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了原花青素(PC)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中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Z)损伤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同时设立正常组。实验组,每日腹腔注射原花青素150 mg/kg,其余2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血糖(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肾脏组织中丙二醛(MDA)、蛋白羰基化(PC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光镜观察肾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C、TG显著升高了4.02倍和6.88倍(p0.01),肾脏组织中的SOD活性降低27.88%,CAT活性降低了17.61%(p0.01),肾脏组织MDA、PCO含量显著升高了51.10%和81.36%(p0.01);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糖、TC和TG水平明显降低了50.84%、55.70%和70.52%(p0.01),肾脏组织中的SOD、CAT活性明显升高了26.05%和12.97%(p0.01),肾脏组织MDA、PCO含量显著降低到21.54%和11.86%(p0.01)。病理切片显示,PC保护可减轻STZ引起的肾小球萎缩等病理损伤。由结果可知,原花青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过敏、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成为研究热点,但肠道菌群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16S rRNA及宏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了肠道菌群组成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益生菌作为人体肠道共生菌中一类特殊的菌群,可以调节胃肠道稳态、营养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因此,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缓解或治疗糖尿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总结了益生菌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6.
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致糖尿病小鼠的作用及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通过高脂饲喂结合腹腔注射STZ造糖尿病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格列本脲组(250 mg/kg),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高剂量组(400 mg/kg)、中剂量组(200 mg/kg)、低剂量组(100 mg/kg),连续灌胃8周后通过断尾取血测定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胰岛素(Insulin,INS)含量,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分离胰腺,组织切片法观察胰腺组织学改变。实验结果显示GSPE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STZ所导致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GSPE高、中剂量组的TG、TC含量比模型组的显著降低(P0.05);GSPE高剂量组的HDL-C比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GSPE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中IL-6和CRP含量(P0.05);GSPE高剂量组的IN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GSPE高、中剂量组的SOD活性与模型组相比显著性增高(P0.05),GSPE高剂量组的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显著性降低(P0.05);糖尿病小鼠胰腺病变组织得到修复。综上所述,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STZ所导致的糖尿病小鼠有明显的降低血糖和改善血脂,修复胰脏病变组织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提高糖尿病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炎症因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原花青素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花青素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本文综述了天然原花青素的提取方法,其中包括有机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CO2苹取以及酶法等,以期为开发利用原花青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本文研究了香蕉粉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将SD大鼠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CG)、糖尿病大鼠香蕉粉干预组(DBG)、正常对照组(NCG)、正常大鼠香蕉粉干预组(NBG),用香蕉粉干预大鼠8周,结果显示:与DCG组相比,DBG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降低,降低了32.75%,糖耐量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体重显著增加,增加了7.92%;DBG组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游离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50.65%、79.63%、60.38%和39.71%;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的比值显著提高,提高了86.96%,血脂恢复到正常大鼠水平;DBG组大鼠的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51.28%,胰岛素敏感指数提高14.87%,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38.31%。研究表明,香蕉粉有一定的血糖调节功能,能缓解糖尿病造成的体重下降问题,并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2.
13.
淀粉类干豆与糖尿病饮食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淀粉类干豆与糖尿病防控相关的研究证据和可能机制。研究表明,淀粉类干豆具有较低的血糖反应,摄入淀粉类干豆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有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原因可能与其较慢的消化速度、膳食纤维和抗营养因子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一类代谢性紊乱、以高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包括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其发病率近年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并发症多而严重,极大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糖尿病常规治疗药物存在一定限制与副作用;大蒜素学名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具有较佳的药用及经济价值;研究显示大蒜素对糖尿病具有明显治疗效果,有望成为糖尿病的候选药物,与目前药物相辅相成发挥临床功效。本文从大蒜素通过多种方式对糖尿病发生发展以及并发症的治疗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可为丰富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用药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板栗壳原花青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板栗壳资源,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板栗壳原花青素提取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探讨以获得最佳贮藏条件。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原花青素提取得率的影响;考察pH值、光、温度、部分添加剂和金属离子对板栗壳原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板栗壳原花青素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51.1%、料液比1:14.5(g/mL)、浸提温度67.3℃、浸提时间2h,在此条件下板栗壳原花青素提取得率理论值为40.35mg/g,实测值为40.23mg/g。板栗壳原花青素在pH2.2~6条件下稳定,对光不稳定,宜避光低温(4~20℃)保藏;适量的亚硫酸氢钠对板栗壳原花青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苯甲酸钠对其稳定性有影响;板栗原花青素在Na+、K+、Mg2+和Al3+存在时较稳定,而Ca2+、Fe2+和Cu2+不能与之共存。因此,固态条件下,要保持板栗壳原花青素稳定,需对温度、光照、金属离子加以控制;水溶液中,弱酸性环境及适量亚硫酸氢钠有利于改善板栗壳原花青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Diabetes mellitu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endocrine disorders affecting almost 6%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Management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mputation, blindness, and renal failure, imposes enormous medical and economic burdens, primary prevention has become a public health imperativ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iet and lifestyle are important means of preventing CVD risk and type 2 diabetes. In addition, a few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dairy consump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s for hypertension, coagulopath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stroke. By this time, published studies about relation between dairy consumption and type 2 diabetes are limited. In this review, the effects of dairy products on CVD and type 2 diabetes risk were summarized. Also, recent findings about these subjects were mention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