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白成科  李鹏毛  王喆之 《食品科学》2007,28(11):493-496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山茱萸肉和种子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茱萸肉中鉴定出3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0.91%,脂溶性成分以脂肪酸(61.46%)和烃类化合物(22.03%)为主,其中脂肪酸主要以油酸(18.73%)和亚油酸(27.23%)为主。从山茱萸种子中鉴定了30种脂溶性成分,占总检出物的98.61%,脂肪酸高达97.84%,其中以油酸(58.86%)、硬脂酸(21.00%)、棕榈酸(7.10%)和亚油酸(4.08%)为主,其余非脂肪酸成分含量不到1%。  相似文献   

2.
荔枝种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王喆之 《食品科学》2007,28(4):267-270
本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荔枝种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30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2-辛基-环丙烷辛酸,相对含量分别为30.42%、11.77%、8.74%、4.94%和32.93%。荔枝核脂溶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燕麦油中化学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常规提取和超临界CO2流体提取两种方法提取燕麦油中的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燕麦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GC-MS分析结果显示,燕麦油常规提取物中,通过人工解析结合标准图谱数据库(NIST)检索定性确认,共鉴定出6种成分,从常规提取燕麦油脂肪酸酯化产物中共鉴定出13种成分;采用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方法提取的燕麦油中共鉴定出16种成分,从超临界流体提取燕麦油脂肪酸酯化产物中共鉴定出10种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4种样品化学成分含量分别占总面积的82.7%、99.65%、64.26%和99.71%,其中含量较高的有N-(2-羟乙基)癸酰胺、顺式-十八烷酸、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等。本研究旨在今后为燕麦油的进一步食用或药用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和鉴定阳江产仙人草(Mesona chinensis Benth.)中的脂肪酸成分。方法采用索氏方法提取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仙人草中分离和鉴定出26个成分,其中脂肪酸成分20个。结论阳江产仙人草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如十八烷三烯酸(20.96%),棕榈酸(16.49%),共轭亚油酸(13.85%),3,7,11,15-四甲基已烯-1-醇(叶绿醇)(10.20%),顺式-11-十八烯酸(7.269%),γ-谷甾醇(5.799%)。  相似文献   

5.
以5年人工种植人参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人参脂溶性成分,通过正交实验对萃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萃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5h、原料与夹带剂之比(g/mL)为1∶0.6时,人参脂溶性成分的萃取率最高,达85.38%±3.16%。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人参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8种化合物,以脂肪酸类、酯类、甾醇类、倍半萜类、烯烃类化合物为主,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3种组分是亚油酸(43.12%)、顺式-6-十八碳烯酸(21.65%)和棕榈酸(11.86%)。  相似文献   

6.
以青稞酒糟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青稞酒糟脂溶性成分,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酒糟脂溶性成分中脂肪酸和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稞酒糟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装料系数0.6,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 ℃,萃取时间120 min,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得率达5.50%。通过谱图解析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酒糟脂溶性成分中共分离鉴定出18种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和油酸,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SFA)含量为67.09%,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含量为19.66%,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含量高达47.43%;此外,脂溶性成分中共分离鉴定出9种甾醇,β-谷甾醇的相对含量最高,为52.78%,其次是樟脑酚即菜油甾醇(12.80%)和豆甾醇(5.10%)。该研究可为青稞酒糟的深度开发和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舞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微波萃取法从舞草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分离出70个峰,其中鉴定了42种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面积的89.03%。结论:舞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3-二(3-苯氧基苯氧基)苯、植酮、棕榈酸、二十二烷等,百分含量依次为:37.70%、6.60%、21.61%、6.73%。  相似文献   

8.
分析宁夏产芜菁块根及茎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指导公众科学合理的利用天然药食两用的食品。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芜菁块根及茎叶中的挥发油,利用保留指数结合GC-MS谱库检索的方法,鉴定芜菁块根及茎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芜菁块根中挥发油分离出48个组分,MS结合保留指数鉴定了其中45个组分,其中含量较多的为十八碳烷(5.33%)、n-棕榈酸(5.29%)、2,3-丁烷二醇二醋酸(5.21%)、乙酸丁酯(4.39%);茎叶中分离出35个组分,鉴定了31个组分,含量较多的为α-水芹烯(7.63%),2,2-甲基丙酰胺(6.80%),3-乙酰基-2-丁酮(6.58%),乙酸丁酯(6.04%)。芜菁挥发性成分中含有较多的功效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宁夏芜菁提供理论依据。保留指数结合GC-MS法对芜菁挥发性成份分析,可明显提高其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张莲  廖君  邹峥嵘 《中国油脂》2019,44(11):144-147
将素心蜡梅种子的种皮和种仁分开,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油脂含量,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得到素心蜡梅种皮油和种仁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素心蜡梅种皮油和种仁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素心蜡梅种皮油脂含量为12.14%,种仁油脂含量为32.51%;从种皮油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14种被定性鉴定,以十八碳二烯酸(57.70%)和棕榈酸(21.78%)的含量最高;从种仁油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其中13种被定性鉴定,以十八碳二烯酸(56.76%)和棕榈酸(17.03%)的含量最高;从种皮油和种仁油分别鉴定出18种和19种不皂化物,其主要成分均为二十三烷和二十烷。素心蜡梅种子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旋覆花全草挥发油,出油率为0.32%。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其中鉴定出34个化学成分,鉴定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9.85%。旋覆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别为植酮(21.75%)、长叶烯(9.71%)、棕榈酸(7.9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40%)、肉豆蔻酸(7.38%)、2,6-二甲基-4-甲氧基甲基苯酚(7.04%)、2-(对-茴香基)-4-甲基己烯(5.26%)、石竹素(5.0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75%)等。鉴定出的34种成分中脂肪类占45.5%,芳香类成分占26.74%,萜类占26.43%,其他类占1.18%。  相似文献   

11.
白芥子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王喆之 《食品科技》2006,31(8):254-256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白芥子中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其组成和含量。共鉴定出16种脂溶性成分,主要为芥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分别为49.32%、8.98%、13.55%和11.68%。  相似文献   

12.
松茸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丽娟  金光洙 《食品科学》2010,31(8):216-2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松茸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离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同时探讨其化学成分与松茸特有食用香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法可从松茸挥发油中分离出66 种化合物,鉴定出其中的48 种,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76%。松茸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己酸(11.04%)、乙酸冰片酯(11.28%)、肉桂酸甲酯(27.37%)。其中乙酸冰片酯、肉桂酸甲酯是组成松茸独特香气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啤酒糟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09%,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棕榈酸(48.90%)、亚油酸(26.10%)、肉豆蔻酸(3.02%)、硬脂酸(2.74%)、糠醛(1.47%)、苯乙醛(0.94%)。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啤酒糟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其清除作用明显,清除率与样品量呈量效关系,25%挥发油IC50值为50.53μL。  相似文献   

14.
确定辣木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石油醚浸提法,以油脂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辣木籽油提取的最佳条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辣木籽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 (g/mL)、超声时间40 min、浸提时间45 min。在优化条件下,辣木籽的油脂提取率为33.75%。从辣木籽油中鉴定14种成分,其中油酸含量89.08%,并含有棕榈酸(6.73%)、二十二酸(1.53%)、二十碳烯酸(0.78%)等9种脂肪酸以及β-谷甾醇(0.39%)等成分。该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提取的辣木籽油为高油酸型油脂,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青  高健 《中国酿造》2014,(1):141-142
对贵州产刺梨种子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刺梨种子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分析测定,共鉴定出8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性化学成分色谱总峰面积的90.92%。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有:苯(33.51%)、亚油酸甲酯(16.91%)、亚麻酸甲酯(14.95%)、棕榈酸甲酯甲酯(10.42%)、十六烷(4.85%)和十四烷(4.06%)等。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红枣的果肉、果皮和果核中脂肪酸成分,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分别对枣肉、枣皮和枣核进行提取,运用衍生化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1)果核在红枣各部位中脂质成分的含量最高,占果核总重(13.5±3.6)%,果皮次之,占果皮总重(6.0±2.5)%,果肉最少,仅(2.4±1.5)%;(2)从枣果脂溶性物质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学成分,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82.34%,从枣皮分离鉴定了9个化学组分,占总出峰面积的81.66%,从枣核中分离坚定了15个化学成分,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59.40%;(3)红枣3个部位的脂溶性物质中均含有一定量的苯系化合物、不饱和烃、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及酰胺类物质,其中枣皮部位还有较高含量的角鲨烯成分。  相似文献   

17.
赵桦  田光辉  宫海明 《食品科学》2009,30(10):162-165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和密楝果实的脂溶性成分,对其极性成分经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吴茱萸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45 种脂肪酸,其中有14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13.626%),亚油酸(13.992%),α- 亚麻酸(10.153%),十四碳三烯酸(4.603%),反式- 油酸(2.207%);饱和脂肪酸31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5.506%),壬二酸(5.363%),异- 十七酸(3.82%),硬脂酸(3.306%),阿魏酸(2.909%)等。从密楝果实脂肪油中鉴定出35 种脂肪酸,占其极性脂溶性成分的90%,其中有11 种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种类有:十四碳二烯酸(29.818%),亚油酸(9.25%),α- 亚麻酸(6.699%),反- 十六碳-9- 烯酸(2.736%),顺- 十六碳-9- 烯酸(2.717%)等;饱和脂肪酸24 种,主要种类有:棕榈酸(16.411%),阿魏酸(2.139%),硬脂酸(2.134%), m- 香豆酸(1.567%),香草酸(1.475%)等。结果表明,吴茱萸和密楝果实中含有多种重要的脂肪酸,在人体营养、医疗保健等方面具有一定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超临界CO2提取的辣椒籽油为原料,采用溶液进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进样,结合GC-MS分析,同时鉴定出主要化学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提取辣椒籽油中共鉴定出62种成分,主要化学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辣椒碱、二氢辣椒碱、硬脂酸等,顶空-固相微萃取进样法鉴定出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亚油酸、棕榈酸、顺-2,4a,5,6,7,8,9,9-八氢-3,5,5,-三甲-9-亚甲基-1H-苯并环庚烯、油酸、硬脂酸、异戊酸己酯、异草蒿脑、邻羟基苯甲酸甲酯等。  相似文献   

19.
对秦巴山区五月份柿叶用石油醚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其中脂溶性挥发性物质,并用GC/MS/DS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26种组分,鉴定出26种化合物,其中有21种含氧化合物,其在挥发性成分中的质量分数为84.237%。以4-甲基-2.6-二特丁基苯酚(39.967%)、植烯醇(6.831%)、2-甲氧基-3-丙烯基-苯酚(4.578%)为主。同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柿叶中的挥发油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旨在为柿叶中挥发油的研究及利用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柠檬草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分析比较了2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柠檬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从柠檬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中初步鉴定了40个成分,主要成分为亚油酸(28.82%)、香叶醛(13.52%)、棕榈酸(12.71%)、橙花醛(10.83%)、硬脂酸(3.23%)、柠檬醇(2.65%)、乙酸香叶酯(2.03%);从柠檬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鉴定了35个成分,主要成分为香叶醛(32.86%)、橙花醛(28.22%)、乙酸香叶酯(7.93%)、橙花醇(4.47%)、橙花叔醇(4.13%)、苯乙酸橙花酯(2.44%);两者共有成分21个。两种方法提取的柠檬草挥发油组分及其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柠檬草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