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模型,通过测定估计血糖生成指数(estimate glycemic index,eGI)、估计血糖负荷(estimate glycemic load,eGL)、淀粉水解率和淀粉组成,研究分别含有不同多糖面包的体外消化情况,并将它们与不含多糖面包和白面包进行比较.此外,对3种多糖面包的消化后产物分别用...  相似文献   

2.
“健康中国2030”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对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意义重大。食物在人体内发挥的营养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人体消化酵解的过程及产物。由于人体体内研究的道德伦理限制,体外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酵解成为食物营养功能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本创制成果将人体胃肠道消化酵解原理、全方位模拟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针对口腔到胃部、小肠、大肠的人体胃肠道生理环境特点,确立模拟装置构建的依据;自主设计完成消化/发酵罐、胃肠排空装置、消化液分泌装置、吸收装置等核心模拟部件,建立胃肠道消化酵解吸收的核心模拟技术;构建胃肠道任意部位的模拟、取样、监测、预警的AI智能系统,结合集控装置实现全自动仿真模拟消化酵解吸收过程,突破了智能化控制技术瓶颈。基于上述关键技术,实现口腔-胃-小肠-大肠的全过程模拟,并可对动物或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系统验证。基于该装置,建立不同食物营养组分胃肠道消化代谢评价技术体系,发掘不同食物营养组分胃肠道消化代谢方式,实现了系列产品最优配方的构建,促进系列健康新产品研发并实现产业化,助力“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金花茶多糖,并通过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对其分级纯化;通过模拟人体胃肠道消化模型对金花茶多糖进行体外消化,并检测消化过程中多糖分子量及消化产物中还原糖含量和游离单糖,探索金花茶多糖的消化特性;通过建立人体粪便酵解模型对金花茶多糖进行体外酵解,并测定酵解过程中酵解产物的pH、总糖和还原糖含量、SCFAs含量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菌落总数,探索金花茶多糖的酵解特性。结果表明:金花茶多糖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纯化后,得到多糖级分TPS1、TPS2和TPS3。体外消化过程中,模拟唾液、模拟肠液没有改变TPS1、TPS2和TPS3的分子量,消化产物中还原糖含量也未见显著变化;而模拟胃液致使TPS1、TPS2和TPS3的分子质量略微降低,且还原糖含量由0.129±0.016、0.155±0.026、0.147±0.017 mmol/L增加为0.223±0.018、0.319±0.013、0.294±0.030 mmol/L;体外消化结束后未检测到游离单糖产生。体外酵解过程中,添加了TPS1、TPS2和TPS3的酵解液组的pH相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总糖消耗率分别为91.4%、89.0%、94.5%,且还原糖含量在0~18 h期间升高,18~8 h期间降低;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相较对照组都得到明显提升,增加倍数TPS3组>TPS2组>TPS1组;另外,TPS1、TPS2和TPS3均能够促进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并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且益生效果TPS3>TPS2>TPS1。综上,金花茶多糖在体外消化模型中不易被消化,并能够被人体肠道菌群分解利用,产生大量乙酸、丙酸、丁酸等,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且TPS3较TPS2、TPS1具有更好的益生效果。  相似文献   

4.
天然多糖活性功能丰富,为了进一步探究真菌多糖活性作用方式与途径,确定亮菌多糖益生潜能,该研究用液态发酵法提取并制备亮菌胞外多糖(Armillariella tabescens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ATEP),去除大分子杂质后评价多糖制备得率,分析理化组成,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和模拟酵解,分阶段评价ATEP消化后抗氧化能力,及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TEP总糖占比43.52%,ATEP两组分分子质量分别为27.0 kDa和8.9 kDa,多糖由6种单糖构成;模拟消化过程几乎不会对总糖及还原糖含量造成变化(P>0.05),但可提高总酚及总黄酮含量(P<0.05);模拟酵解过程碳水化合物相对消耗量逐步增加,而还原糖先增再少,pH值则持续下降;酵解产物SCFAs含量增加显著(P<0.05),其中乙酸含量增量最多;ATEP可提高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及大肠杆菌4种益生菌增殖速度。本研究评价了ATEP的益生水平,为综合利用亮菌多糖提供思路与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人体新鲜粪便酵解模型研究广叶绣球菌多糖在体外的酵解特性,以便为其体内的消化特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制备广叶绣球菌多糖和人体粪便菌群混合液,在无氧环境下发酵0、1、2、6、12、24、48h后,检测酵解液中的OD600值、pH值,总糖、还原糖、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消化酵解和细胞炎症模型探究江蓠、红毛藻、麒麟菜和坛紫菜等4种经济红藻的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潜力,为红藻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口胃肠消化和结肠发酵,测定4种红藻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总酚的去向。利用16S r RNA基因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红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4种红藻发酵产物的抗炎活性。结果:在口胃肠消化过程中,坛紫菜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酚类物质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难以消化的部分到达结肠后充当肠道微生物群的能量来源,其中坛紫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同时,4种红藻均表现出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包括提高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此外,红藻发酵液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损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红毛藻发酵液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结论:4种红藻经模拟消化后有较好的生物可及性,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同时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潜力,为基于红藻的高值活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乳酸菌HH-LP56发酵荞麦壳的酚类组成、胃肠道消化及结肠酵解特性。方法:用乳酸菌发酵处理荞麦壳,根据发酵过程中pH、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筛选代表性样品,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代表性样品的主要酚类物质结合方式及含量;采用Infogest 2.0体外胃肠消化,评价酚类的生物可及情况;进一步接种人粪便模拟结肠厌氧酵解,分析产气量、pH和短链脂肪酸(SCFA)。结果:乳酸菌发酵6 h(LP-6h)后总酚含量显著增加,发酵24 h(LP-24h)后进一步增加,并在发酵48 h(LP-48h)时总酚含量达到最高水平(7.32 mg/g)。分析未发酵(Raw)和发酵荞麦壳的酚类组成和存在形式发现,LP-6h,LP-24h和LP-48h中游离态没食子酸(142.88~145.87 mg/kg)和原儿茶酸(103.30~113.61 mg/kg)的含量显著高于Raw组(P <0.01),且肠道生物可及性明显增加。体外接种5位志愿者粪便菌群模拟结肠酵解发现,未发酵和发酵荞麦壳的产气量、主要SCFA和支链脂肪酸(BCFA)含量总体上均较为接近。其中3位志愿者的粪便微生物酵解荞麦壳48 h...  相似文献   

8.
植物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植物多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该文对近年来植物多糖提取、分离及生理活性发展概况进行综述,为今后植物多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现义 《食品与药品》2014,(4):J0007-J000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多糖的研究概况及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并简述了植物多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发酵液多糖生物活性在研究中被进一步发现,部分多糖具有增稠乳化、抗细菌、抗氧化、抗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可以应用于食品以及医药领域。现工业化生产提取发酵液多糖多采用溶剂提取法,经济效益不高,限制了发酵液多糖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为了能更好发挥发酵液多糖的价值,为提取工艺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对发酵液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的不同提取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溶剂提取法(水提取法、酸碱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高压脉冲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亚临界水提取法的研究进展,并且对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做出了总结,为微生物多糖的提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物多糖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获得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复杂,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将非淀粉多糖代谢生成短链脂肪酸,发挥调节宿主代谢、免疫系统和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理功能,改善肠道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植物多糖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质是肠道菌群利用差异的基础,决定了其益生作用强弱。不同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修饰方法均可改变植物多糖结构,从而影响其活性。本文系统论述植物多糖与其益生作用的关系以及影响植物多糖结构的因素,旨在为植物多糖的精准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综述植物纤维发酵生产乙醇的原理、混菌发酵的微生态机理及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混菌发酵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不同金属离子对灵芝多糖液态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灵芝多糖含量的影响,发现K+、Mg2+和Fe2+可以促进灵芝多糖液态发酵,其中含Fe2+发酵培养基所产生物量和多糖最多,分别为7.299 g/L和0.720 g/L。在种子液培养基基础上加入0.2%Fe2+更有利于灵芝多糖产量的提高;在整个发酵罐扩大培养过程中,胞外粗多糖含量均是先上升后下降,在1 d~3 d时,胞外粗多糖含量呈轻微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较小。4 d~6 d时,胞外粗多糖含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pH变化幅度较小,利于灵芝菌体产生多糖。在6 d时达到最大值。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发酵罐扩大培养摇比摇瓶发酵培养所得含量略高。说明发酵罐培养比摇瓶培养更利于生产灵芝多糖。  相似文献   

15.
肖瑞希  陈华国  周欣 《食品科学》2019,40(11):254-260
糖尿病是高血糖的临床表现之一,长期罹患糖尿病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目前尚未发现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主要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西药具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有效降血糖、低毒、副作用小的天然物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植物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功效,是一类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低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其已成为医药界及保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概括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降血糖植物多糖的种类及其降血糖机制。  相似文献   

16.
A variable in batch culture fermentation systems for studying the ferment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is the faecal inoculum. A commercial bacterial bead preservation system (MicrobankTM) has been used for the long-term storage of faecal inoculum. The inoculated beads are stored at -70°C for up to 3 months and retain their ability to ferment pectin, as measured by production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 recovery medium is used for 27 h followed by culture in a standard medium for 48 h. Such a system offers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over the present method of using fresh faeces on each occasion both in terms of ease of use and consistency of the inoculum. This allows for repeatable fermentation experiments over prolonged periods of time. © 1997 SCI.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聚多糖PS-238合成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株产碱杆菌AlcaligenesspNX3可分泌一种新型高分子多糖PS238,该多糖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盐等优良特性。碳源、氮源等培养基组分对该多糖产量有重要的影响。文中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蛋白胨,然后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对培养基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碳源是极显著的因素,K2HPO4次之。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浓度49g/L,蛋白胨浓度65g/L,K2HPO42g/L,MgSO403g/L,根据预测的最优发酵水平的营养配比,产量由1078g/L提高至2285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