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指纹图谱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母乳分离的双歧杆菌进行鉴定和遗传差异分析,并检测常规生理生化和糖代谢表型特征,同时测试菌株对6 种常见病原菌和3 种母乳源条件致病菌的抑菌性能和对胃肠液的耐受性。结果显示,15 份母乳样品中共分离15 株双歧杆菌,测序结果将菌株归属于3 个种以及2 个亚种,包括8 株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2 株短双歧杆菌(B. breve)、2 株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 longum subsp. longum)和3 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 longum subsp. infantis)。抑菌实验表明,15 株测试菌株中,隶属于B. pseudocatenulatum的4 株菌MY92、MY75-1、MY72、MY81的抑菌谱更广,抑菌能力更强;胃肠液耐受性实验表明菌株MY92无论在模拟胃液还是模拟肠液中存活率均最高,分别达到20.37%和0.302%。基于以上描述特性,MY92作为一株有效的益生菌株,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为后期进一步作为防止婴幼儿腹泻辅助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制作云南乳扇用酸乳清中的乳杆菌的来源及种属,对其多态性进行研究。采用AFLP技术和NTSYS-pc2.1软件对从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牧民家庭制作乳扇用的的酸乳清中分离出的70株乳杆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AFLP扩增出的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聚类分析表明,在0.89的水平上,70株乳杆菌共分为4个大群:高加索乳杆菌群Ⅰ、发酵乳杆菌群Ⅱ,瑞士乳杆菌群Ⅲ和植物乳杆菌群IV。其中,瑞士乳杆菌群Ⅲ中的乳杆菌占供试乳杆菌的65.7%,为优势菌群。进一步对优势菌群聚类,进行种内分型,以0.90为界,群Ⅲ被分为8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拥有潜在益生特性的28株乳杆菌(Lactobacillus)和26株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生理代谢差异,这些菌株多数来源于波兰。筛选过程当中,首要的指标是检测菌株对低pH值和对胆盐的抗性以及在发酵或非发酵乳制品当中的存活能力。考察了这些候选菌株是否产生某种拮抗物质,同时评价这些物质对来自于食物或肠道内的病原微生物或生产当中不渴望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研究了混合发酵剂中各菌株之间的共生能力,并对它们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诸如冷冻、冻干或储藏等处理的耐受能力进行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对菌株利用各种碳源所生成的代谢产物的类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存在很大的生理代谢差异,因而,应选择那些具有科学测定基础的菌株作为益生菌菌株。  相似文献   

4.
以分离自母乳婴儿源的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BF-1、植物乳杆菌BF-15、唾液乳杆菌BF-29、干酪乳杆菌BF-55为对象,研究这些菌株对体外模拟人工胃、肠液及胆盐的耐受性,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安全性和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菌株的免疫调节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BF-15对人工消化液和胆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对Caco-2细胞黏附能力[(7.10±0.30)CFU/cell]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菌株LGG[(3.90±0.30)CFU/cell](P<0.05);BF-15除对氨基糖苷类、糖肽类抗生素的固有耐药性外,对苯唑西林、头孢噻吩也有耐药性,无抗性质粒;BF-15和LGG的活性和热致死菌在一定的菌浓范围(1×10^6~10^7CFU/mL)均促进体外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同时活性菌株作用效果明显优于热致死菌株。在相同菌浓条件下,两株菌体外免疫调节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乳婴儿源乳杆菌——植物乳杆菌BF-15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较高的黏附性和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5.
分析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婴幼儿肠道双歧杆菌的遗传差异,以期为少数民族婴幼儿肠道益生双歧杆菌的开发奠定一定基础。本实验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结合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指纹分型技术,对菌株遗传结构差异进行分析,根据遗传指纹挑选部分代表性双歧杆菌,检测它们对常见6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并对抑菌性能较好的菌株进行耐酸耐胆盐、碳源代谢及抗生素药敏实验。研究发现有75株为双歧杆菌,隶属于4个种及2个亚种,分别为Bifidobacterium bifidum、B. pseudocatenulatum、B. adolescentis、B. longum subsp. infantis和B. longum subsp. suis。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有16株双歧杆菌具有广谱抑菌性能;药敏实验显示这些菌株除对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表现耐药外,对其他抗生素均表现敏感或中度敏感;耐酸耐胆盐实验表明抑菌菌株中B. longum subsp.infantis f65-26和B. pseudocatenulatum f115-8为耐受性最优菌株,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来源的三种泡菜进行乳酸菌分离,并应用16S-23SrDNA间隔序列扩增指纹图谱结合16SrDNA测序对分离株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368株革兰氏阳性、接触酶阴性的产酸细菌中存在7个不同的分子指纹图谱(A~G型),其中杆菌指纹图谱为A、B和D型,球菌的指纹图谱为C、E、F和G型,不同来源的泡菜样品中乳酸菌谱型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52.3%(193/368)菌株扩增指纹图谱属于E型,显示了E型菌株是泡菜中的优势菌。从不同指纹图谱的菌株中随机挑取25株分离株进行16SrDNA扩增和测序分析,比对结果表明A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B和D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Lactobacillus casei;E和G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Lactococcus lactis;C和F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Enterococcus sp.。在三种泡菜样品(a、b、c)中存在不同的乳酸菌种群构成,其中样品a和b菌群构成较为接近,而样品c中的菌群与a和b在构成上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泡菜发酵剂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来源的三种泡菜进行乳酸菌分离,并应用16S-23SrDNA间隔序列扩增指纹图谱结合16SrDNA测序对分离株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368株革兰氏阳性、接触酶阴性的产酸细菌中存在7个不同的分子指纹图谱(A~G型),其中杆菌指纹图谱为A、B和D型,球菌的指纹图谱为C、E、F和G型,不同来源的泡菜样品中乳酸菌谱型构成具有明显差异,其中52.3%(193/368)菌株扩增指纹图谱属于E型,显示了E型菌株是泡菜中的优势菌。从不同指纹图谱的菌株中随机挑取25株分离株进行16SrDNA扩增和测序分析,比对结果表明A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B和D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Lactobacillus casei;E和G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Lactococcus lactis;C和F型指纹图谱菌株属于Enterococcus sp.。在三种泡菜样品(a、b、c)中存在不同的乳酸菌种群构成,其中样品a和b菌群构成较为接近,而样品c中的菌群与a和b在构成上具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泡菜发酵剂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采用7个持家基因对分离自内蒙古和西藏自治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植物乳杆菌进行分型研究,利用DnaSP、START、eBURST、MEGA、STURCTURE、SplitsTree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其遗传进化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植物乳杆菌分离株间具有较高的基因多样性。61株菌共产生27个序列型(ST),其中20个ST型属于单一菌株序列型。这些ST型构成6个克隆复合体,6个独特型。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包含4个遗传谱系。重组分解分析得出重组影响其遗传进化。本研究从基因水平,为菌株的分型、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闵建  李理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11):1269-1274,1281
研究了瑞士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单独与组合,以及与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组合在纯牛乳、纯豆乳和混合乳中发酵12h后pH值和酸度值变化,以此来说明它们在3种原料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瑞士乳杆菌在纯牛乳和混合乳中产酸能力很强,在纯豆乳中产酸能力不够强,生长不够好;干酪乳杆菌在纯豆乳中生长产酸能力比瑞士乳杆菌强;研究还得出瑞士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组合,以及他们分别与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组合在纯豆乳生长产酸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0.
双叉乳杆菌发酵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霖 《食品科学》1981,2(4):43-45
一、双叉乳杆菌双叉乳杆菌是在1899年由法国Jissier氏发现的。他在检查饮用母乳营养儿的便中曾发现了从未见过的,数量很多的细菌。他从细菌的形似Y或V字带有分叉状,才用分叉意义的拉丁语(bifid)起名为双叉乳杆菌(Bacillus bifidus)。其后有报告称:双叉乳杆菌在母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我国北京(北方)和深圳(南方)两城市0~12 月不同泌乳阶段母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差异。方法:于北京市和深圳市各招募30 名足月分娩健康婴儿的健康乳母,纵向采集10 次母乳,包括初乳(3~5 d)、过渡乳(13~15 d)和成熟乳(3、4 周和2、3、4、6、9、12 月),检测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并作比较分析。结果:北京和深圳母乳中蛋白质含量均为初乳中最高,随泌乳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中,前3 周急速降低,之后降低速度减缓,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到3 月时达到稳定;两城市母乳在各泌乳阶段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母乳氨基酸含量也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到12 月时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下降了约58%。母乳中含量最丰富的单体氨基酸为谷氨酸、亮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低的是蛋氨酸和色氨酸,两城市母乳单体氨基酸的绝对含量在除初乳和4 月成熟乳以外的其他各月均有种类和数量的差异,但随泌乳时间的延长,各单体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保持稳定,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的42%和58%左右;而深圳母乳中苯丙氨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在除3~5 d以外的其他9 个时间点均高于北京母乳。结论:初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均最高,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不受地区差异的影响,而两城市母乳中氨基酸含量及其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周锦  荣爽  王瑛瑶  任向楠  杨月欣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9):251-259,265
本文总结近15年有关中国妇女母乳脂肪酸构成的现有证据,将大量分散的研究数据及课题组数据按地区和泌乳期进行整合,得到各省级行政区构成的全国汇总数据。共有17个省级行政区的4727例母乳脂肪酸数据被纳入分析,其中初乳1327例,过渡乳900例,成熟乳2500例。进一步对各脂肪酸随泌乳期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随着泌乳期的延长,我国母乳中总SFA的构成占比呈增长趋势,C6:0、C15:0和C18:0的含量较为稳定,受泌乳期影响不大,受泌乳期影响较大的SFA中,除C20:0、C22:0、C24:0外,其他SFA在初乳中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过渡乳或成熟乳(P<0.05)。我国母乳中总MUFA的构成比随泌乳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过渡乳时期下降明显,随后趋于稳定,只有C17:1的含量不受泌乳期的影响,受泌乳期影响的MUFA中,除C16:1外,其他MUFA在初乳中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过渡乳或成熟乳(P<0.05)。我国母乳中总PUFA的构成占比随泌乳期的延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n-3 PUFA和n-6 PUFA的变化和此趋势一致。分析比较的结果有利于更加深入而准确地了解我国母乳脂肪酸的构成情况及随泌乳期的变化情况,为一定程度上探明我国人群母乳脂肪酸组成特点、婴幼儿生长发育相关研究及配方食品研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不同地域发酵乳品中Lactobacillus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RS,M17等5种不同培养基从12份采自新疆北部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地区牧民家庭传统方法制作的乳品中分离乳酸菌,并进行了生理生化表型特征鉴定。对这些乳酸菌进行16Sr RNA基因序列的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建立其属水平的进化地位,再利用乳杆菌种间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种水平的鉴定和分类。共分离164株疑似乳酸菌,大部分菌株对温度适应性较强。以杆菌为主,系统发育表明:样品中乳酸菌主要有7个属,其中Lactobacillus(78株)、Carrobacterium(3株)、Weissella(1株)、Lactococcus(22株)、Enterococcus(47株)、Streptococcus(8株)、Vagococcus(5株)。种特性扩增显示乳杆菌存在种水平的差异。主要有4个种。利用牛津杯从样品中筛选出了10株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杆菌,为乳酸菌作为生物型防腐剂应用到食品工业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不同泌乳期人乳与牛乳中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及含量进行检测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乳中游离氨基酸种类较牛乳更为丰富,含量也高于牛乳,且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其总量呈下降趋势。牛初乳、牛常乳、人初乳和人常乳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0.32、0.16、0.63?g/L和0.37?g/L。实验测定的42?种游离氨基酸中,人常乳中检出35?种,牛常乳中测得31?种,其中人常乳中有25?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于牛常乳,人乳中组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等含量显著高于牛乳(P<0.05),游离谷氨酸在人初乳、人常乳、牛常乳中含量均为最高,而牛初乳中游离牛磺酸含量最高。本研究分析了人乳、牛乳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可为详细的研究母乳氨基酸功能和氨基酸代谢组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为生产婴幼儿奶粉和功能性乳制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母乳源益生菌具有安全、适应人体环境等开发利用优势。母乳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和开发利用成为乳品和乳酸菌产业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母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和益生菌的筛选及功能评价工作。深入挖掘母乳中的乳酸菌益生特性及其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的潜力,将推动我国乳酸菌产业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作者对母乳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和益生菌的筛选及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母乳中乳酸菌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影响生鲜乳质量的采奶环节中的细菌多样性,本研究选取河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荷斯坦奶牛养殖场,对采奶环节的4个重要环节(牛乳头消毒前C1、牛乳头消毒后C2、采奶罩杯E、储奶罐奶M1)中的细菌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个4个样点中24个样本的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共获得1152394对读数,聚成90...  相似文献   

17.
应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南疆传统酸奶中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技术和传统培养法对3?份阿图什和1?份乌什传统发酵酸奶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份样品在3?种培养基上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即从MRS、YGC及?Lee氏培养基上得到的质量控制后细菌有效序列为20?669条,真菌质量控制后有效序列为293?677?条。在细菌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各样品中占优势细菌门,丰富度最高,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于厚壁菌门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其中占优势细菌属。在真菌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占优势真菌门,其次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属于子囊菌门的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和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为占优势真菌属。本研究结果为新疆传统发酵酸奶微生物资源开发、应用提供了微生物多样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母乳、牛乳及山羊乳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测定东北区域不同泌乳期的母乳及牛乳和山羊乳常乳脂肪酸组成,并对其组成和含量进行差异分析,旨在为母乳脂质组学及以牛羊乳为基质的婴儿配方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母乳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其中油酸含量最为丰富。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在不同泌乳期存在差异,其中SFA差异显著(p<0.05),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SFA含量分别为36.16%、37.89%、38.10%。牛乳和山羊乳主要以SFA为主,山羊乳SFA含量最高(69.07%),SFA中辛酸和癸酸是羊乳的特征脂肪酸,其含量显著高于母乳和牛乳(p<0.05)。山羊乳中中链脂肪酸(MCFA)含量最高(21.03%),是牛乳的1.5倍。其中,母乳SFA:MUFA:PUFA的比例为1.41:1.29:1,牛乳为19.12:9.98:1,山羊乳为11.14:3.98:1,山羊乳脂肪酸组成在比例上更加接近母乳。山羊乳在婴儿配方食品开发方面有更高的优势和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分离自传统发酵酸驼乳中的优势菌种短乳杆菌作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微囊化短乳杆菌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适质量浓度为15 g/L;最佳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质量浓度为10 g/L;最佳促生长因子为玉米浆,最适体积分数15%;最佳酸碱缓冲剂为CaCO3,最适质量浓度为5 g/L。 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了4 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及其最佳水平范围,高密度发酵培养的培养基优化配方为:乳清粉60 g/L、蔗糖18 g/L、胰蛋白胨13.02 g/L、玉米浆130 mL/L、CaCO3 3.29 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