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酸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益生菌,能够很好地调节改善人体肠道菌群,而乳酸菌生物膜的存在可以帮助机体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帮助乳酸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乳酸菌益生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本文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机理,并对葡萄糖、金属离子、pH以及食品添加剂对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宋晖 《啤酒科技》2002,(9):40-41
双乙酰是重要的啤酒风味物质,当其含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会破坏啤酒风味,使其具有不正常的口味,如奶油味或馊饭味,本文探讨其形成与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生产过程中控制其含量的措施。控制好双乙酰在发酵过程中的生成与还原,尽量降低其含量,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斌  董明盛 《食品科学》2010,31(13):139-142
采用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和菌落计数法研究黑木耳粗提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8099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黑木耳粗提物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木耳粗提物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其质量浓度为0.3g/mL时抑制率可以达到73.00%。  相似文献   

4.
杂环胺类化合物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的一类致癌、致突变物质,该文综述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类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分析影响肉制品中杂环胺类化合物产生的因素,包括烹饪方式、加工温度与时间、前体物质含量、水分含量以及脂肪含量;重点综述杂环胺的控制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控制其形成,如选择合适的加工...  相似文献   

5.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极易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膜,导致食品持续性的污染.细菌生物膜在形成量、活细菌数量、微观结构等方面受到环境因素及菌株自身特性的影响.在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多种调控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简述了...  相似文献   

6.
在肉及肉制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细菌污染,并形成细菌生物膜而造成肉制品腐败、致病。生物膜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是微生物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特殊生长方式,它可以改善恶劣环境及抑菌剂对微生物的影响。腐败菌和致病菌均可形成生物膜,其对肉制品加工业的危害极大。本文主要概述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肉类食品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影响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旨在为肉类食品加工中各种细菌生物膜形成及控制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佳伟  敖晓琳  赵珂 《食品科学》2019,40(9):341-346
乳酸菌作为发酵工业的常用菌种已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发酵食品,且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乳酸菌功能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乳酸菌生物膜由菌体自身形成,可以有效提高乳酸菌的环境耐受性,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众多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中,金属离子影响效果显著。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金属离子对于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论述,旨在为阐明金属离子和乳酸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的关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乳酸菌生物膜是乳酸菌为了应对不良环境而聚集形成的一种状态,在许多情况下乳酸菌都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因此有必要加深对乳酸菌生物膜的了解和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碳源、金属离子、pH值、抗生素、有害菌和非生物表面对乳酸菌生物膜的影响,以及多种基因对乳酸菌生物膜的调控作用,并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在食品抑菌和发酵中...  相似文献   

9.
最近很多调查表明许多病原菌可以形成生物膜。采用了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和菌落计数法研究了黑木耳粗提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8099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木耳粗提物有效抑制了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0.6%黑木耳粗提物的抑制率可以达到73.00%。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黑木耳粗提物对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胡本伦 《中国油脂》2022,47(1):119-125
食用油在长时间高温煎炸过程中,会发生氧化、聚合、水解等反应,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安全危害因子如极性化合物(TPC)和3-氯丙醇酯(3-MCPDE)等。介绍了煎炸油中TPC与3-MCPDE的形成机制与危害,并重点介绍了煎炸过程中TPC和3-MCPDE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煎炸油中TPC与3-MCPDE形成的措施,旨在为揭示TPC和3-MCPDE形成机理、控制煎炸油中TPC和3-MCPDE的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在食品环境中的形成与转移对食品的污染是目前广泛关注的难题。针对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研究能够避免食品环境受到污染,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本文整理了食品环境中检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能力,并且综述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及转移因素的研究进展,最后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的预防与控制两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概述。加入更多菌株并且模拟更多实际情况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菌膜的形成与转移情况,并为更便捷地清除菌膜提供理论依据。今后应研究更多实际情况下具有代表性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从而更好地了解菌膜形成与转移,其次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形成机理及相关因素对菌膜的影响机制,为实施高效的菌膜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New strategies for biofilm inhibition are becoming highly necessary because of the concerns to synthetic additives. As gallic acid (GA) is a hydrolysated natural product of tannin in Chinese gall,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ffects of GA on the growth and biofilm formation of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Gram‐negative] and Streptococcus mutans [Gram‐positiv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uch as nutrient levels, temperatures (25 and 37 °C) and incubation times (24 and 48 h). The minimum antimicrobial concentration of GA against the two pathogenic organisms was determined as 8 mg/mL. GA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growth curves of both test strains at 25 and 37 °C. The nutrient level, temperature, and treatment time influenced the inhibition activity of GA on both growth and biofim formation of tested pathogens.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GA on biofilm could be due to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verall, GA was most effective against cultures incubated at 37 °C for 24 h and at 25 °C for 48 h in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and in vegetable wash waters, which indicated the potential of GA as emergent sources of biofilm control products.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探究较长时间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菌膜形成的影响。首先采用微孔板联合结晶紫染色法比较大肠杆菌O157:H7不同菌株黏附性能差异,分析不同黏附力菌株菌膜形成曲线,进而选择代表菌株采用平板计数法分析在较长时间酸应激时其菌膜的形成规律,最后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比较黏附力不同的菌株在酸性环境下菌膜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4 株菌株黏附能力有差异;不同黏附力菌株均在2 h开始产生黏附现象,但菌膜形成曲线有明显差异。以中等黏附力菌株ATCC43895作为代表菌株进行酸应激实验,结果表明pH值越低菌膜形成量越少,pH值相同时乳酸对浮游菌数和菌膜形成的抑制效应显著高于盐酸(P<0.05)。CLSM观察结果表明,成膜能力较强的菌株J29和较弱的菌株CICC21530在中性和酸性培养液中均能形成一定结构的生物菌膜,但前者的菌膜形成量多于后者,酸性条件对成膜过程有抑制作用。提示乳酸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O157:H7菌膜形成过程,可为食品实际加工中该菌菌膜的消除技术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葡萄柚籽提取物(grapefruitseedextract,GSE)及其纳米乳(grapefruitseedextract nanoemulsion,GNE)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菌膜的抑制作用。方法:分析菌膜黏附菌数变化、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并进行微观结构观察,比较GSE和GNE对两菌菌膜(单种菌膜和混合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和已形成菌膜的清除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GSE和GNE可以抑制两菌单种菌膜形成时黏附菌和EPS产生,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更强。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copy,SEM)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所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变化也显示出GSE和GNE对两菌菌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GSE和GNE对已形成菌膜也有良好清除效果,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膜的清除作用更强,但混合菌膜...  相似文献   

16.
研究温度、接种量对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 amonocytogenes)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和肉制品加工企业中常用的消毒方法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的去除及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接种量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只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显著.以不同的常规消毒方法对模拟生产车间条件培养生长1d的单增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不同方法对生物被膜去除效果的差异性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方法对生物被膜的去除作用与抑制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从代谢活性、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生物膜的微观结构以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等方面探究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抑制机理。结果发现:乳酸和过氧乙酸的最小抑菌剂量(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分别为0.25%和0.002 5%;通过活菌计数测定分析不同剂量乳酸和过氧乙酸对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抑制效果,发现在亚MIC(1/2 MIC和1/4 MIC)下乳酸和过氧乙酸的生物膜抑制作用较弱,而MIC下两种有机酸均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形成(P<0.05),2 MIC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形成;经MIC的乳酸和过氧乙酸处理后,大肠杆菌O157:H7生物膜的代谢活性分别降低了84.25%和43.49%,而胞外聚合物质量浓度显著减少(P<0.05);乳酸和过氧乙酸均有效抑制了大肠杆菌O157:H7的黏附相关基因(csgA、flhC)、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sdiA)、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csrA、adrB、adrA)以及双组分调控系统相关基因(phoQ、phoP、envZ、ompR)。综上所述,乳酸和过氧乙酸可以作为食品工业中有效的杀菌剂,降低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相关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被膜是固着在食品接触表面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组织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因生物被膜具有极强的黏附性和抗逆性,常规消杀手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控,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并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在形成机制及防控方法方面的相关研究。以生物被膜黏附性提高、菌体状态改变和抗逆性增强的3个主要特点为核心,总结讨论了细菌的长链附属结构、群体感应系统及胞外聚合物在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将生物被膜的防控策略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法3类,分别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作用原理及优缺点,旨在为食品领域生物被膜的高效防控方法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以期更好地实现食品微生物的安全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9.
大肠杆菌胞外存在复杂且种类繁多的生物膜组分,这些生物膜组分不仅在合成和组装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能源和底物,且某些组分还存在巨大的致病风险。为减少这些不利影响,作者采用Crisp-Cas9基因编辑技术,从基因水平分别去除大肠杆菌MG1655中非必需生物膜组分,构建了一系列非必需生物膜组分缺失突变菌株。对突变株的细胞特性进行考察,筛选具有优异特性的突变菌株。结果显示,敲除鞭毛fliE-R、fliY-T、flhE-D 、4型荚膜、唾液酸和聚- β-1,6-葡萄糖胺基因簇能促进菌株在M9培养基中的生长;敲除鞭毛基因簇flgN-L和胞外多糖类组分有利于PHB合成;敲除胞外多糖类组分基因簇或鞭毛的4个基因簇,能增强菌株膜通透性;去除大肠杆菌核心多糖能重塑代谢调控,促进克拉酸的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