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螺旋压榨法、液压压榨法和正己烷浸提法3种提取方法对紫苏籽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3种提取油脂的主要成分含量,比较3种油脂的酸值、皂化值和碘值等指标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法出油率为(27.93±1.50)%,高于液压法的(20.70±0.42)%和螺旋压榨法的(9.66±0.65)%。液压法提取油脂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小于其他两种方法,皂化值和碘值等无显著性差异,更有利于紫苏籽油的提取。GC-MS分析表明,液压紫苏籽油中亚麻酸相对含量为(68.84±0.07)%,高于螺旋压榨油脂的(57.20±0.57)%和正己烷浸提油脂的(57.04±1.77)%。在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螺旋压榨紫苏籽油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高于其他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油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沙枣籽油组成、含量和出油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沙枣籽油提取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溶剂浸提法、索氏抽提法制取沙枣籽油,经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3种提取方法所获油脂的组成和含量异同。结果:3种方法对沙枣籽油脂肪酸组成、含量和出油率均有较大影响。索氏抽提法的出油率最高(26.81%),所获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66%;超声提取法出油率(26.69%)居中,与索氏抽提法无显著差异,所获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7%;溶剂浸提法出油率最低(25.12%),所获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3.44%。结论: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比之下超声波提取法用时最短,油脂品质最好,更适宜沙枣籽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以3种提取方法(低温压榨法、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牡丹籽油,在比较出油率的基础上,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出油率远高于低温压榨法;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98%~93.33%,亚麻酸含量为42.58%~44.17%;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低温压榨法得到的牡丹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VE、甾醇、角鲨烯含量较高,分别为51.8、322、4.9 mg/100 g,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冷榨法和有机溶剂浸提法对‘凤丹’牡丹(Paeonia?ostii?‘Fengdan’)籽油进行提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以有机溶剂浸提法的出油率最高(28.61%),超临界CO_2萃取居中(28.17%),冷榨法最低(19.14%);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皂化值、折光指数、相对密度影响差异不大,而对牡丹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水分及挥发物和颜色等方面影响差异较大;3种方法对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对体外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影响,以指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和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计,体外抗氧化能力依次为有机溶剂浸提法冷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3种方法各有特点,相比之下冷榨法成本少,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简单,安全性好,更适宜牡丹籽油提取。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牡丹籽仁油的提取率,得到高品质的油脂以及低残油且未变性的饼粕,本文研究压榨和浸提两种方法联合生产牡丹籽仁油的工艺,并分别对两种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液压压榨最优工艺为物料粒度40目、物料含水率为5%、压榨次数3次、压榨时间20 min、压榨温度60℃、压榨压力55 MPa;溶剂浸提最优工艺为浸提次数3次、料液比1∶10、浸提温度50℃、浸提时间120 min。在两种工艺综合提取下,牡丹籽仁油总得率高达98.86%。其中压榨牡丹籽仁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1.36%,浸提牡丹籽仁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64%,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有望开发成为一种高营养保健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加工工艺对牡丹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冷榨法、炒制+冷榨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牡丹籽油, 以出油率、优质品质、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比较了不同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的品质。结果 直接冷榨的出油率(5.6%)远低于炒制+冷榨(8.3%)和超临界CO2萃取(8.2%), 直接冷榨制备的油脂品质和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超临界CO2萃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炒制+冷榨则会造成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的较大差别(P<0.05)。结论 冷榨可以较好地保留牡丹籽油的活性成分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牡丹籽油作为被立法明确的新食品原料,含有100多种营养生理活性物质,被营养学家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油"。目前牡丹籽油的制备工艺主要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比分析了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的出油率、脂肪酸组成、油脂的色泽气味等。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色泽浅、透明澄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皂化值、过氧化值含量较低,品质优于索氏抽提法、化学溶剂浸提法、压榨法和水代法所得油。提出复合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发展思路,为合理选择和优化牡丹籽油的萃取工艺条件,为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的深入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脱壳与带壳牡丹籽为材料,分别采用液压压榨、亚临界流体萃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螺旋压榨、正己烷萃取5种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牡丹籽油,测定其多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种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含量与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能有效区分不同提取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品质,即亚临界流体萃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正己烷萃取>液压压榨、螺旋压榨。因此,牡丹籽油中多酚、总黄酮的含量可作为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浸提法和冷榨法对油茶籽油营养成分的影响.通过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微量养分及营养元素等进行分析测试,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油茶籽油冷榨法和浸提法两种制油方式对贵州5个主产区的油茶籽油的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榨法和浸提法制取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探究未处理、微波、烘烤、炒籽4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出油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微波处理80 s时的出油率最高,为(23.34±0.02)%。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碘值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4种预处理方式所制备的牡丹籽毛油脂肪酸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微波处理是4种预处理方式中最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压榨法与热浸提法提取普洱茶籽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出油率、酸值及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比较了压榨法与热浸提法对普洱茶籽油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浸提法提取效果较压榨法好。压榨法的最佳条件为:含水量7%,入榨温度110℃,粒度4 mm;热浸提的最佳提取溶剂是正己烷、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8,温度60℃。  相似文献   

12.
以番木瓜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因素对番木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溶剂浸提番木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分析了番木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法提取番木瓜籽油的浸提温度为61℃、浸提时间为2.5 h和液料比为3.18∶1(mL∶g)。在该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21.27%;番木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等指标达到了食用油脂的标准,但是其杂质含量较高,还需进一步精炼;番木瓜籽油中含有5种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18.90%)、油酸(71.06%)和亚油酸(4.28%)。  相似文献   

13.
以油用牡丹籽为原料,探究未处理、微波、烘烤、炒籽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出油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微波处理80?s时的出油率最高,为(23.34±0.02)%。四种预处理方式得到的牡丹籽毛油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及碘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酸种类相同,但相对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之,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牡丹籽毛油出油率及品质影响显著,其中微波处理是一种高品质的预处理方式,能够保留较高含量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溶剂浸提法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采用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重点探讨浸提溶剂、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对黄秋葵籽出油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石油醚(沸程60~90℃)作为浸提溶剂提取黄秋葵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5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黄秋葵籽出油率为16.22%;黄秋葵籽油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41.13%)、棕榈酸(37.27%)和油酸(17.19%)。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分子蒸馏法、超临界法提取了野香苏籽油,并对其成分及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4种提取方法的出油率分别为36.6%,36.5%,26.7%,37.0%,其主要成分是α-亚麻酸。压榨法提取的野香苏油在贮存过程中过氧化值较低。综合比较,压榨法提取较为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6.
以牡丹籽为原料,优化牡丹籽油的微波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牡丹籽出油率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液料比、微波功率和处理时间)进行考察。以出油率为指标,对三因素进行中心复合设计,并经响应面法优化,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确定微波提取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为正己烷、液料比9:1(ml/g)、微波功率825W、提取时间8min。在该工艺条件下,牡丹籽油的出油率为24.52%。GC-MS 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4.57% 和67.13%。  相似文献   

17.
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和脂溶性伴随物,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显著影响.本实验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水酶法、微波辅助水酶法、水代法、冷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牡丹籽油,并对其理化性质、货架期、脂溶性伴随物含量以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酶法提取的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相对较低,货架期最长(4.67 ...  相似文献   

18.
以奇亚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奇亚籽油,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提取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油脂氧化稳定性、酚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油脂得率最高(85.5%),其次是溶剂浸提法(65.8%)和压榨法(40.9%),水酶法最低(33.2%)。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品质最佳,色泽为黄值70红值4.3灰值0.3,酸价为1.10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137 g/100 g,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8.22%,其中亚油酸18.36%,亚麻酸69.86%;其氧化速度最慢在30 h后过氧化值达到0.25 g/100 g;总酚含量为106.45 mg/kg,黄酮含量为222.09 mg/kg。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28.04 mg/mL)与ABTS+·清除能力(IC50 33.70 mg/mL)优于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10.08 mg/mL)优于溶剂浸提法、水酶法,略低于压榨法。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樟树籽仁油与长碳链食用油脂对大鼠血脂及动脉硬化的影响.实验分为6组:4%樟树籽仁油+8%大豆油组(A-1)、8%樟树籽仁油+4%大豆油组(A-2)、12%樟树籽仁油组(B)、12%大豆油组(C)、12%猪油组(D)、空白对照组(E).饲喂7w后,测定大鼠血清TC、TG、HDL-C、LDL-C、SOD、AST、ALT指标.结果表明,A-1、A-2各组大鼠血清中TC、TG含量极显著低于C、D组(p<0.01),且与D组比较,AAI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AI指数显著降低(p<0.05);B组在降低TC、TG方面与D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AI以及升高AAI、HDL-C方面与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HDL-C显著高于E组(p<0.05).在ALT、AST指标上,A-1、A-2、B各组与E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食用樟树籽仁油特别是樟树籽仁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脂对预防大鼠血脂的升高及动脉硬化的形成明显优于猪油组,也优于大豆油组.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水酶法萃取牡丹籽油的出油率及油脂品质,利用高温碱煮结合蒸汽爆破对脱壳牡丹籽进行预处理,并对碱煮和蒸汽爆破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脱壳牡丹籽按1∶5 (g/mL)的料液比与0.05mol/L碳酸氢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在105℃蒸煮40min,然后再对其进行蒸汽爆破(0.3MPa保持30s)处理,可显著提高淀粉酶和糖化酶的酶解效果,更有利于油脂释放,出油率可达82.07%,且营养和品质俱佳,符合中国粮食行业标准牡丹籽油(LS/T 3242—2014)一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