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3种提取方法(低温压榨法、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牡丹籽油,在比较出油率的基础上,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出油率远高于低温压榨法;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98%~93.33%,亚麻酸含量为42.58%~44.17%;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低温压榨法得到的牡丹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VE、甾醇、角鲨烯含量较高,分别为51.8、322、4.9 mg/100 g,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冷榨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对‘凤丹’牡丹(Paeonia?ostii?‘Fengdan’)籽油进行提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最高(28.61%),超临界CO_2萃取居中(28.17%),冷榨法最低(19.14%);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影响差异不大,而对牡丹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水分及挥发物和颜色等方面影响差异较大;3种方法对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对体外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影响,以指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和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计,体外抗氧化能力依次为有机溶剂浸提法冷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比之下冷榨法成本少,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简单,安全性好,更适宜牡丹籽油提取。 相似文献
4.
5.
6.
7.
研究了整粒浸泡酶解、种子粉碎酶解、种子粉碎3种预处理方法对提取的萝卜籽油中多种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粒浸泡酶解预处理方法提取的油脂中异硫氰酸酯、莱菔素含量高,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能力强,种子粉碎酶解法次之,种子粉碎法最差;种子粉碎预处理法的油脂中酸价和过氧化值含量最高,种子粉碎酶解法次之,整粒浸泡酶解法最低;3种预处理方法对油脂脂肪酸组成变化不显著。整粒浸泡酶解法提取油脂的条件为:整粒种子25℃浸泡1 h,破碎后25℃酶解50 min,酶解p H5.0,液料比20 m L/g,提取时间5 min;萝卜籽油的提取率为34.51%,提取效率为95.03%。 相似文献
8.
以辣木籽为原料,分别采用索氏抽提法、乙醇水法和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研究脱胶工艺对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胶对3种方法提取辣木籽油的色泽和透明度影响较大,而对其气味影响不大;脱胶能够降低毛油中的酸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毛油的碘值、氧化诱导时间;3种方法提取的辣木籽油脱胶前后酸价、碘值、氧化诱导时间、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显著性差异;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毛油中脂肪酸成分无显著性差异,均有15种脂肪酸组成且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均为油酸,脱胶前后3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辣木籽油中脂肪酸含量也无显著性差异。故脱胶能够适当提高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提高油脂品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牡丹籽油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牡丹籽油微胶囊包埋率分别为88.12%和76.55%,水分含量、溶解度与色泽有显著差别(P <0.05)。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微胶囊呈球形,光滑无褶皱,少部分有凹陷,粒径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2 563 nm;冷冻干燥法制得的微胶囊呈不规则片状,表面有凹陷及孔洞,粒径未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765.5 nm。红外光谱图曲线表明,2种干燥方法制备的微胶囊产品中芯材均被壁材包裹。用2种干燥技术制备的牡丹籽油微胶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 0.05)。结果表明,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氧化稳定性优于冷冻干燥法,该研究为牡丹籽油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索氏、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并对不同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进行理化性质、感官特性、紫外光谱、热稳定性、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都相对较低。水酶法所得辣木籽油对中波段紫外线具有较强的吸收。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熔融和结晶行为没有明显差异,水酶法提取的辣木籽油在空气气氛下的最大失重速率温度较低,为359.9℃。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较大差异,主要脂肪酸均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超声波辅助提取所得辣木籽油的α-V_E含量最高,达到0.945 mg/100 g。 相似文献
11.
以奇亚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奇亚籽油,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提取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油脂氧化稳定性、酚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油脂得率最高(85.5%),其次是溶剂浸提法(65.8%)和压榨法(40.9%),水酶法最低(33.2%)。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品质最佳,色泽为黄值70红值4.3灰值0.3,酸价为1.10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137 g/100 g,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8.22%,其中亚油酸18.36%,亚麻酸69.86%;其氧化速度最慢在30 h后过氧化值达到0.25 g/100 g;总酚含量为106.45 mg/kg,黄酮含量为222.09 mg/kg。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28.04 mg/mL)与ABTS+·清除能力(IC50 33.70 mg/mL)优于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10.08 mg/mL)优于溶剂浸提法、水酶法,略低于压榨法。 相似文献
12.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探究未处理、微波、烘烤、炒籽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出油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微波处理80?s时的出油率最高,为(23.34±0.02)%。四种预处理方式得到的牡丹籽毛油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碘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酸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之,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及品质影响显著,其中微波处理是一种高品质的预处理方式,能够保留较高含量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14.
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品质及活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油脂》2016,(6)
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为原料,以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及两种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为品质评价指标,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对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活性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二者品质和活性。结果表明:滇牡丹籽油与凤丹牡丹籽油的酸值(KOH)分别为1.628 mg/g和1.724 mg/g,碘值(I)分别为172 g/100 g和168 g/100 g,滇牡丹籽油的皂化值(KOH)为186.4 mg/g,在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油皂化值(KOH)(185~200 mg/g)范围内。二者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高于橄榄油,滇牡丹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低于凤丹牡丹籽油,而抗酪氨酸酶活性强于凤丹牡丹籽油。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羊尾油提取率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分析阿勒泰羊尾油脂肪酸的组成。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常压干燥加热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及真空抽提4 种方法对阿勒泰羊尾脂进行羊尾油提取,比较不同提取条件下羊尾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并测定最优条件下阿勒泰羊尾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 种方法提取的羊尾油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其提取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羊尾油提取率逐渐上升,但当超声波辅助提取时间为5 h时,羊尾油提取率下降;水浴加热提取和常压干燥加热提取羊尾油的皂化值无显著差异,与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真空抽提出的羊尾油有显著差异(P<0.05);4 种方法提取的羊尾油碘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水浴加热提取与超声波辅助提取羊尾油的酸价略高于常压干燥加热提取和真空抽提羊尾油的酸价;水浴加热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羊尾油的熔点与真空抽提和常压干燥加热提取羊尾油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考虑得出,真空抽提条件下阿勒泰羊尾油品质较好;在真空抽提70 ℃、5 h的条件下测得阿勒泰羊尾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及反油酸等18 种脂肪酸组成,其n-6/n-3比值为2.43,食用健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声波辅助正己烷提取法对西藏大花黄牡丹籽油脂进行提取工艺正交设计优化,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大花黄牡丹籽去壳样品含油量为(39.51±1.04)%,带壳样品含油量为(28.26±1.22)%;油脂提取最优工艺为处理温度60℃、超声提取时间50 min、超声功率160 W、样品粒度100目、液料比12 mL/g,在此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38.24±0.63)%。大花黄牡丹籽油的碘价(153.234±2.963)gI/100 g,酸价(1.521±0.062)mgKOH/g,皂化价(186.398±3.531)mgKOH/g,过氧化值(1.406±0.069)mmol/kg,折光指数(1.470±0.013)nD 20℃,处于LS/T 3242—2014优质水平。籽油中VE以γ-生育酚为主,总含量550.27 mg/kg,β-谷甾醇4.94μg/mL,岩藻甾醇4.33μg/mL,角鲨烯153.67g/mL。共检测出20种脂肪酸组分,主要为油酸、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其中大花黄牡丹籽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6种,占其脂肪酸总量的87.44%,其中含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1.40%,多不和脂肪酸为3种,占46.04%,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29.90%;饱和脂肪酸占其总量的12.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冷榨法、索式提取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得率、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接骨木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索式提取法和亚临界丁烷萃取法3种方式提取接骨木籽油,参考国家标准测定其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提取方式中,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得油率最高(28.8%),索式提取法次之(27.6%),冷榨法最低(18.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碘值最高;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亚麻酸含量最高,为46.94%;3种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冷榨法与索式提取法。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接骨木籽油的品质存在一定影响,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有较高提取率,所得油脂品质较好,是提取接骨木籽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酸枣仁为主要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研究不同方法下酸枣仁油的得率、脂肪酸组成及主要理化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对不同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氧化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酸枣仁油的得率分别为26.73%、28.02%、24.45%。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中主要脂肪酸种类基本相同,以油酸、亚油酸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74.12%)>超声提取法(71.46%)>索氏抽提法(69.7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获得酸枣仁油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品质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酸枣仁油进行VE含量测定,依次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202.71 mg/kg油)>索氏抽提法(139.01 mg/kg油)>超声提取法(87.04 mg/kg油)。由三种方法提取的酸枣仁油的自氧化实验可知,过氧化值变化由大到小为亚临界丁烷萃取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抽提法。总之,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提油得率更多,品质更高,安全性好,更适宜酸枣仁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20.
分别采用压榨法、有机溶剂法、超声波辅助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4种方法提取樱桃仁油,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提取樱桃仁油的提取率、理化性质、DPPH·清除能力及脂肪酸组成,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樱桃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樱桃仁油提取率最高,达到(97.61±0.86)%;4种提取方法所得樱桃仁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不溶性杂质有较大差异,而碘值、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特征性指标差异不大,且均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的能力;4种提取方法所得樱桃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大,亚油酸和油酸是樱桃仁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