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用紫甘薯为原料,采用μ-淀粉酶和超声波协同作用提取紫甘薯色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探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以5%柠檬酸为提取剂,酶的添加量为400U/m L,料液比为1∶15,60℃条件下酶解70min,再在40℃超声波提取20min,可获得较高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2.
高路 《粮油食品科技》2012,20(3):36-38,45
对紫甘薯β-淀粉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甘薯β-淀粉酶在40~50℃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 5.0~7.0时有较好的稳定性,该酶对酸的耐受性相对较强而对碱的耐受性较弱。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利用磷酸缓冲溶液法提取紫甘薯β-淀粉酶的工艺条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液料比为5∶1、提取液pH6.5、浸提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1h时提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李帅  叶玲玲  张晨  张应烙 《食品工业科技》2014,(20):269-273,279
以新鲜紫甘薯渣为原料,采用微波萃取法对其紫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微波功率等因素对紫甘薯渣紫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L9(34)正交实验得到紫甘薯渣紫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溶剂pH2盐酸水溶液,料液比1∶5(g/mL),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5min,微波功率600W。采用树脂法对色素进行精制,在供试的14种树脂中,大孔树脂AB-8的精制效果最好;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以及动态吸附实验,确定AB-8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紫甘薯渣紫色素的工艺条件为:紫甘薯渣紫色素吸光度0.5~0.7、吸附时间1h、色素pH2~3、温度30℃左右、上样流速1mL/min,洗脱液95%乙醇,经上述条件精制紫甘薯渣紫色素色价(524nm)为41.3。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水溶剂法提取紫甘薯β-淀粉酶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提出影响β-淀粉酶活力的几个主要因素,并通过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NaHSO30.5g.L-1作还原剂,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h、提取液pH6.5、液料比5∶1时提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α-淀粉酶在甘薯果脯制作过程中对产生的废糖液进行澄清处理的效果,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显示,α-淀粉酶的最佳处理条件为:酶用量100U/mL,温度55℃,pH5.5,酶解时间为1h。此时糖液透光率可以达到83%以上。本研究旨在为甘薯果脯加工中糖渍液的废物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麦芽糖可以诱导枯草芽孢杆菌产生中温α-淀粉酶,甘薯淀粉的β-淀粉酶酶解产物主要为麦芽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对不同酶解条件下甘薯淀粉β-淀粉酶酶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液化酶加入量为5~10U/g干淀粉时,酶解产物中葡萄糖的含量最高可达0.94%±0.048%,其含量较低,不会对枯草芽孢杆菌产α-淀粉酶具有阻遏作用。酶解最佳条件为液化酶加入量5U/g干淀粉,β-淀粉酶最佳加入量为200U/g干淀粉,酶解最佳温度为60℃,最佳酶解时间为28h时,此条件下甘薯淀粉酶解产物中麦芽糖含量达75.8%±1.7%。甘薯淀粉β-淀粉酶酶解产物可以诱导β-淀粉酶酶解产物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中温α-淀粉酶。研究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中温α-淀粉酶碳源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同加工处理时β-淀粉酶对紫甘薯淀粉及还原糖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路 《粮食与油脂》2012,25(5):22-24
根据林–贝双倒数作图法求得紫甘薯β–淀粉酶米氏常数为2.25×10–5mol/L,说明其具有较强水解淀粉能力。通过比较烘干法、晒干法、蒸煮法、烘烤法、微波加热法、油炸法六种不同加工方法对紫甘薯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影响可知,加工后淀粉含量下降1.02%~9.98%,还原糖含量增加2.60%~31.07%。对于紫甘薯不同加工方法,烘干处理比晒干更易于糖化,蒸煮与烘烤相近,但其糖化强度都不及烘晒处理;紫甘薯加工处理后,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变化幅度有较大差异,与其所含β–淀粉酶活性作用发挥呈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将甘薯作为生产燃料乙醇的能源作物进行研发和应用,在解析薯类原料粘度产生的生化基础、开发降粘技术、选育高效菌株、阐明菌株压力应答机制、开发发酵调控工艺、研发高传质低能耗生物反应器、系统集成与规模化示范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建立高效乙醇转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内α 淀粉酶生产常用菌株BF7658变异菌种 ,直接以麸皮为原料固态发酵法生产α 淀粉酶 ,得到较适宜的条件为 :培养基初始含水量 (质量分数 )为 60 % ,起始 pH自然 ,液体接种量为 5mL/kg ,3 7~ 3 9℃培养 4 8~ 60h ,三角瓶培养产酶水平可达 1 2 4 8U/ g ,浅盘培养平均产酶可达 1754U/ g .固态发酵生产细菌α 淀粉酶产酶水平为液体深层发酵法的 4~ 5倍 ,并且成本低廉 ,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紫色甘薯泥的制备工艺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重点研究其护色及酶解关键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在亚硫酸氢钠400mg/kg、抗坏血酸300mg/kg、柠檬酸1400mg/kg的混合护色液中浸泡10min,护色效果最佳;在温度50℃下添加1·5%(1∶3)的复合酶(α-淀粉酶与糖化酶)水解90min,所得产品呈均匀泥状,具有固有的紫色色泽、滋味和气味;甜味适中,口感细腻滑爽。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紫甘薯出汁率,分别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和α-淀粉酶对紫甘薯出汁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复合酶的多因素正交试验对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工艺参数为:中性蛋白酶用量0.04%、α-淀粉酶用量0.06%、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1.5 h,此条件下,出汁率为67.5%,并且可以使以后的澄清容易,同时紫甘薯汁的品质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紫色甘薯泥的制备工艺及其产品的质量控制,重点研究其护色及酶解关键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在亚硫酸氢钠400mg/kg、抗坏血酸300mg/kg、柠檬酸1400mg/kg的混合护色液中浸泡10min,护色效果最佳;在温度50℃下添加1.5%(1:3)的复合酶(α-淀粉酶与糖化酶)水解90min,所得产品呈均匀泥状,具有固有的紫色色泽、滋味和气味;甜味适中,口感细腻滑爽.  相似文献   

14.
利用紫甘薯发酵酿造酒可提高紫甘薯附加值。对紫甘薯酿酒过程中的液化和糖化过程进行了探究。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液化的最适条件和糖化过程的关键参数范围;以发酵液酒精度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对紫甘薯浆液进行了糖化试验,对整个过程中花色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液化最适条件为:温度63℃、pH6.1、中温液化酶添加量12 U/g;糖化过程最适条件为:温度62.7℃、糖化液pH3.8、糖化酶添加量为218.0U/g。紫甘薯中的花色苷含量在制备糖化液的过程中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张明  王燕 《酿酒科技》2011,(8):53-56
以紫甘薯全粉为原料,对紫甘薯酒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液化的主次因素为:料液比>糖化时间>液化酶用量;液化最优条件为液化酶用量3 U/g,料液比为1∶2.5,时间2 h;紫甘薯酒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5~28℃,发酵时间7~8 d,酵母接种量0.1%;壳聚糖对紫甘薯酒的澄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甘薯水溶性紫色素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紫A4甘薯果肉及皮中分别提取水溶性紫色素,测定其黄酮含量并研究了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动力学性质,并与BHA、BHT比较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紫A4甘薯皮中比果肉中含有更多的黄酮,分别为107.7mg/kg;135.6mg/kg;并且其清除DPPH自由基速度更快,而果肉提取色素抗氧化能力最强(ARP为4.76),两者抗氧化能力堪与BHA、BHT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食品工业科技》2008,(01):60-62
以AS-EUⅢ为发酵的出发菌株,进行10L发酵罐扩大培养发酵,确定了建立三个动力学模型,它们的线性拟合度达到95%以上,能较好地描述所建立的模型,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和预测耐酸性α-淀粉酶发酵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紫甘薯和甘蔗汁为原料,研究紫甘薯-甘蔗酒的生产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的发酵温度、初始pH、紫甘薯酶解液/甘蔗汁质量比、发酵时间、接种量对紫甘薯-甘蔗酒的酒精度和综合评分的影响。选取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紫甘薯-甘蔗酒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24℃,初始pH值为4.0,紫甘薯酶解液/甘蔗汁质量比为1∶2,发酵时间为4d,接种量为6%的条件下可酿出一种新型的紫甘薯-甘蔗酒。  相似文献   

19.
耐酸性α-淀粉酶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培华 《饮料工业》2008,11(8):24-27
以AS—EUⅢ为发酵的出发菌株,进行10L发酵罐扩大培养发酵,确定建立了三个动力学模型,它们的线性拟合度达到95%以上,能较好地描述发酵过程,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和预测耐酸性α-淀粉酶发酵过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液-液双水相萃取分离α-淀粉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邱树毅 《食品科学》2000,21(9):12-14
研究了PEG/磷桎卤双水相系统分离纯化α-淀粉酶的工艺,对PEG分子量,PH、相浓度、NaCl浓度、酶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