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的抑菌机制,通过分析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蛋白、呼吸链复合体以及三磷酸腺苷酶(ATP酶)等指标,根据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其作用靶点。添加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可显著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p<0.05),同时Na+-K+-ATPase、Ca2+-ATPase、呼吸链复合体I~V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合体V在蛋白水平显著下调。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可使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抑制ATPase和呼吸链复合体活性,使得ATP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菌体衰亡。这为胡椒单萜类化合物应用于食品保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的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初步分析棘托竹荪提取液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使用最小抑菌浓度(15.0mg/m L)的棘托竹荪提取液分别对单增李斯特菌菌液进行0.5、1.0、1.5h处理,提取对照组与处理组菌株的总RNA,通过反转录获得各自c DNA,并选择相关基因合成引物作Real-time PCR分析。以本菌的16S r RNA作为内参基因,以prf A、Act A、Iap为转录过程与表达蛋白基因,分析提取液对单增李斯特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由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可知,单增李斯特菌经提取液处理后,菌体细胞的细胞壁变薄,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内容物从胞内释放出来。由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处理时间下的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处理组的prf A基因在0.5h时表达量有所上调,后期表达量上调速度减慢。1h后表达量基本停止上调,1.5h后,表达量转为下调,说明提取液能在转录阶段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命活动构成影响。Act A和Iap基因在处理0.5h后基因表达量上调,处理1h后上调量最大,Act A基因在1.5h后表达量上调量有所降低,Iap基因表达量出现下调,说明提取液能在转录水平上调控单增李斯特菌的生命活动,特别是多种毒力因子的表达过程。由此可知,棘托竹荪提取液能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的转录过程和抗性产生显著影响,使菌体的细胞膜受损,细胞质溶出,从而导致菌体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3.
耿飞  王伟  周涛 《食品科学》2011,32(15):88-93
运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乌梅提取液对李斯特菌的抑菌机理。首先通过抑菌实验确定乌梅提取液对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然后用1、2、4倍MIC的乌梅提取液对李斯特菌进行处理,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其前向散射光(FSC)变化、DNA含量变化、细胞膜电位变化、细胞周期变化和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细胞内Ca2+含量变化指标进行检测,探索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乌梅提取液通过破坏李斯特菌的细胞膜系统和阻滞DNA的合成抑制其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4.
研究溶菌酶、甘氨酸和乙酸钠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通过单因素抑菌率的结果,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三种抑菌剂复配后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并且将得到的最优浓度复配抑菌剂用来保鲜感染了单增李斯特菌的三文鱼,以细菌总数、单增李斯特菌数、pH、TBA值和TVB-N值为指标,研究复配抑菌剂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溶菌酶0.6 g/L、甘氨酸浓度为6.4 g/L、乙酸钠浓度为4.9 g/L为复合保鲜剂的最佳配比,此条件下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率为80%±0.23%。冷藏条件下,经复配抑菌剂处理后的三文鱼品质优于未经处理的空白组,第7 d时,实验组细菌总数、单增李斯特菌数、pH、TBA值和TVB-N值分别为5.56 lg CFU/g、4.65 lg CFU/g、6.78、1.048 mg MDA/kg、18.03 mg N/100 g,相比空白组,能延长2 d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5.
吴淑燕  张超  陈国薇  杨玉萍  刘箐 《食品科学》2014,35(19):290-294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四大高风险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是致病菌致病机理研究模式生物;作为典型的胞内寄生菌,Lm可穿透肠道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宿主防御体系,并采用高超的生存策略逃逸宿主防御体系,保证其在宿主细胞内生存繁衍。本文从Lm毒力因子、宿主受体、信号转导等分子机理入手,就单增李斯特菌入侵免疫吞噬细胞、非免疫细胞以及实验动物三方面,对近年来Lm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利用肽核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PNA-FISH)快速检测食品中李斯特菌属及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方法针对李斯特菌属、单增李斯特菌分别设计合成2份PNA探针lis-16S-1、lm-16S-2,并建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优化杂交条件,对选取的13株李斯特菌和其他9株非李斯特菌进行检测,验证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对118份食品样品用LB肉汤2次增菌培养后进行PNA-FISH检测。结果探针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从118份食品中检出14株李斯特菌和8株单增李斯特菌,结果与API方法和VITEK方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PNA-FISH方法可靠易行,对从食品中检测致病性单增李斯特菌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研究月桂酰精氨酸乙酯(lauroyl arginate ethyl,LAE)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失活机制。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LAE对L. monocytogene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antibacterial concentration,MIC)。通过测定细胞形态、细胞膜完整性、胞内ATP水平、细胞膜电位、细胞表面疏水性及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等指标,揭示LAE失活L. monocytogenes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LAE对L. monocytogenes的MIC值为10 μg/mL。与未处理组相比,经终浓度为40 μg/mL的LAE处理10 min后,L. monocytogenes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皱缩,胞外核酸和蛋白质水平分别升高了1.64和15.39倍(P<0.05),表明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增强(P<0.05),且细胞膜发生去极化,细胞表面疏水性显著增强(P<0.05);胞内ATP水平降低了92.40%(P<0.05);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了77.27%(P<0.05)。此外,添加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N-乙酰-L-半胱氨酸均能显著降低LAE的抑菌活性(P<0.05)。综上表明,LAE能够有效失活L. monocytogenes,这可能与其损伤细胞膜和诱导氧化应激等有关。该研究为LAE在食品保鲜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单增李斯特菌为抗原免疫产蛋母鸡,比较了不同方法对于鸡卵黄中单增李斯特菌抗体(IgY)的分离效果,研究确定了所得IgY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硫酸铵盐析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提取纯化效果,提取液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抗体效价可以达到1∶10 000以上,且蛋白组分较为单一。IgY具有较好的理化稳定性,pH3~9范围内均可保持70%以上的免疫活性,经60℃、4 h处理后仍保持约67%的免疫活性。体外抑菌实验显示,液态培养8 h、固态培养24 h后,该抗体能够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产生显著的抑制率效应;这表明其有望作为新型天然抗菌剂用于生物体及动物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以韭花精油两种主成分(烯丙基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细菌细胞形态等研究其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两种主成分的MIC均为1.0 mg/mL,MBC均为2.0 mg/mL,且当其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均会严重损坏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细胞形态和细胞膜结构;用质量浓度为4.0 mg/mL的烯丙基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分别处理单增李斯特氏菌细胞,其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质泄露量均显著上升,ATP酶活性(0.52 U/mg prot和0.55 U/mg pro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05 U/mg prot,P<0.05);经两种主成分处理后,单增李斯特氏菌的DNA质量浓度均明显下降。由此可知,两种主成分主要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抑制ATP酶活性、降低DNA质量浓度等实现对单增李斯特氏菌活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运用辐照法和热灭菌法自制单增李斯特菌的免疫原、检测原,运用尾静脉免疫方法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制备得到抗单增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免疫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成功筛选4株能稳定分泌抗单增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腹水抗体效价为1∶102 400~1∶409 600,免疫球蛋白亚型为Ig G1、Ig2a、Ig2b,亲和力常数在1×107~1×1010L/mol;经测定分析出最佳配对抗体;并与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菌属无明显交叉反应;进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模拟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肉样检测其灵敏度达1×103 CFU/m L。获得高效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单克隆抗体,为食品中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残留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s of glycerol monolaurate (monolaurin), ethanol and lactic acid,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gains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tryptic soy broth were determined. Ethanol at concentrations up to 1.25% did not inhibit growth, but growth was strongly inhibited in the presence of 5% ethanol. MIC values of monolaurin and ethanol alone were 10 μg/ml (0.001%) and 50 000 μg/ml (5%), respectively. However, MIC values were not changed when monolaurin was combined with ethanol. When 5 μg/ml monolaurin was combined with 5% ethanol,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was similar to the most active compound alone after 24 h incubation. These data indicate little interaction between monolaurin and ethanol against L. monocytogenes. MIC value of lactic acid alone was 5000 μg/ml (0.5%), but was lower when 1.25% ethanol was combined with 0.25% lactic acid. When 2.5% ethanol was combined with 0.25% lactic acid, the combination did not increas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most active single compound alone. This resul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little interaction between ethanol and lactic acid.  相似文献   

12.
Heat treatment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destroying pathogens in food. Up to now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ath rate and the temperature has been used when choosing the best heat treatment to apply. However, the information given by this linear relationship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when nonlinear survival curves are observed. Consequently, the agri-food industry needs a tool to choose the best mild heat treatment to apply in the case of nonlinear survival curves.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temperature-induced deat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CIP 7831 in the stationary phase of growth. Eleven temperatures were tested. With the proposed primary and secondary models good fits of our data were obtained. A model describing both the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and the temperature on the logarithm of the number of survivors was then built. A clear increase in the precision of the estimation of the parameters was obtained with this model. Moreover, with this model a new graphical strategy to choose a mild heat increase regarding a maximal survivor number has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13.
研究比较不同杂菌污染条件下平板计数(Plate counting)法和稀释培养计数(Most probable number counting)法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含量的准确性,并探讨冷藏和冷冻食品,MPN保存过程中LM的数量增长情况。采用国标法中的平板计数法和MPN计数法对不同程度人工污染杂菌的牛奶、凉拌菜和盐水鸭分别进行LM含量的检测,并用MPN计数法对冷藏(2~8℃)和冷冻(-20℃)条件下保存的牛奶、凉拌菜和盐水鸭进行LM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杂菌染菌浓度较低时(LM含量与杂菌含量比为10:1), LM检出限较高(≥ 100 CFU/g (mL)),平板计数法检测LM含量的准确性较高,而杂菌染菌的初始浓度较高时(LM含量与杂菌含量比为1:10),LM检出限较低(< 100 CFU/g (mL)),MPN计数法检测LM含量的准确性较高;牛奶、凉拌菜和盐水鸭在经过不同冷藏和冷冻保存时间后LM数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食品中LM数量随着冷藏和冷冻保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基因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增李斯特菌和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作为研究对象,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系统发育谱系、克隆复合群(CC)、序列型(ST)、毒力基因、抗性基因及泛基因组。结果 32株李斯特菌分属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Ⅰ和Ⅱ及英诺克李斯特菌3个群,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0个亚群,英诺克李斯特菌分为5个亚群,与CC型保持一致,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能将各谱系中不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谱系Ⅰ与英诺克李斯特菌的进化关系更近。25株单增李斯特菌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和内化素基因,不携带LIPI-3,有2株ST87型菌株携带LIPI-4;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均不携带LIPI-1和内化素基因,均携带LIPI-4,有5株菌携带LIPI-3。单增李斯特菌有16株携带SSI-1、3株携带SSI-2,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均不携带SSI-1,有6株携带SSI-2。李斯特菌的泛基因组大小随着测序基因组数目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多,25株单增李斯特菌当菌株数量达到15后核心基因数目稳定在2 272个,占泛基因组基因数目的46.2%,25株单增李斯特菌和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共同的核心基因1 487个,当菌株数量达到10后数目趋于稳定。结论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不同谱系不同克隆复合群的李斯特菌进行区分,英诺克李斯特菌与单增李斯特菌生化特性相似与其亲缘关系相近有关,致病性差异与英诺克李斯特菌缺失单增李斯特菌特有的毒力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现代加工工艺条件下生产制作的金华火腿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因单增李斯特菌而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通过调查生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初始污染率及污染水平,金华火腿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参数,如pH、水分活度、温度以及乳酸菌含量等,再结合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模拟其暴露水平,并评估了不同人群因食用即食金华火腿切片而患李斯特菌病的风险。结果显示:金华火腿零售时污染水平为−9.47~7.05 lg CFU/g(90%的置信区间);健康成年人食用即食金华火腿切片的平均患病概率小于10−15,易感人群的平均患病概率小于10−13。食用即食金华火腿切片而患李斯特菌病的风险较低,金华火腿的现代加工工艺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的控制水平可以与国际接轨。本研究首次定量模拟了金华火腿从生猪肉到腌制发酵至最终产品的全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暴露情况,为发酵火腿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肉类、禽类、蛋类、乳制品及蔬菜中,且适应能力强,即使在4 ℃的冷藏环境下仍可生长繁殖,是食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乳酸菌细菌素Durancin GL是由干酪中肠球菌产生的一种新型细菌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靶向抑制作用。本实验研究了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抑菌动力学实验检测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结合监测胞内物质泄漏、菌体存活情况以及形态学分析,探讨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Durancin GL对单增李斯特菌最小抑菌浓度为(2.5±0.4)mg/L,可引起李斯特菌细胞质泄漏,增加细胞外液电导率,导致菌体细胞死亡,从而发挥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也可导致孕妇流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性与其毒力基因及毒力岛密切相关,其机制是众多毒力因子在各调控因子复杂的网络调控下的结果。本综述旨在了解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基因及其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8年8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关键毒力基因缺失与菌株致病性和血清型的关联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血清凝集法进行血清学分型;PCR法检测11种毒力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关键毒力基因缺失与致病性、血清型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