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多产地藜麦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亚楠  白雪  赵钢  邹亮  胡一晨 《食品科学》2017,38(20):286-29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对来自世界范围多地区的30批次藜麦进行质量控制研究,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不同产地藜麦样品UPLC指纹图谱,并分析其相似度。借助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其产地和质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批藜麦对照图谱存在12个共有峰,样品相似度大于0.7;通过化学计量法,藜麦样品按产地被很好地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提示其质量差异主要与3个化合物相关。UPLC指纹图谱的构建和化学模式的识别为藜麦质量控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为有效控制藜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藜麦为原料,藜麦甾醇得率为考察指标,利用超临界CO2-皂化法萃取藜麦甾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藜麦油脂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藜麦甾醇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藜麦甾醇的得率可达20.20 mg/g。从藜麦油脂中共分离鉴定出29种脂肪酸,其中主要的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74.59%,超长链脂肪酸含量高达27.66%,是其它品种藜麦含量的2倍;支链脂肪酸的含量达0.63%。该研究为藜麦的深度开发和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凤丹’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我国不同产地牡丹种子的脂肪酸成分评价,对于筛选油用牡丹最佳种植地和研究其道地性具有重要意义。对7 个产地的牡丹品种‘凤丹’的籽油进行提取,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脂肪酸成分,并采用内标法对其主要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不同产地‘凤丹’籽的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差异显著,主要脂肪酸总含量为77.33~97.38 g/100 g粗提油,彬县‘凤丹’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总含量最高;不同产地的‘凤丹’籽油中单体脂肪酸的含量差异显著,彬县和凤县‘凤丹’籽油中亚麻酸含量分别为38.25 g/100 g和37.50 g/100 g粗提油,显著高于铜陵等地区;而旬阳‘凤丹’籽油中亚油酸的含量(30.62 g/100 g粗提油)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主要脂肪酸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亚油酸含量与其他脂肪酸含量呈负相关,亚麻酸、油酸含量与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因此,在今后牡丹籽油的生产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油品质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以国产藜麦为原料,通过亚临界提取技术提取藜麦中油脂并分析油脂脂肪酸组成,气相色谱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藜麦油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由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等8种脂肪酸构成,并且藜麦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三种藜麦油对DPPH·与ABTS+·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最终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表明藜麦油脂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且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亚萍 《中国油脂》2021,46(9):112-119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份油茶籽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的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达79.86%,不同产地样品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海南省5个产地外,其余各个产地样品中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油茶籽中的甘油三酯包括12种组分,其中OOO含量最高,其次是POO和OOL,LLL和PPL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OO、SOO、SOP、PPO、POL+SLL、OOO是油茶籽油的特征甘油三酯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含量在1%以上的甘油三酯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油茶籽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第一类42个产地,第二类5个产地均属于海南省。该研究为我国普通油茶的鉴别分类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李浩成 《中国油脂》2020,45(9):92-96
为研究怒江州不同产地漆油成分差异,比较传统工艺(手工)和现代工艺(机器压榨)制取漆油的优缺点,了解白漆油和黑漆油的区别,找到漆油中除脂肪酸外其他功能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怒江州漆油成分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怒江州4个不同产地漆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怒江州4个不同产地漆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差异显著,泸水产地的漆油品质较优;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制取的漆油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但两种工艺各具优点;白漆油脂肪酸含量和黑漆油相差不大;从4个不同产地漆油样品中还检测到了壬二酸、十七烯、角鲨烯,其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藜麦为原料,通过烘烤、挤压膨化和蒸汽热处理3种方式对藜麦进行加工。采用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法对其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热加工方式对藜麦风味的影响不同。苯乙醛、反-2-辛烯醛、壬醛、反式-2-壬烯醛和癸醛为热加工藜麦的关键风味物质,反,反-2,4-壬二烯醛为蒸汽热处理藜麦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苯乙醛对烘烤藜麦的熟花生香味贡献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一步对不同方式热加工后的藜麦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挤压膨化和蒸汽热处理对藜麦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较大。此外,不同热加工方式均可以降低藜麦的苦涩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皂苷含量进行测定,烘烤、挤压膨化和蒸汽热处理后藜麦中的皂苷含量降低,与藜麦苦味的减少有关。本研究为藜麦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藜麦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种植的藜麦为试验原料,对其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及维生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藜麦中蛋白质含量为13.1%、粗脂肪为7.7%、淀粉为49.0%、灰分为2.2%、粗纤维为2.0%。藜麦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丰富。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藜麦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胱氨酸。藜麦含有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85.25%,饱和脂肪酸占14.75%,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占脂肪酸总量的7.92%。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钾、钙、镁、磷、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均很高。因此,内蒙古种植的藜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关于藜麦营养和生物活性含量的研究状况,概述了加工方式对藜麦营养素含量、多酚成分和皂苷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主要涉及藜麦的常用加工方式:烹煮、挤压、烤、发芽等形式,研究的结果显示不同的加工对藜麦的营养、功能成分的含量及其功能特性的影响差异显著,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元操作的影响,没有系统性地从藜麦原料到藜麦食物摄取全过程考察加工方式对藜麦营养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藜麦富含脂肪酸、类胡萝卜素、生育酚等生物活性物质,抗炎、抗氧化作用显著,但其加工制品均需经过烹煮。为研究烹煮前后藜麦脂溶物活性组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加拿大产的白色、红色和黑色的藜麦种子为试材,采用实验模拟烹煮方法(藜麦籽和水1:5比例,炖煮30 min),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对藜麦烹煮前后的脂肪酸含量、生育酚和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测定脂溶性物质的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和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发现烹煮能显著增加藜麦中脂溶性提取物类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提高脂溶物的抗氧化活性,但对脂肪酸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3 种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主要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安徽1号、吉林1号和吉林2号)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其基本物质组成、微量元素、多糖、灵芝酸、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灵芝子实体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3 种灵芝子实体中均有较高含量的Ca、Mg、Fe微量元素,以及较高含量的必需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脂肪酸总量由高到低依次均为安徽1号>吉林2号>吉林1号;3 种灵芝子实体水溶性粗多糖含量相近,但碱溶性粗多糖含量、纯化多糖的单糖组成差异较大;在3 种灵芝子实体样品中,安徽1号的灵芝酸A和灵芝酸B总含量(5.62 mg/g)最高。这些结论将为进一步完善灵芝子实体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棉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2 份棉籽为实验材料,用全自动索氏浸提装置提取棉籽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棉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产地棉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棉籽仁出油率在18.84%~30.28%之间,平均出油率为24.95%。棉籽油中含有13 种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51.99%~60.88%)、棕榈酸(18.30%~25.68%)和油酸(12.28%~18.50%)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3.62%,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占57.44%。除十七烷酸外,不同产地的棉籽油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锦葵酸、亚油酸、苹婆酸、二氢苹婆酸和花生酸是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黑龙江省宁安市和五常市两个产地的水稻代谢产物与代谢差异进行研究。使用SIMCA软件和R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地对稻花香水稻代谢物的数量、含量、种类及种类占比均具有影响,两产地水稻样本共定性到127个代谢物,筛选出22个差异代谢物,且发现产地对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含量的影响最明显。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水稻代谢差异机制主要在于脂肪酸类物质的代谢,亚油酸、棕榈酸和富马酸是三种关键代谢物。本研究从代谢产物组成方面对不同产地的稻花香水稻代谢差异进行分析,可为水稻产地区分及农产品溯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work, measurements of free acidity, peroxide content, spectrophotometric parameters, chlorophyll content, phenol, sterol, fatty acid and triacylglycerol composi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samples of virgin olive oils (VOOs) coming from four different Greek Ionian islands, i.e. Zakynthos, Kefalonia, Lefkada and Kerkyra. An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highligh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in the values of 26 analytical parameters amongst the VOOs produced in the fou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egions but a post-hoc test showed that no variable was able to distinguish all four origins. Analogously,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howed a modest grouping of VOO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origin except for Kerkyra samples which were more distinct from others. Applying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DFA) a good separation of the four geographical groups was achieved with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abilities equal to 97.7% and 95.3%,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analysis of the standardised coefficients showed that the fatty acids and triacylglycerols were the most discriminant variables. This last outcome was confirmed by 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ion performances obtained applying DFA on four subdatasets containing fatty acids (69.8%), triacylglycerols (76.7%), sterols (62.8%), and remaining parameters (65.1%) together, respectively. A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at combines different types of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s improved the discrimination of geographical origin for Greek virgin olive oils.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区稻田小龙虾的营养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江苏、安徽、湖北地区的稻田雄性小龙虾为研究对象,对其含肉率、基本成分、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评估并比较不同地区稻田雄性小龙虾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湖北小龙虾的含肉率(11.65%)和粗蛋白(19.04%)含量最高,江苏小龙虾的粗脂肪含量最高(1.10%)。3 个地区小龙虾肉中均检出17 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比为38%~39%,说明虾肉的蛋白质质量较好,其中安徽小龙虾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3 个地区的小龙虾中,安徽小龙虾虾肉中的矿物质总量最高,为850.92 mg/100 g,其中Na、K、Ca、P、Fe、Cu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地(P<0.05)。从虾肉的脂肪酸组成来看,江苏小龙虾所含脂肪酸种类最丰富,安徽和江苏小龙虾虾肉中的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43.15%和41.31%),而湖北小龙虾虾肉中的脂肪酸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45.70%),3 个地区小龙虾虾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建三江和响水地区的60份稻米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建三江和响水的稻米样本进行检测,在样本中共检测出143 个峰,鉴定出包括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有机酸、多元醇、糖类等在内的39 个代谢产物。实验考察产地对水稻代谢组的影响,结果表明建三江地区和响水地区稻米代谢产物在数量和含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对显著变化(P<0.05,VIP>1)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共筛选出16 种差异代谢产物。实验表明,利用GC-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可用于不同地区稻米代谢产物差异的研究,为稻米产地溯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手段,对黑龙江省2?个地理标志稻米产区的60?个水稻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使用SIMCA软件和R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及代谢途径分析,探讨产地对稻米代谢及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共鉴定出167?个代谢产物,分析发现产地对稻米代谢物的数量、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其中对含量的影响最显著。共筛选出32?个差异代谢物,层次聚类分析表明其可以作为产地鉴别的参考指标。OPLS-DA结果显示,两产地稻米区分显著,均有明显样本聚集区,说明产地对水稻代谢的影响很大。代谢途径分析共检索到与差异代谢物相关性高的9?条关键通路,发现不同产地对水稻中脂类和氨基酸类物质的代谢影响最大。脲基丙酸、角鲨烯、胆固醇、月桂酸、反丁烯二酸5?个代谢产物在不同产地水稻的代谢差异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为稻米产地鉴别提供理论依据,为农产品产地溯源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不同地区生咖啡豆的风味前体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测定云南德宏、保山、临沧和普洱四个地区生咖啡豆中风味前体物质组成和含量,结合一元方差分析(ANOVA)和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了不同地区生咖啡豆中风味前体物质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最高为德宏咖啡(10.31%),最低为保山咖啡(9.07%);蛋白质测定结果与氨基酸相类似;而德宏和临沧咖啡中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均小于普洱和保山咖啡;单糖总量最高为普洱咖啡(17.21%),最低为保山咖啡(15.95%)。PCA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普洱咖啡中脂肪酸和其他地区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保山咖啡中氨基酸同其他地区均呈显著性差异;而临沧咖啡中单糖、蛋白质、脂肪和保山咖啡均呈显著性差异;除少数样品外,大部分样品在PCA的二维得分投影图上按特性各自聚为一类。本研究可为云南咖啡的烘焙加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我国西南、西北和东部三大产区的 16 种薄皮核桃分别压榨制油,测定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总酚、生育酚、植物甾醇和氧化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不同产区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 C18∶2(51.21%~68.97%),油酸 C18∶1(12.56%~26.04%),亚麻酸 C18∶3(6.82%~15.01%)和棕榈酸 C16∶0(3.05%~8.27%),甘油三酯包含三亚酸甘油酯 LLL(27.87%~39.47%)和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甘油酯 OLLn(17.07%~24.18%)。微量伴随物植物甾醇,生育酚和总酚含量分别为 540~1 594 mg/kg,10~1 303 mg/kg,345~2 579 mg/kg。根据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核桃油比较,可以推断出不同的种植区域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导致了核桃油成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氧化稳定性指数与脂肪酸组成、微量伴随物含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出亚油酸,α-生育酚和总酚是影响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