70%~100%、81.00%~100%。研究表明,可借助LF-NMR的T2w对肉糜注水比例进行有效预测,亦可通过多组分弛豫特性结合判别分析实现对肉糜注水程度的判别。  相似文献   

18.
大通犊牦牛肉食用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肉色、大理石纹、pH、失水率、系水力、熟肉率、肌纤维直径、剪切力来比较成年牦牛肉与犊牛内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犊牛的肉色、大理石纹均低于成年牦牛.犊牛的系水力、熟肉率均高于成年牦牛,并且失水率、肌纤维直径、剪切力均低于成年牦牛,说明犊牛肉比成年牦牛肉食用品质高.同时测定犊牦牛内和成年牦牛肉中重金属残留均远低于标准要求,磺胺类、呋喃唑酮在成年牦牛和犊牦牛肉中也均未检出,说明大通牦牛肉是安全优质的.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比较在相同舍饲育肥条件下金川牦牛与麦洼牦牛肉品质的差异。选取年龄体重相近的金川牦牛与麦洼牦牛各24头,饲养100 d后各选取8头牦牛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分别进行TA-XT Plus质构仪在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模式下质构特性测定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金川牦牛肌肉滴水损失比麦洼牦牛低37%(p<0.05),生肉的剪切力比麦洼牦牛低49%(p<0.05)、弹性显著高于麦洼牦牛(p<0.05),煮熟金川牦牛肌肉的弹性显著低于麦洼牦牛(p<0.05),其他质构特性差异不显著(p>0.05)。金川牦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麦洼牦牛(p<0.05),但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麦洼牦牛背最长肌中缬氨酸、组氨酸以及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金川牦牛(p<0.05),其他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与麦洼牦牛相比,金川牦牛肌肉的滴水损失、剪切力更低,而肌内脂肪含量更高,具有更好的肉制品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